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专版文明威海ldquo让每个

威海城市风貌资料图

文明社区文化活动资料图

让每个梦想都开花文明威海whwmb

  已经拥有众多荣誉称号的山东省威海,如今又增添了一顶沉甸甸、金灿灿的桂冠——“全国文明城市”。

  2月28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学雷锋志愿服务大会上,威海市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测评成绩列全国新参评地级市榜首。

  历史上,威海因威震海疆而得名;今天,威海因文明创建而扬名。全国文明城市这块沉甸甸的奖牌,承载着多万威海人的夙愿,凝结着全市人民“十年磨一剑”的不懈追求。

爱心点亮梦想

羊年正月初一,威海7岁脑瘫女孩铭铭登上了央视少儿频道春晚的舞台,圆了她的舞蹈梦。

  铭铭这个梦想的实现,与威海长城爱心大本营志愿者的关爱密不可分。

  年5月份,长城爱心大本营发起人刘长城在一次爱心活动中认识了单亲妈妈孙现蕾和她的双胞胎女儿。当时患有先天性痉挛型脑瘫的源源4岁了,还不会走路。铭铭的情况稍微好一点,会走路,但眼睛有些斜视。

  “之前看不到一点希望,多次想过放弃。”孙现蕾说,刘长城得知这一情况后,自掏腰包购置一副下肢扭转矫形器送给源源,帮助孩子实现了独立行走的愿望。当源源会走路了,孙现蕾有了更“大”的愿望:中度脑瘫的小女儿铭铭性格开朗,她想学舞蹈。但仅靠低保生活的孙现蕾把这个想法一直埋在心底。

  “让每个梦想都开花,用爱心点亮的梦格外美。”刘长城说,志愿者们猜中了她们的心思,分头行动寻找合适的舞蹈班。央视大风车少儿艺术团舞蹈班通过志愿者得知这个情况后,免费接收了铭铭这位特殊的小学员。学费是免了,但孩子的接送却成了问题。当天晚上,长城爱心大本营的志愿者QQ群里,大家积极报名接送铭铭学舞蹈,如今,这个接送表已经排到了今年“五一”。

  在威海,广大市民既是志愿服务的参与者,也是志愿服务的受益者,更是文明威海城市形象的代言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威海市各类志愿服务队就有多家,注册志愿者多达25万名,3万多名志愿者与余名帮扶对象实现长期定向帮扶,形成了一批以长城爱心大本营、助力社区志愿者服务中心等为代表的志愿服务组织品牌。

  通过建设“君子之风·美德威海”,引导全体市民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讲文明树新风,开展志愿服务,凡人善举由一个个“盆景”变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全市涌现出“厚德环翠”“仁孝文登”“诚信荣成”“仁爱乳山”等具有鲜明特点的道德建设品牌。

  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奖牌赢在价值引领。心怀“让城市更文明,人民更幸福”的梦想,威海市在文明创建中始终牢牢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精神根本,既注重教育引导、营造氛围,又注重实践和习惯的养成,让城市内外兼修,外在美与内在美完美融合,文明内涵更加丰盈。

  在威海,城市主干道、商业大街、广场公园……核心价值观宣传随处可见。街坊居民以爱、信、孝、善为主要内容的“四德工程”建设深入人心。在道德讲堂、道德模范事迹巡讲等活动的开展下,广大市民参与道德建设的自觉性被全面地激发出来。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威海人骨子里流淌的诚实守信、勤俭朴实、仁爱善良等内在道德品质,通过文明创建被更深层次地发扬光大,成为建设“美德威海”“诚信威海”的中流砥柱。

  文明威海有善行义举的君子之风,也有诚信企业的一诺千金。今年出台的《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实施意见》,更是将威海的诚信建设推向了新高度。威海市中级人民法院、质监局等12个单位建立了“红黑榜”发布平台,实现了网络平台实时可查,并坚持每两个月组织一次“红黑榜”情况发布会,营造出“诚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寸步难行”的社会诚信氛围。

