眼睛,是我们感官中最重要的器官,我们通过它认识人、读书写字、看风景等等。我们都知道眼睛的重要性,但却对如何保护眼睛健康缺少认知,尤其孩子的用眼一定要科学。
学龄期到青春期这一阶段,是孩子们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眼睛健康容易发生问题的阶段。其中,最多的就是近视,还有一种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斜视,需要家长引起重视。及早发现眼睛问题并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就来聊聊儿童斜视的问题,它会引起哪些危害,家长需要注意什么。
什么是斜视?
斜视是指眼外肌协调运动失常,导致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物体。
正常情况下双眼运动协调一致,双眼可同时注视同一目标,并使目标物体在双眼黄斑部成像,传导到大脑视觉中枢,重叠成一个完整且有立体感觉的单一物像。当神经肌肉不能控制双眼运动时,就会发生斜视,可能出现将一个物体看成2个影像,也就是出现重影。
根据眼位偏斜方向,可分为:
水平斜视:内斜视、外斜视。
垂直斜视:上斜视、下斜视。
根据融合状态,可分为:
隐斜视:双眼的眼位有偏斜的倾向,但能被大脑控制正位。
显斜视:指眼睛的视轴有明显偏斜,不能被大脑控制。显斜视又可分为恒定性斜视和间歇性斜视。间歇性斜视是指患者可以通过自身的控制力,短暂地矫正视线偏斜。
根据斜视发生的年龄段,可分为:
先天性斜视:指出生后或出生早期发生的斜视,可能与出生时存在的缺陷有关,比如先天神经肌肉发育不良,也可能是父母或家族中有人患有斜视。
后天性斜视:指出生6个月或1岁后发生的斜视,这时视觉功能已经开始发育,因用眼不当、后天疾病等其他原因导致的。
生活中如何预防孩子斜视?
以常见的水平斜视为例。
我们的眼睛周围有很多精细的肌肉,它们能控制眼球转动,比如直肌。如果孩子眼球的外直肌发育出现问题,力量不够,内直肌则比较强大,眼睛就会内斜视;如内直肌力量不够,那么外直肌则力量强大,就会出现外斜视。主要是由于内外侧的直肌力量不协调而导致水平斜视的。
孩子平时看书、写作业、看电视,如果眼睛凑得与目标物太近,并长期如此,眼睛为了聚焦,看清物体,就会发生内斜。相当于无形中,把内侧肌肉锻炼得特别强大。而外侧肌肉很难会锻炼到非常强大,所以外斜视相比内斜视,较少见些。
儿童早期的先天性斜视或后天形成的斜视,如未能早期发现并治疗,往往会影响到儿童视力的发育,破坏正常的双眼视觉,造成立体视功能障碍,从而影响学业以及孩子的心理健康。
可以通过孩子的这几个行为或测试,能帮助你判断孩子是否有斜视可能。
如何判断孩子斜视?
1.孩子习惯性向一侧歪头
生活中,如果孩子歪头的动作比较固定,尤其是特别专注、想看清某样东西的时候,歪头程度会比较大。他为了保证双眼的视线在同一处,需要歪头才能实现。出现这种情况,孩子有可能是垂直斜视,眼珠会一高一低。
2.光线强烈时孩子闭一只眼
光线强烈时(暴露在太阳光下),发现孩子有闭一只眼的表现,这是间歇性外斜视的特征。(在室内,一般能控制好不斜视)因接收到强烈的阳光,此时双眼融合的视觉平衡就被打破,从而出现重影,一定要闭上一只眼来改变这个状态才舒服。光线强烈时,闭上任何一只眼都能解决重影问题。
3.直接观察孩子的双眼有无偏斜
有些家长看自己的孩子看习惯了,即使眼睛稍有些偏斜,也看不出来,或者是认为这孩子就长这样。(这个想法不对的!)
家长可以让孩子直视前方,通过直接观察孩子的双眼,看有无双眼偏斜的倾向。如果家长看孩子太“顺眼”,看不出偏差,可以让其他人观察。
正常人的两眼在任何时间、任何方向注视都是协调一致的,而且是等量、等速的共同运动。如果发现孩子的眼睛有轻微的偏斜,医院进行诊断、治疗。
4.医院或机构检查
带孩子医院进行专业的验光检查,看眼睛是否有斜视。
看到这,家长们应该了解斜视是什么、斜视的种类、危害,以及判断孩子是否有斜视的方法,以此能帮助孩子在生活、学习中避免不健康用眼。
需要注意的是,因孩子还小,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所以家长应该多多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上面提到的行为,就要及时就诊。
视物的清晰,对于每个人的任何阶段都非常重要。尤其在幼时,是孩子发现、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时刻。因此,家长应该主动、及时地了解孩子的眼睛健康情况,规避导致视力下降的习惯。快转发给身边的家长,提醒他们要注重孩子的用眼健康!
记得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