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在稳步前行基础上,不断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各类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开展临床和基础研究并注重研究成果转化、制定疾病诊疗共识和推动学科标准化建设。学组工作促进了本专业的亚专科教育和人才培养,推动了儿童眼病诊疗、儿童眼保健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和国际化,为提高中国儿童眼健康水平必将持续努力。
临
床
研
究
儿童眼保健方面
南京医科大学刘虎教授筹建的“医院雨花儿童眼保健中心”,以人群为基础,以雨花区学龄前儿童为对象,建立“南京眼病研究”的纵向队列。该队列基于儿童眼病防治“关口”前移的新思路,以学龄前儿童屈光发育为突破口,采用IOLMaster、OCT以及其他相关设备,成功进行了大样本学龄前儿童眼球屈光参数的连续性测量,描绘出儿童屈光发育的正常曲线,以及屈光不正的危险因素,为近视防控和弱视防治提供有效、敏感的新预警指标。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学龄前儿童综合性屈光发育档案,并将其融入基于大数据背景的“四位一体”防治体系,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研究相关技术已成功推广到江苏省医院,惠及近万名学龄前儿童,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由于自闭症儿童配合能力差,难于抚养,无法融入正常儿童社会生活,他们的眼部健康状况常常被监护人忽略,一些可以在视觉发育关键期处理的弱视危险因素没有得到有效的干预。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医院钱学翰主任采用全自动快速筛查设备,对名自闭症儿童进行了弱视危险因素筛查,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群体中,内斜视是主要弱视危险因素,其检出率远高于正常同龄儿童。这是首个关于中国自闭症儿童弱视危险因素的筛查报告,研究提示广大自闭症儿童家长与相关特殊教育工作中应该重视自闭症儿童的视觉发育健康。
临床检查技术和方法的改进
首都医科医院焦永红教授对先天性特殊类型斜视的病因学研究和临床精准医疗取得成果。在影像学方面,积累了正常人脑池部到眼眶内的眼球运动神经的精细解剖特征。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DTI、DSI等多模态成像技术,探索CCDDs的发病机制。遗传学方面,系统地整理出个候选基因,包括CCDDs、先天性上睑下垂、眼外肌麻痹、核肌病、肌-眼-脑病、先天性肌病和先天性肢体发育异常等,制成先天性特殊类型斜视基因筛查试剂盒,先证者基因诊断率达70.5%。初步建立了中国人先天性特殊类型斜视的基因突变谱和影像学内表型谱的基因型-表型关联。
医院眼科颜少明教授基于Julesz发明的随机点立体图,潜心研究双眼立体视觉生理机制和临床应用,最新研发了第3代随机点《立体视觉检查图》升级版,其特点是,(1)从优化RDS像素结构软件着手和载体手段硬件着眼;(2)超长量扩增视差像素比值,实现视差像素最大化;(3)大幅度异化伪装像素,将噪声干扰降到最低限度,实现伪装像素最小化;并使用10/16多视点采集信息,优化图像质量;(4)应用现代电子光栅载体技术,摒弃各种辅助眼镜,实现立体视检查裸眼化、人性化;(5)该图包括”~”大视野立体盲检查图和定量”~40”低噪声立体视锐度检查图,为我国眼科临床的视觉筛查检查、诊断、疗效评估和军事医学,特别是对学龄前和学龄儿童的立体视觉普查筛查以及评估提供了有效而重要的依据。该项研究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又一次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
间歇性外斜视病情加重的指征为外斜视的融合控制力下降,也是手术干预的重要指征。但是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控制力评分存在一定缺陷。医院王利华教授采用外斜视控制力评估6分级法,对52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注视33cm、室内3m、室内30m、户外50m视标的4个不同距离外斜视控制力的分级状况进行了研究。补充了日常生活中户外或注视远距离目标时的真实控制能力的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受试者注视户外50m视标的外斜视控制力比注视室内30m和室内3m视标的外斜视控制力差;其注视室内30m视标的外斜视控制力比注视室内3m视标的外斜视控制力差。因此研究者认为增加注视户外或室内更远距离视标可以提高间歇性外斜视控制力评估的敏感性,这一改良间歇性外斜视控制力评估方法的应用将会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更为可靠的临床依据。
各类型斜视的相关临床研究
温州医医院斜视弱视专科的余新平、张芳教授利用生存质量评估量表研究了临床治疗对斜视、弱视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发现弱视治疗时患儿生存质量呈现动态变化,在开始遮盖治疗时其生存质量影响最大,提示在治疗开始时即需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国际眼科时讯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