  如果说志愿服务,为城市文明树起人文精神的丰碑,那么诚信威海,则铸就城市文明百年不朽的根基。干净的环境、文明的行为、动人的事迹、美德的力量……威海整个城市的内涵被不断丰富。通过内外兼修,文明创建犹如一场“幸福风暴”,将文明内化为城市发展的基因,具化为每个市民的行动,让城市的内在更有味道,外在更加迷人。

  如今,“十年磨一剑”,多万威海人终圆“创城梦”。而在圆梦的过程中,威海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为民惠民利民

  家门口的那条背街小巷,对于居民来说,不是一条简单的路,更像是一座连接着居民心意的桥。

  “以前坑坑洼洼、凹凸不平,一下雨污水横流,垫上砖还得跳着脚走路,一不小心就一裤腿泥”。环翠区环翠楼街道前进社区居民李前进说,创城时这里下水道改造、路面翻新,出门顺畅多了,还加装了漂亮的路灯,晚上经过小巷子,再也不担心崴脚了。

  该街道大桥社区居民陈建华深有同感,“路翻新了以后,出门顺畅多了,心里别提有多熨帖了。”

  创城行动开展以来,威海市重点对市区30多条主干道、90条非主干道、5条商业大街、80多条背街小巷上档升级,维修破损沥青路面1.2万余平方米,维修破损人行道1.8万平方米,一项项创城工作从细节着手,给老百姓的出行带来了便利。

  柴火堆成山、臭水塘无人管、草厦子和居民楼间满是杂物……卫生死角一直是困扰城市管理、影响居民生活的“老大难”问题。在创城行动中,威海市下大力气整治这一问题,共清理乱堆乱放余处,清理卫生死角余处,同时新增、更换垃圾桶0多个,有效改善了居民小区的卫生环境。

  “瞧瞧现在多清亮,哪里还有‘蜘蛛网’的影子!”在统一路50号楼下,看到有人拍照,环翠区鲸园街道北门外社区的几位居民围拢过来,自豪地说着小区的新变化。

  “原来电线在空中飘摇不定,有时遇到雷雨天,还会放出电火花。”居民王淑芹指给我们看“蜘蛛网”去哪儿了:从住户拉到草厦子的管线全部实现落地,针对楼外凌乱的管线,定做了“合身”的扣板,无法落地或扣板处理的管线也都进行了捆扎、贴墙处理。

  在威海市区部分老旧小区,草厦子用途杂乱、电线管线混乱是影响居民生活环境的两大“顽疾”。在去年的创城工作中,全市多个生活小区乱拉管线的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小区变得清亮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更美了。

  新鲜的瓜果,嫩绿的蔬菜,肥美的螃蟹……步入经济开发区威峰市场和长峰市场,一派繁荣景象映入眼帘。地上洁净,架上整齐,与以前杂乱的环境大不一样。这一切,都得益于新一轮创城工作开展以来对市场环境进行的综合整治。市场的变化,让市场里的商户和周围居民感到由衷满意。

  去年,威海市区7个集贸市场实现上档升级,清理占道经营多处,33个早夜市经营秩序得到了进一步规范。

  “每个家庭把卫生收拾好了,不是给谁看的,而是给自己住的。文明城市建设搞好了,不是做样子给谁看的,常年工作、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位市民,才是真正的受益者。”威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述涛曾这样阐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的。

  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惠强调,“要把创城作为一项惠民工程,通过创城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提高城市文明水平,让全市人民感受到创城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并不是为了争荣誉、拿奖牌。创建为民,为民创建,既是威海创建文明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市委、市政府向广大市民作出的郑重承诺。

  以惠民为动力,与文明创建相伴而来的,是一场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的攻坚战。创城工作热潮涌动,硕果累累:三年来,威海市共投入4.5亿元,完成了市区66个老旧生活小区的综合整治、7处集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完成了15条干道、30条非主干道、5条商业大街、60条街巷综合整治,新建公交候车亭50多座,清理探头经营多处,拆除违法建筑多处。

  文明创建尤其是新一轮的文明创建以来,威海始终牢牢抓住“为民、惠民、利民”这一主线,办群众想办的事、办群众身边的事、办群众认可的事,用“民字当头”赢得市民支持,用“以人为本”赢得全民参与,最终以地级市第一名的成绩,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就是为民谋福祉的过程。福民无止境,创建不停歇。威海文明城市创建的成功,绝不是文明提升与发展的句号,而是向更高文明出发的新起点。

