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江涛儿童屈光检查上

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Hey~

我们又见面了~

新鲜会议干货奉上!

.07.18

前言

儿童的调节与屈光在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变化。需要强调的是,儿童验光需在睫状肌麻痹后检影验光。不同的睫状肌麻痹剂有不同的适用范围。

许江涛

主任医师

医院院长

中国医师学会眼科医师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编委

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儿童视觉学组委员

爱尔眼科集团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副组长

主席,各位同道,大家上午好。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小儿眼科的基础:儿童屈光检查。

01

眼屈光基础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眼的屈光基础。眼球的结构类似于一台照相机,不同的是在视网膜聚焦之后,光信号要转化为生物电信号,沿着视觉传导通路到视中枢,经过分析整合成视觉。

眼屈光的影响因素

1、屈光状态的主要决定因素:角膜弯曲度(曲率)、晶状体弯曲度及可塑性(调节力)、眼轴长度。角膜弯曲度是可变的,晶状体弯曲度是不可变的。

2、在眼的屈光系统中,角膜屈光力量占全部屈光力量的70%(固定屈光)。

3、晶状体所占总屈光力的30%,并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可调节屈光)。

正常眼成像

正常的眼睛,能够远、中、近全程都有清晰的视力,一个正视野。它有赖于角膜和晶状体的屈光力与眼轴长度匹配;晶状体具有正常的调节功能。到了老年的时候,我们看近就不清楚了,为什么不清楚呢?因为我们晶状体的调节力减退了,甚至完全消失,就产生老视。那么,是不是在年轻的时候,眼轴长度正常,就一定会各个距离的物象都清晰可见?也不尽然,比如说有的人,他的眼轴长度只有23mm,但是他是一个近视眼。经过检查,发现他的角膜曲率有45。还有的人眼轴有26mm,正常眼轴长度才24mm,那为什么他不近视?经过检查,发现他的角膜非常扁平,只有38-39。但是这类人从他的眼底视网膜改变来看,他已经有近视眼的眼底改变。所以,我们强调角膜、晶状体、眼轴的长度要匹配。

调节的概念

1、晶状体有改变屈光的能力,以便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这种生理功能叫做调节。

2、调节依靠睫状肌的活动和晶状体的可塑性来完成。

3、儿童晶状体富有弹性,调节力强,随年龄增长因晶状体的可塑性降低,调节功能逐渐减弱。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儿童验光的时候要使用睫状肌麻痹剂。

如下图所示,正常眼在不使用调节的时候,我们只能看无限远处聚焦在视网膜上。在眼前,比较近的距离,远点以内的距离,可能就聚焦不清楚。如果使用调节,并且调节力正常的情况下,远、近、中距离都能看清。

影响调节的因素

1、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调节力越强。

2、与体质有关:体质虚弱使生理性调节力下降。

3、与用眼有关:过度近距离用眼使调节紧张,致视疲劳和少年儿童的假性近视(近视现象、调节性近视)。

4、与屈光状态有关:不同屈光状态的眼睛注视同一距离目标时,使用的调节量不同。相同年龄段远视调节能力最强,正视眼次之,近视眼最差。中度远视眼使用的调节量大于轻度及高度远视眼。

不同年龄的调节广度

如下图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到,年龄越大,调节范围缩小。所以大龄的年轻人,我们直接用小瞳验光就可以,因为他的调节力明显减退。

儿童发育与屈光的关系

1、眼球生长发育及眼屈光成分的改变,是引起儿童屈光状态变化的基础。

2、眼轴的发育:新生儿眼轴长度17-18mm,不同的报告会略有差异;1-3岁为快速生长期,3岁眼轴长达22.5-23mm。4-14岁为缓慢生长期,每年增加0.1mm,14岁以后基本稳定。眼轴每增加1mm屈光度增加3D。

3、角膜与晶状体的发育:分别在3岁和4岁达到成人的水平。

儿童各年龄段的屈光分布

1、新生儿:远视眼占88%-98%,屈光度峰值为+2.00D~+3.00D。

2、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远视眼90%,近视眼约2%。婴儿平均屈光度为+1.97D,轻度远视为生理性远视。部分学龄前儿童远视可有少量增加。

3、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学龄儿童仍以远视居多,7-10岁完成正视化过程,半数以上近视眼发生在12-15岁。近年近视眼有提前的趋势:小学生近视发病率已接近40%。

儿童屈光状态与屈光成分的变化

1、平均屈光度呈远视逐年下降趋势。

2、角膜屈光度在3岁以后变化不明显。

3、晶状体屈光度逐年下降,4岁达到成人水平。

4、出生~青春期眼轴长度增长约7~8mm。

5、作为规律,H→E→My的变化过程不可逆转。

下图是年的时候汪芳润教授做的一个流行病学调查。

下表是广州地区中山眼科做的-年的学龄前儿童的屈光状况的调查。从下表可以看出,生理性的远视是下降的。我们思考,是不是随着年代的推移,眼球也在进化?当然这种进化我们不想看到的,因为这个进化,人眼就更容易发生近视。

