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眼镜消费也逐年增加。眼镜行随处可见,但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却参差不齐。许多验光员并未经过正规的技术培训,这些人应该称之为“电脑验光师”。之所以称他们为“电脑验光师”,是因为他们只会使用电脑验光,一旦离开了电脑验光机便无从操作。
电脑验光是一种客观验光方法,操作简便,速度快,但在瞬间的操作过程中,只能对被检者的屈光状态作出大致的预测。而人与人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这包括被检者的年龄,既往史,身体状况,工作性质,用眼习惯,接受能力以至心里感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验光操作过程中必须予以
b.光带与光点分离,光带在右,光点在左。说明患眼是内隐斜。在左眼前递增B0棱镜,递增的过程中,光带和光点逐渐靠近,直到竖直光带穿过光点。此时所加棱镜度即为内隐斜量。
c.竖直光带左,点光在右。是外隐斜。在左眼前逐渐增加BI棱镜,使光带和光点渐渐接近,直到光带穿过光点。所加的棱镜度即为外隐斜的值。
2,上隐斜的检查 马氏杆园柱棒竖直放置在右眼前。投射点状光。两眼同时观察视标。右眼通过马氏杆会将点状光看成一水平光带,左眼看的仍然是点状光。观察结果有三种可能:
a,水平光带穿过点光,两眼均无上隐斜。
b,水平光带在下,光点在上。说明右眼上隐斜。在右眼前置BD棱镜,或左眼前加BU棱镜。逐渐由少到多递增棱镜,直到水平光带穿过光点。此时所加的棱镜度即是右上隐斜的度。
c,水平光带在上,光点在下。为左眼上隐斜。在左眼前递增BD三棱镜,或在右眼前递增BU棱镜,直到水平光带穿过光点。所加棱镜即是左上隐斜度。
上隐斜也属于双眼视异常范畴。右眼上隐斜,左眼一定是下隐斜;反之,左眼是上隐斜,右眼一定是下隐斜。
棱镜的标记就是记录棱镜底所在位置。如果是上下内外,可以标记为底朝上(BU)、底朝下(BD)、底朝内(BI)和底朝外(BO)。
例四:某大学生前来验光,主诉:两个眼睛一起看东西时总是两个,而且两个物象相距很远。
验光:将双眼视力矫正至最佳
处方:R-6.00DS/-1.00DCX
L-7.00DS/-1.00DCX
使用组合验光台马氏杆置右眼前,透明园柱棒水平。令其注视5米点光源。主诉光带与光点分离,竖直光带左,点光在右。说明是外隐斜。在左眼前逐渐增加BI棱镜至10Δ(基底朝内))光带穿过光点。
处方:R-6.00DS/-1.00DCX5ΔBI
L-7.00DS/-1.00DCX5ΔBI
4)学会用棱镜分离法做双眼调节平衡
棱镜片即镜片箱中标有Δ的镜片有1Δ~10Δ之分.用棱镜分离法做双眼调节平衡比分别遮盖单眼比较视力清晰度更准确直观。方法是:
1、投放一横行视标。两眼雾视后的视力的上一行视标,为横行视标的基准。如双眼雾视视力为0.6,则选0.5横行视标。
2、右眼前置棱镜3ΔBU(底朝上)将0.5横行视标向下位移、左眼前插3ΔBD(底朝下)将视标向上移。一横行視标被双眼看成两横向平行视标。如果横行视标不能分为两排,再增加棱镜量。
3、验光师提问患者,上面一排视标与下面一排视标比较,哪一排稍清楚些?
