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从安徽来找王主任复诊的”、“医院眼科主任推荐过来找王主任的”、“邻居家孩子斜视就是王主任看好的,我们也是慕名而来”……
早晨七点半,医院门诊楼四楼八号诊室门口长椅上,已经陆续坐了不少来自省内外不同地市,焦急等待的家长,他们此行目的只有一个,带孩子看眼睛,而大家口中的王主任就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一病区主任王素萍,一位在河南甚至全国,提到“斜视”、“小儿眼病”等治疗问题,会被患者及同行高频次提及并推荐的眼科专家。
河南商报记者李佳通讯员陈燕文/图
七点半的交班会
一上午50多个门诊,她一口水也没喝
作为河南省眼科界的“劳模”王素萍真是很忙,一年3万多的门诊量,多台手术量,足以说明她在患者心中的认可及欢迎程度。
12月15日,河南商报记者一大早就来到郑州市二院,对王素萍进行全天跟访,希望用笔尖和镜头来记录,这位“劳模医生”的一天。
7点:30分
王素萍位于门诊楼四楼八号诊室门口长椅上,已经有患者在等待,而此时,医院,正在位于病房楼14楼病的病区进行早交班和查房。
“乖乖,你今天这身衣服好漂亮啊,让阿姨看看你的眼睛”、“孩子的眼睛恢复不错,不会担心,会越来越好的”……一边用轻柔的话语安抚着孩子紧张的情绪,一边检查并向家长介绍着孩子的病情恢复情况。
交班后,逐一进行查房
“下午手术,让孩子早点吃饭别饿着了。”已经走出病房的她,不放心又返身折回病房,细心叮嘱患儿家长。
“中,中,好的,好的,谢谢主任。”患儿家长一边说,一边点头。
为每个小患者认真查房
7点:50分:一圈查房下来时间已经接近八点,白大褂下只有一件单衣的她,来不及加件外套,就急匆匆地向门诊楼赶去,当推开住院部大厅厚厚门帘时,一股冷风迎面扑来,王素萍不自觉将缩了一下脖子,但是脚下的步子却没有一刻停顿。
“时间不能耽误,很多患者都是从外地赶过来的,早点看完,他们就可以早点回家,晚了可能就赶不上车了,其实我们现在把大部分患者住院日期压缩到3天,也是出于减轻患者经济和家庭负担考虑。”
正说着,就在路上碰到了一位来自安徽阜阳的妈妈,她怀里抱着半个月前王素萍刚做过斜视手术的孩子,专程来找其复诊。
诊室门口等待的家长和小患者
7点:56分:门诊正式开始。“王主任,你看我们家孩子今年6岁,老是爱眨眼,可咋办啊?”“孩子2年级了,最近给我说突然看不清黑板了”“王主任,孩子视力这两个月恢复不错,由0.2上升到0.5,什么时候能到1.0啊”,各种咨询不断。
9点:40分,来自新乡辉县的张女士一脸焦急地走进诊室:“王主任,我们家孩子11岁了,最近视力突然下降,在老家那检查不出原因,就是让我们配眼镜,不放心,今天特意请假来找您,医院做的检查,您帮着看看。”
“视力恢复不错,阿姨再好好看看”
经过仔细比对各项检查结果和详细问诊,王素萍告诉这位妈妈,“别紧张,现在看孩子既没有斜视,也没有屈光不正,但是短期内视力下降明显,肯定要找出原因,需要住院进一步检查,但就目前检查结果判断,球后视神经炎可能性比较大,这种病只要发现及时高压氧加对症用药,恢复会很快,但要是拖,那麻烦可就大了。”听到王素萍的回复,张女士这几天紧绷的心弦终于松了下来:“您说咋治就咋治,找您就是图个放心。”
据了解,由于王素萍多年来,在斜视和小儿眼病方面的深厚积累与造诣,无医院的同行,在遇到不能确诊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请她看一看。
12点多的诊室
就在当天的门诊中,河南商报记者看到一位来自登封的医生,她带着家中确诊为间歇性斜视的孩子,来找王素萍就诊。
“王主任看过,我们就放心了”这位家长说。
51个号看完,还不包括检查完复诊的
送走最后一位患者,墙上的时钟指针指向12点26分,在电脑的叫号系统上,河南商报记者看到,最后一位患者号码显示为51号,这些还不包括检查后复诊的患者,因为怕上厕所耽误时间,半天门诊,王素萍一口水也没敢喝。
“把患者交给她,我们放心”
12点40分:赶到单位食堂的她,简单点了两小份菜和一碗杂面条就匆匆吃了起来,“我吃饭不挑剔,吃饱就行。”王素萍笑着说。
13点10分:吃完饭,本以为要休息一下的她,直接从食堂奔向了手术室,“主任,上午那么忙,中午不休息一下吗?”