贵在长效常态

  站在新起点,威海不忘“为民惠民利民”这一创城初衷,持续对照全国文明城市这把“标尺”,时刻丈量城市每个文明细节,以常态化考评促整改,以长效化机制促提升,使文明创建长久造福全市群众。

  “创城工作要坚定不移地进行多次检查整改,不断发现问题,将文明行为形成习惯,将发现的问题解决好、规范好,并制定好长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在文明城市的创建中,孙述涛在有关部门内部情况通报材料上作如是批示。

  从开展新一轮创城活动伊始,威海市就健全完善了组织领导、层级负责、区域管理、宣传教育、资金保障、测评考核、责任奖惩等七项工作推进机制和督导检查、问题反馈、测评通报、专项调度等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确保创城各项工作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办、件件有着落,使创城切切实实成为一项常态性工作。

  威海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创建文明城市不是面子工程,更不是突击工程,而是一项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必须有效维护整治成果,才能让居民受益,让群众满意。

  “以往社区工作人员轮流转,巡查问题、解决问题都靠这么几个人,不仅累,还容易疏忽问题。创城有了网格化管理,我们的担子轻多了,问题发现得更多,解决得也更好了。”环翠楼街道办事处西北村社区居委会主任王燕说。

  威海以社区为最小单元,将市区划分为52个大的网格,实行市级领导包区、区领导包街道、街道领导包社区、社区领导包小区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每个网格区配备一长三员(即网格长、协管员、监督员、联络员),实现网格管理数字化,快捷高效的解决市民反映的问题。

  “我们全部沉到一线,采取徒步或骑车等方式,深入每个社区、每个网格,对照测评标准全面、细致地逐一进行检查打分,并反馈给每个网格。”威海市文明办负责人介绍,对52个大的网格,他们每半个月开展一次检查测评,督促各区、各单位边查边改、即知即改、深耕细作。

  通过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威海城市管理实现了主动巡查机制和统一受理、统一指挥管理,解决了各职能部门盲目巡查、重复检查的问题,使过去突击式、运动式的城市管理变得精细化、常态化。

  新一轮创城活动以来,威海市对建成区城管体制探索进行了全面改革,将原本由市城管执法局集中行使的城市管理职能全部下放到各区,较好地理顺和解决了城市管理中条块分割、职责不清等问题。

  文明奖牌,贵在长效常态。“大到城市综合管理,小到市民言行举止,凡事有人干、有人管、有人监督,有章可循。”威海文明办负责人介绍,威海先后制订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将城市精细化管理变成持之以恒的长效化机制,力求解决一类问题,固化一个制度,规范一类行为。威海通过制度化创城,许多年年解决又年年反弹的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针对市区养犬、小餐饮店证照不全、早夜市、草厦子出租、违规燃放烟花爆竹等难点问题,威海相继制定出台了市区养犬、小餐饮店食品安全、早夜市、房屋附属储藏室、烟花爆竹燃放管理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相关工作已纳入各职能部门的日常工作中,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轨道。

  与此同时,一系列关乎提升城市人文和公民思想道德内涵的长效常态机制也在逐步建立:

  在志愿服务方面,建立健全了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管理、服务记录、服务激励制度,完善志愿服务需求对接机制,形成了涵盖余名帮扶对象和3万多名志愿者的《威海市志愿服务对接台账》;

  在诚信方面,扎实推进“诚信威海”建设,建立“红黑榜”发布平台,发布诚信企业“红名单”和失信企业“黑名单”,用制度为企业加上了道德“紧箍咒”;

  在勤俭节约教育方面,制定了《威海市宾馆饭店餐馆等餐饮单位剩菜剩饭行为暂行管理办法》,规范宾馆、饭店、餐馆等餐饮服务单位的经营行为,健全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创建文明城市是得民心、顺民意、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民心工程。手握来之不易的文明创建成果,随着一条条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威海城市将更加文明,群众生活将更加美好。

点击左下角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piaop.com/etxs/58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