正视眼临床标准

病理性近视的诊断标准

我们怎样判断病理性近视?不是非得有超高度的近视才可以判断。早期,可根据年龄和屈光度做初步的判断。

儿童视网膜的发育变化

出生后视锥细胞向中心凹集中,视敏度迅速提高,出生一年后稳定增长达成人水平。

4岁时黄斑发育基本成熟。

正常儿童视力水平

儿童视力水平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在不断的发育。正常儿童视力水平如下表所示。

弱视的诊断标准

双眼弱视,不同年龄段的最佳矫正视力标准为:≤3岁儿童双眼视力低于0.4,≥4岁儿童双眼视力低于0.5为弱视。

单眼弱视:双眼最佳矫正视力差别≥2行。

——美国眼科临床指南(PPP)年第3版

弱视诊断专家共识(年)

年龄在3-5岁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为0.5。

≥6岁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为0.7。

或双眼视力相差2行及以上,视力较低眼为弱视。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

02

儿童验光

儿童验光要点

1、儿童屈光检查属于诊断性验光。

2、操作与结果要求客观、静态、快速、准确。

3、验光方法首选睫状肌麻痹后检影验光。要真正把检影做好,不太容易。因为有时候影动并不是特别规则,它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变异,使你产生混淆。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可以做到的。即使是电脑验光,你也要强调在睫状肌麻痹后去做。这样至少能够八九不离十。

4、配镜处方应以静态屈光为基础,以客观验光为依据。

睫状肌麻痹剂的选用原则

1、理想的睫状肌麻痹剂→睫状肌麻痹效果充分、药物作用快速、持续时间短、少或无不良反应。

2、没有一种药物具有上述全部优点,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也存在个体差异,在临床应用中要结合患者的年龄、屈光类型、眼位、验光目的等诸方面综合考虑,合理选用不同种类的睫状肌麻痹剂。

睫状肌麻痹剂1

阿托品(Atrpine)

剩余调节量较小,是目前临床作用最强的睫状肌麻痹剂。

我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所有内斜视的儿童,哪怕是青少年,如果有内斜视,最好用阿托品散瞳。因为你要排除调节因素。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前面有强调过,年龄越小,调节能力越强,所以学龄前的儿童,我们都建议是最好用阿托品。还有一个就是混合性散光,为什么混合性散光要用阿托品?因为有时候用不怎么强的睫状肌麻痹剂,它是一个混合性散光,但是用阿托品,它可能就是复性远视散光,这种情况是存在的。

适应症

①12岁以下,尤其是≤7岁的儿童和婴幼儿首选(≤6岁使用0.5%的浓度,7岁后用1%的浓度)。

②内斜视、弱视儿童。

③混合性散光儿童。

④需要排除假性近视的儿童。

使用方法

0.5%或1%眼膏,bid~tid连续3日,或qd连续6~7日。用眼用凝胶或眼药水须压迫泪囊3~5min。

睫状肌麻痹剂2

环戊通(乙酰环戊苯)(cyclopentolatecyclogyl)睫状肌麻痹作用仅次于阿托品。

适应症

适用于绝大部分的近视儿童,大于7岁且无内斜视(包括内隐斜)的远视儿童、以散光为主要屈光异常(不包括混合性散光)的儿童,不以配镜为目的的儿童屈光状态检查;如视力正常的外斜视、垂直斜视手术前的常规屈光检查、儿童屈光流行病学调查等。

使用方法

眼液浓度0.5%、1%、2%(新生儿禁用)。滴眼5min1次,2-3次后40min-1.5h验光。可与0.5%复方托吡卡胺联合使用以获得适当的瞳孔散大。用于6月的婴儿验光使用0.5%的环戊通与0.5%的托吡卡胺各1滴即可。

睫状肌麻痹剂3

托吡卡胺(Tropicamide)

睫状肌麻痹强度与药物浓度密切相关,验光需使用0.5~1%的药物浓度。单纯的托吡卡胺,现在没有了,国内原来有的托吡卡胺只有0.5%的浓度。但是美国PPP强调,验光还是要用1%浓度的托吡卡胺。

适应症

≥12岁的儿童和青少年。

使用方法

0.5%的滴眼液,1次/5min,使用5-7次后30min验光。

睫状肌麻痹剂4

复方托品酰胺(mydrinP)

0.5%托品酰胺(tropicamide)抑制副交感神经,0.5%新福林(phenylephrine)兴奋交感神经。调节麻痹效果同托品酰胺,但因瞳孔散开过大,检影球面差明显,影响结果判断。

个人感觉没有环戊通好用,残余的调节量还是蛮大的,有时候调节不稳定。所以你会有时感觉是够了,有时感觉好像又不够,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睫状肌麻痹剂。

使用方法

1次/5min,使用3次后30min验光。

未完待续,下期预告:儿童验光方法及验光处方详解。敬请期待!

此文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精彩文章:

陈浩:眼视光行业青年人才的定位和培养(内附案例)

李丽华:医院视光专业化发展分享(内附数据分析)

刘虎: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设计(上)

刘虎: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设计(下)

肖满意:注视能力与双眼视觉关系的研究

周炼红:大样本儿童视力调查的体会

年度回顾:年眼科会议精彩好文汇总

陈霞:再谈下斜肌后徙术

刘陇黔:屈光手术后视疲劳的处理

邢咏新:双眼先白术后斜视与眼震手术在患儿视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孙伟:角膜接触镜近视控制临床应用概述

吕帆、胡亮:近视防控研究及其科学创新应用

陈霞: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刘陇黔、马薇: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视功能康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piaop.com/xsssf/63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