洗手,准备进入手术室
“不累,早做完,家长早安心,再说这些年也都习惯了,早一天做完手术,患者就可以早一天出院回家。”王素萍说。
13点20分:王素萍换上手术服走进三楼的手术区,当天下午她要完成7台手术,斜视手术四台,倒睫两台,麦粒肿一台,其中最大的患者12岁,而最小的患者只有两岁。
手术中,第一个位小患者是内斜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台台手术顺利完成,当手术室内的电子钟显示为16点30分时,当天的七台手术全部完成,而返回科室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50多个门诊,7台手术就是这样连轴转的一天,其实正是王素萍主任这些年来,每天工作的缩影,而这忙碌的一天,在她看来工作量已经算比较轻松。
第一台手术结束,转场另一个手术室
“轻松?”
“这真算轻松的了,今天属于工作日人不多,最忙的时候就是寒暑假或周末,半天门诊量能够达到人左右,最多时,一下午的手术量有40多台,需要同时开三个手术室。”王素萍解释道。
听说您一年2千多台手术,3万多的门诊量不累吗?为什么要这么拼?面对记者的疑问,曾师从我国著名斜视与小儿眼科专家、全国弱视斜视防治中心主任郭静秋教授的她坦言,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而且自己是打心眼里热爱医生这个职业,当然,要想干好,必须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而且必须要比一般人付出更多一些。
每天坚持早、晚病区查房的她,常常晚上医院,如果赶上第二天手术,医院加班到深夜更是家常便饭。
我这样挺好,起码可以错过高峰期,有时候突然早回去一次,邻居都会很惊奇,还以为我搬走了呢,王素萍笑着说“其实,累一点都不算啥,每次看到小孩子视力恢复,家长满意,那才是我最高兴地事情。”
一年多台手术,她就是劳模医生王素萍
据了解,王素萍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在当天跟诊中,河南商报记者就看了来自安徽、濮阳、新乡、开封等多地的患者。
“王主任负责任,有爱心,技术还好,总之找她看病就图个放心。”一位患儿妈妈说。
不仅是患者口口相传,很多同行也会主动向自己的患者推荐王素萍主任,有些因为斜视问题带着孩子到北京、上海等地求医的家长,往往会被当地专家劝回河南,“你们河南的王素萍技术就很好啊,当地报销比例还高,回去做手术吧。”
就像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主编,我国著名斜视与小儿眼科专家李巧娴教授所说:“医者仁心,在家乡手术确实能节省不少费用和不便,而且更重要的是把患者交给素萍,我们放心。”
记者手记:
执着坚守,缔造光明,这就是眼科医生的一天。
对王素萍和她的同事来说,这可能是一年中最平常、最普通,甚至是最轻松的一天。
但是这一天的亲身经历,除了让记者感动,更多的是心疼。
如此强度的工作量,她们之中还有怀着身孕或哺乳期的医护……是她们的坚守,换来了我们的安康。
而这都源于她们有着一个共同的信念:不忘初心,无愧“白衣天使”称谓。
有医如此,眼疾者之幸。
大咖名片
王素萍,中共党员,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一病区主任,医院学科带头人,全国弱视斜视防治中心郑州分中心主任。
出诊时间:一、三、五全天,二、六上午
从事斜视与小儿眼科专业近30年,在该领域有较深造诣,擅长各种类型的斜视矫正手术、眼球震颤手术,屈光不正、斜视、弱视及其他小儿眼病,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尤其对斜视、弱视治疗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一次手术成功率达95%以上,每年诊治斜视弱视患者3万余人次,开展各种类型的微创斜视矫正手术2万余例。发表论文20余篇(SCI论文1篇),省市科技进步奖3项,著书2部。
豫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