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述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tisPigmentosa,RP)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是由于视网膜上接受光学信号的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或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pigmentepithelium,RPE)的异常而导致的进行性失明,患病率约1/~1/。其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隐性、显性与X性连锁隐性三种,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最多,显性次之,性连锁隐性遗传最小,双基因和线粒体遗传也有报道,也有发散病例。临床表现为典型的三联征:骨细胞样色素沉着、视网膜血管缩窄和视盘蜡样苍白。RP具有高度的基因异质性(多个突变位点引起同一疾病)及表型异质性。图片来源于网络临床表现
视网膜色素变性主要的临床特征为夜盲、进行性视野缺损等。典型症状1、夜盲夜盲为最早期表现,并呈进行性加重。主要表现为暗环境中视力较差,视物不清。2、视力下降在病程后期逐渐出现视力下降,但不同类型视网膜色素变性出现的时间早晚有差别,另外,发病年龄越小,该症状表现得越重。3、视野缩小最早表现为小暗点,逐渐发展为管状视野。4、视网膜表现早期视乳头颜色变淡,动静脉血管变细,周边部视网膜骨细胞样色素沉着等,晚期表现为视乳头蜡黄色萎缩,视网膜血管纤细,骨细胞样色素沉着范围扩展至后极部视网膜,视网膜萎缩变薄。5、白内障常见的表现之一,视网膜色素变性会增加后囊下白内障的发病概率。并发症1、后极部白内障后极部白内障是常见的眼部并发症,一般发生于晚期。晶状体混浊呈星形,位于后极囊下皮质内,进展缓慢。凡遇双眼均并发后极白内障者,应考虑本病存在的可能性。2、青光眼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青光眼者少见,通常为开角型,有时为闭角型。3、近视为本病中常见的屈光状态,约发生于50%的病例,亦可见于患者家族中其他成员。可并发黄斑变性、黄斑囊样变性。4、其他如圆锥角膜,见于隐性遗传型,女性多于男性。致病基因
RP具有很大的遗传异质性,也就是说和RP相关的致病基因很多。迄今为止,至少已鉴定出50多种不同的基因和基因座可能导致非综合征性RP。这些与RP相关的致病基因大部分编码光转导的蛋白(光子的光能在感光细胞外段转化为神经元信号的过程),视觉循环(视紫红质生色团的产生和循环利用),光感受器细胞结构,以及光感受器细胞的转录因子等视网膜功能相关的蛋白。另外最近发现,多种凋亡和非凋亡机制也参与了RP的发病过程。但是,许多与RP相关的致病基因的功能目前仍然是未知的。RP的几个主要的致病基因有:视紫红质基因(RHO)导致约25%的显性RP遗传,USH2A基因导致大约20%的隐性RP遗传,而RPGR基因约占X连锁遗传RP之中的70%。RHO,USH2A和RPGR三种基因的突变总共引起所有RP病例的大约30%。诊断检查
1、病毒性热疹后视网膜色素变性多在病初1周后双眼视力下降,视野向心性缩小,以后底周边出现色素,类似典型视网膜色素变性改变。2、妊娠期麻疹致胎儿视网膜病变由孕母在妊娠第3个月时患麻疹所致。患儿出生后眼底病变渐进发展,可见视网膜散在斑点状色素沉着,以后渐有骨细胞样改变。3、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其视网膜色素沉着斑小,以后极部为多,椒盐状改变,夜盲不明显。视野无环形暗点。乳头色略淡,而不是蜡花色,视网膜电流图(ERG)可有振幅降低,梅毒相关检测阳性。4、其他外伤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自行复位的视网膜脱离等原因导致视网膜广泛色素沉着,从病史和其他相关的临床表现,多数可以鉴别。视网膜电流图改变是最重要的鉴别诊断依据。案例分享
患儿女,年8月出生,因“高度近视,夜盲,豹纹状眼底”入院。临床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