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与“水逆”有关,最近娱乐圈陷入了“贵圈真乱”模式。
先是震惊全国的“马蓉劈腿王宝强事件”,又有“张纪中老婆出轨干儿子”的伦理大戏。
在这些exciting大新闻的评论中,我们总能见到网友们,大骂她们是坏(xiao)女(dang)人(fu),是死不要脸的狐狸精。
那么问题来了,“狐狸精”会成为妖艳贱货的同义词呢?
今天,知事君()就来当回老司机,扒一扒“狐狸精”背后的故事。
狐狸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据说在“中华动物界”,每隔段时间,狐狸们就会成群结队地跑出来游行示威,抗议“人类辱狐”。没错,狐狸觉得自己被人类侮辱了。
每当人群中有“男女不正当关系”的情况出现时,人们总是在用“狐狸精”来代指不检点的女人,而不是“猫精”、“乌龟精”或“长颈鹿精”?凭什么狐狸非得背这口“淫荡黑锅”?
其实,狐狸们不必义愤填膺。事实上,人类并没在侮辱它们,这反而是“咱俩关系铁”的表现。毕竟,人类喜欢把和自己关系近的事物拟人化,把它们当成人。
正如现在“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所以一些跟“狗”有关的词汇,经常会被套在人的头上。就像众所周知的“万年单身狗”,用来指代那些注定孤独一生的家伙。
又或者用“人中泰迪”描述某类成天只想啪啪啪的人。
好,我们回过头继续看狐狸。在古人的认知中,狐狸恰恰是最接近人类,最有灵性的动物。
比如狐狸的“昼伏夜出”。《庄子·山木》中写过“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狐狸的生活习性,就这样被《庄子》解读成警惕性高、戒备心重的“戒也”,让人感觉神神秘秘的。
不仅如此,它们的生存技能,更让人加重了“狐狸很鸡贼”的观念。
郭缘生曾在《述征记》中,对狐狸的“保命意识”大写特写。说在河水结冰时,老祖宗们怕冻不结实,不敢走。于是便先把狐狸拉出来,在冰面遛遛。
拿狐狸当炮灰的原因也很简单,狐狸行事小心,又善于侧耳倾听。所以在冰面上,它会边走边听,如果冰下没水声,它才肯走过去。见此情景,人们才能放下心来,让车马冰上渡河。
《淮南子·人间训》里则对狐狸的“捕食绝技”有所描述:“夫狐之捕雉也,必先卑体弥耳,以待其来也。雉见而信之,故可得而禽之”。翻译成现代话就是,捕食山鸡时,狐狸总是先装孙子,一脸无辜地耷拉耳朵,蜷起身体,隐蔽起来。等山鸡一到,跟个吃瓜群众似地不加警惕。嗯,是时候恢复禽兽本色了!
当然,狐狸不全是蔫儿坏,也有正能量的一面。在人看来,狐狸是种相当恋旧动物。有个成语叫“狐死首丘”。意思是说,如果狐狸死在外面,一定会将脑袋朝向洞(lao)穴(jia),就像人一样懂得叶落归根。
就这样,狐狸获得了“最有灵性动物奖”。被人类赋予了各种神秘特点、人性人情,以及聪明才智。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很人类”的狐狸,到底怎样被泼污水了呢?
一半天使,一半恶魔
诚如段子里常说的“脑子里有俩小人,一个善良,一个邪恶,俩小人为了占领大脑,总在打架”一样,“什么才是狐狸真面目”的争霸战也是如此。好狐和坏狐一直争夺不休。
起初,好坏狐还是和睦相处的,狐狸只是被当作经济动物。它的皮毛轻盈、保暖,非常值钱。《史记·商君列传》中,有“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之说。按照“五只黑公羊皮”=“一个奴隶”的等式计算,“一个狐裘”起码能换二百个奴隶!所以,穿狐裘的往往是达官贵人。
接着,好狐首先发力。虽然狐狸偷鸡摸狗、鬼鬼祟祟,但儒家知道它是个好动物。的确,因为“狐死首丘”,至死不忘本的狐狸成了三观正的动物,成了先哲心中“仁兽”代表。
看到这儿,坏狐也不甘示弱。先秦时期,狐狸就已经有了“精怪”的形象。《庄子》“庚桑楚”篇里有“…...步仞之丘陵,巨兽无所隐其躯,而孽狐为之详”。这句话是说,狐狸行迹诡异、行为反常,巨兽藏匿不了的小土丘,妖狐却能如鱼得水。
由于秦汉之际,中华大地上刮起了一股“封建主义修仙迷信风”——方术开始兴起,“占卜问卦”和“长生不死”成了当时社会主流,狐狸也不免卷入其中。然后,好坏狐的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例如狐狸叫唤得凄厉悲惨,听起来挺毛骨悚然的。于是,方士们便说狐鸣是种不祥之兆。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秦末的“狐鸣革命大起义”——陈胜吴广利用“狐狸叫”,达到了忽悠广大群众“相信陈胜吴广有王命”的目的。