患有有三种不同的回答:
a、两行视标同等清楚或模糊。认为双眼己调节平衡;
b、上一行视标清晰、下一行视标模糊。说明双眼未平衡。左眼矫正视力好于右眼,验光师在患者左眼前按+0.25D递增,直至右左眼等清。双眼平衡。
C、下一行視标清晰、上一排視标模糊。证明右眼矫正视力比左眼好,在右眼前按+0.25D递增,达两眼等清。双眼平衡。
4、如果两眼始终不能同等清晰或模糊。如:右-3.00DS;左-3.50DS。上一排比下一排清,在左眼前加+0.25DS,下一排比上一排清,就要做优势眼的检查,保持优势眼的视力略好于非优势眼。
5、两眼除去棱镜,先后投放视力表再投红绿视标,做双眼mpmva检查(最高正片获最好视力或最低负片最好视力矫正)。再做红绿双色试验,达终结点。
a、双眼平衡的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双眼同时均看到視标,且始终保持在雾视状态。
b、双眼平衡的终结点是双眼看视标同等清晰,此时双眼调节已降为零,除去双眼棱镜。
四、熟练运用镜片联合方法完成验光终结操作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熟练的掌握镜片联合方法,有的验光师则一边验光,一边用笔计算,即影响验光速度,也令被检者对验光师的操作技能产生质疑。
有这样一个镜片联合秘诀,可以代替所有的镜片联合公式,而且简单易学,即:"本身不变作球镜,变号变轴作柱镜。"详解为:"两柱镜联合,或一球镜与两柱镜联合,以柱镜度数小的为准,本身符号、度数不变作球镜,如果是球柱镜联合则与原球镜联合,变号变轴作柱镜与原柱镜联合"。
这里所谓变轴即变90度,不足90加90,超过90减90。
具体应用方法:
以-4.50DS/-2.00DC×/+0.50DC×90为例:
以柱镜度小的+0.50DC×90为准,+0.50本身符号度数不变做球镜,
即:+0.50DS与原球镜-4.50DS联合为-4.00DS;
+0.50DC×90。变号轴为-0.50DC×,
与原柱镜-2.00DC×联合为-2.50DC×。
该处方化简为一球柱镜联合的处方
即:-4.00DS/-2.50DC×。
要顺利准确地完成验光操作,镜片联合是贯穿始终的操作程序。验光师就是通过不断地使用镜片联合的过程,加以与被检者的密切沟通和配合来获取验光之最佳效果的。在镜片联合中,相互垂直的两轴向符号度数相同即为球镜;复性散光,一球镜与两柱镜联合,绝对值小的柱镜与原球镜同号加异号减,与原柱镜同号减异号加;混合散光,绝对值小的柱镜与原柱镜同号则球柱镜同减;与原柱镜异号则球柱镜同加。
一、复性散光联合与原柱镜同号异轴的低度柱镜,其结果等于在加球镜的同时减柱镜,此操作简称:加球减柱。
例4:-5.00DS/-1.50DC×90/-0.50DC×
用与原柱镜同号且低于原柱镜度(一般用0.50DC或0.25DC)的柱镜在与原柱镜轴位相垂直的轴向上试加,看是否球镜加小了而柱镜加大了。根据相互垂直的两轴向符号度数相同即为球镜这一原理,将两轴向共同拥有的-0.50D,提取出来做球镜(也叫找球镜),与原球镜-5.00DS联合为-5.50DS.两柱镜之差-1.00DC×90。符号度数不变作为新柱镜.
即:-5.00DS/-1.50DC×90/-0.50DC×
=-5.50DS/-1.00DC×90
二、复性散光联合与原柱镜异号异轴的低度柱镜,其结果等于在减球镜的同时加柱镜。
此操作简称:减球加柱。
例5:-4.00DS/-1.00DC×90/+0.50DC×
用与原柱镜异号且低于原柱镜度(一般用0.50DC或0.25DC)的柱镜在与原柱镜轴位相垂直的轴向上试加,看是否球镜加大了而柱镜加小了。
方法:在与绝对值小的柱镜相垂直的轴向上,制造两个和绝对值小的柱镜度数相同的柱镜,其新造的两柱镜联合结果等于零。
(-0.50DC×90/+0.50DC×90)。用其中的一个柱镜与相垂直的轴向上的另一个与其符号度数相同的柱镜相联合。以满足在两轴向提取共同度数做球镜之条件(+0.50DC×/+0.50DC×90=+0.50DS),将提取的球镜+0.50DS与原球镜-4.00DS联合(-4.00DS/+0.50DS=-3.50DS)将新造的没有提取的柱镜-0.50DC×90与原柱镜-1.00DC×90联合作为新的柱镜(-1.00DC×90/-0.50DC×90=-1.50DC×90)。
即:-4.00DS/-1.00DC×90/+0.50DC×
=-4.00DS/-1.00DC×90/+0.50DC×/(-0.50DC×90/+0.50DC×90)
=-4.00DS/(-1.00DC×90/-0.50DC×90)/(+0.50DC×/+0.50DC×90)
=-3.50DS/-1.50DC×90