到后来,狐狸本身也逐渐有了“妖兽”的含义。汉代著名方士焦延寿指出,老狐狸能作祟示人生病。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狐狸是妖兽,鬼的坐骑。
与此同时,类似白狐、玄(黑)狐等“基因变异狐”,却成了祥瑞的象征。像是九尾狐,就被认为是传达了上天的旨意,是政治祥瑞。汉代重要著作《白虎通义·封禅》里写过“德至鸟兽凤凰翔,鸾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鸟下”。瞧瞧!九尾狐和凤凰成了队友。此外,九尾狐还象征着子孙繁荣。
见此机会,官员们肯定得搞些“献祥瑞,颂贤主”的拍马屁活动。魏晋南北朝,地方“献白(黑)狐”的事儿多如牛毛。
同一年代,还有件大事不能忽略。那就是狐!狸!终!于!变!人!了!因为葛洪、郭璞等神仙家的论证,狐狸能够通过修行幻化成人。《玄中记》有云“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
隋唐时期,由于皇帝们理性了许多,不太讲究“祥瑞之说”,狐狸被官方抛弃。好狐受到点伤害。而在民间,因为老百姓们总把奇奇怪怪的事儿,归结为“狐魅作祟”。人们怕狐狸骚扰,只好建庙供奉。坏狐实力大增。
唐朝以后,狐狸形象黑化得更严重了。无论是朝廷本身,还是当时的自媒体大V,都在丑化狐狸。宋朝就发生过不少捣毁狐王庙事件,如《传讲杂录》记载“…集诸邑猎户得百余人,以甲兵围其庙,则熏灌其穴,杀百余狐…”。大理学家朱熹老先生,把狐狸一律以妖媚之兽、不祥之兆来解释。除此之外,宋、明典籍也将狐狸视为妖兽。《兽经》云“狐恶其类,鬼所乘之”;《本草纲目》记载“”狐,鼻尖尾大,善妖魅”。
终于,坏狐赢了这场“什么才是狐狸真面目”的争霸战。
你这磨人的小骚狐狸
讲了半天,所以“狐狸精”到底怎么和坏女人产生联系的?
还记得上文中提到的“九尾狐”吗?鉴于九尾狐象征着多子多孙,而“生殖”则自古以来是“啪啪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直男癌们便想当然地把狐狸跟“淫荡”和“美女”扯上关系,如果中国古代就有AV,“狐女的诱惑”保准是最卖座的题材,没有之一!
《搜神记》曾讲过“伴狐像狐”的故事。话说西海都尉陈羡有个部下叫王灵孝,王灵孝被一个名叫阿紫的狐女所魅惑,最后竟然弄得他神智不清,就连长相都有点像狐狸了。
魏晋以后,狐女魅惑男人的故事一直不断,如《广异记》里的《上官翼》、《王璿》,都写的是雌狐化身美女诱奸少男的故事。
总的来说,就像前文说的那样,因为“狐狸真面目”起初并不差,所以早先的狐狸精并不讨厌,她们貌美多情,约炮标准高,也不害人,甚至还重视人间礼仪规则。
是的,和历史进程一样,唐宋时期,狐狸精开始“被堕落”了,和妓女产生了联系。
其实唐朝还好,狐狸精虽然不小心道德沦丧了下,够婊,但还是不会害人的。唐传奇《任氏传》就讲了类似的故事。狐女任氏生性放荡,但一见郑六(男主角)误终身;从此改邪归正,恪守妇道;甘心给当男主备胎啪啪啪,不会要求正式名份;必要时还肯去死。试问,哪个直男癌不想当回郑六?!
从宋代开始,狐狸精和妓女真正划上了等号,并祸害人起来。南宋洪迈的《夷坚志》中的狐狸精不少是妓女的形象,如《双港富民子》中的狐狸精“状如倡女,服侍华丽”,自称“散乐子弟”。男人们因为嫖妓得的花柳病,也跟传说中的狐魅症状十分相似。就连生理上的遗精,也被认为是狐狸精作怪。
明清时期,狐狸们已彻底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不翻身。不光被扣上“败坏道德”、“勾引男子”、“吸人精血”和“霸占他人财产”的帽子,甚至还成了“危害国家安全”的天字头号罪犯。比方明代小说《封神演义》里的苏妲己,大家都知道的,她淫荡残忍、红颜祸水,凭一己之力使大商灭亡;还有《三遂平妖传》中的妖狐圣姑姑,她危害乡里,帮助王则叛乱,涉嫌颠覆大宋政权。
总之,各种丑陋不堪、各种罪大恶极的词,一股脑儿地汇总到了狐狸精头上。它们也成了妖界中危害最大的动物,往小了说,破坏家庭和谐;往大了讲,危害国家稳定。反正就是“无论谁犯的错,都由狐狸精来背锅”。
好了,本期的《乱谈新闻》就暂时说到这里。接下来是最后一个问题,在生活中,如何才能避免遇到“狐狸精”呢?
一点资讯独家符咒来帮忙!
对狐狸精感兴趣,点击阅读原文,尽在一点资讯频道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