此例中新造度数的目的只是为了讲解,即:(在相互垂直的两轴向寻找可以提取的共同度数,或化不同度数为相同度数以便于提取球镜),明白我们是怎样在两轴向提取共同度数做球镜的。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只需记住镜片联合之秘诀就可以快速得出联合的结果。
三、绝对值小的柱镜与原柱镜同号之混合散光
用与原柱镜同号且低于原柱镜度(一般用0.50DC或0.25DC)的柱镜在与原柱镜轴位相垂直的轴向上试加,看是否球镜柱镜度数都有加大了。
此操作简称:减球镜,减柱镜
例6:-1.50DS/+2.00DC×50/+0.50DC×
此例中+2.00DC×50/+0.50DC×两轴向共同拥有+0.50D,根据相互垂直的两轴向符号度数相同即为球镜这一原理,将+0.50D提取出做球镜为+0.50DS与原球镜-1.50DS联合(-1.50DS/+0.50DS=-1.00DS)将剩余的+1.50DC×50作为新柱镜。
联合结果发现,球镜和柱镜都减小了。
即:-1.50DS/+2.00DC×50/+0.50DC×
=-1.00DS/+1.50DC×50
四、绝对值小的柱镜与原柱镜异号之混合散光
用与原柱镜异号且低于原柱镜度(一般用0.50DC或0.25DC)的柱镜在与原柱镜轴位相垂直的轴向上试加,看是否球镜、柱镜度数都加小了。
此操作简称:加球镜加柱镜
例7:+1.00DS/-2.00DC×85/+0.50DC×
此例中在-2.00DC×85轴向制造两个柱镜,其两柱镜联合结果等于零。(-0.50DC×85/+0.50DC×85)因+0.50DC×85/+0.50DC×,两轴向共同拥有+0.50D,根据相互垂直的两轴向符号度数相同即为球镜这一原理,将+0.50D提取出做球镜为+0.50DS与原球镜+1.00DS联合(+1.00DS/+0.50DS=+1.50DS)
将剩余的-0.50DC×85与原柱镜-2.00DC×85联合(-2.00DC×85/-0.50DC×85=-2.50DC×85)作为新柱镜。
联合结果发现,球镜和柱镜都增加了。
即:+1.00DS/-2.00DC×85/+0.50DC×
=+1.00DS/-2.00DC×85/(-0.50DC×85/+0.50DC×85)/+0.50DC×
=+1.00DS/(-2.00DC×85/-0.50DC×85)/(+0.50DC×85/+0.50DC×)
=+1.50DS/-2.50DC×85
常规验光包括初始验光、精确验光、终结验光三个阶段。而如何完美地完成这三个阶段的操作却需要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笔者所介绍的验光操作终结程序,是在常规验光方法(包括蜂窝测试、散光盘测试、红绿测试、棱镜分离等)之外的补充操作。因为仅凭常规方法,往往不能得到准确的验光终结数据。有时各种测试操作完毕,视力矫正仍不理想。这主要体现在验配散光的操作上。因为一般验光师,最终的操作大多是一个单加单比的过程,球镜、柱镜的单加单减,散光轴位的调整等。如果加减球镜、加减柱镜、调整轴位均不奏效,即认为验光该结束了,尽管被检者的视力矫正不理想也无计可施了。
验光操作终结程序的关键,是能够在加一只镜片的同时,获得加球减柱;减球加柱,加球加柱,减球减柱的双重效果,而一般的验光操作是不可能双手各执一镜片同时操作的。这就是一般验光方法不能获得最佳验光结果的原因所在。笔者个人感觉,若要获得加球减柱;减球加柱,加球加柱,减球减柱的四大双重效果,运用验光操作终结程序比运用交叉柱镜更快捷,方便。掌握并熟练的运用这一操作方法有助于我们在验光过程中达到加一个镜片同时解决球柱镜两个问题之目的。达到验光操作的完美终结。
内容简介
《眼科·视光-屈光矫正学》是作者根据徐广第先生建议,编写的一部关于验光后怎样进行屈光学处置,以使被测者获得最佳矫正效果的专著。呼正林、袁淑波、马林编著的《眼科视光-屈光矫正学(精)》是我国本以眼的屈光不正和眼-视光学异常为对象,介绍使用框架眼镜对屈光不正以及眼病所涉及的屈光问题进行矫正与矫治具体方法的实用性书籍。本书既对眼科-视光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矫正和矫治基本原则进行了介绍,也对矫正与矫治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置办法。本书还对白内障、青光眼、弱视眼、屈光手术后残留屈光的验光配镜问题提出了很多建议。本书文字通俗简洁,图文并茂,特别适合眼科医生、验光师、配镜师在业余时间进行专业自学和日常工作中的查阅。本书为从事眼视光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的人员查阅相关知识提供免于翻阅过多书籍的便利,还可供各类视光学院校师生使用。
《眼科.视光-屈光矫正学》的定购方式:
长按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