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儿童眼病多学科综合诊疗分论坛

年3月20日至21日,北京大学眼科中心儿童眼病多学科综合诊疗论坛顺利召开。上周儿童角膜病与白内障的内容精彩纷呈,这周为大家带来第四个专题——儿童眼眶病、斜弱视与小儿特检专题。

主持人田彦杰主任医师、布娟主任医师和杨丽萍副研究员都在相应的领域有杰出的成就,他们提纲挈领,深入浅出,向我们展现相应领域大致进展的同时,也激发了各位学者对接下来几位专家精彩讲解的期待。

妙手仁心,力挽狂澜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可致盲、致残、致死。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眼科的范先群教授详细的为大家讲授了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临床及TNM分期,诊疗方案的选择和制定及预后。通过对最新发病机制及新治疗技术的介绍,范教授带领大家重新认识了这一恶性疾病,并使大家认识到,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视网膜母细胞瘤治疗已从传统眼球摘除加外放疗,发展到在保正生存率的前提下,进行化疗联合局部治疗为核心的保眼治疗,并在保眼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视力,明显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及预后。

提纲挈领,深入浅出

北医三院的周吉超副主任医师以看图说话的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儿童眶蜂窝织炎与成人发病的差异,重点解释了病因、解剖,临床特点的差异,由此推导出治疗方案的个性化差异,特别是多学科协作的意义。生动贴切的比喻使的学习充满了趣味性,大量精美的图片让深奥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最后周医师言简意赅地列举了年轻医生应该熟记的“takehomemessages”,帮助大家加深记忆,更好的掌握儿童蜂窝织炎这一眼科的危急重症的诊断及治疗。

杏林春风,娓娓道来

医院的布娟主任医师讲解了后巩膜加固术在儿童高度近视中的应用。年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近视率由年的53.6%增加了11.7%,小学到高中高度近视比例从1.2%增加到7.6%。高度近视的眼轴过度增长,会导致后巩膜葡萄肿、近视性黄斑病变、高度近视相关性视神经病变等眼后节病变,同时导致矫正视力下降。后巩膜加固术能够加固眼球后壁,阻止眼轴过快延长,是控制屈光度增长和眼底进行性损害的重要方法。而改良微创后巩膜加固术具有损伤小、操作简单、位置明确、排斥反应少等优势,进一步提升了疗效。布娟医师引用国内外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后巩膜加固术在控制高度近视进展中的显著意义;并汇报了两例高度近视弱视的病例,通过改良微创后巩膜加固术后联合弱视训练,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改良微创后巩膜加固术在近视控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面面俱到,仁心仁术

医院的张伟教授介绍了形觉剥夺性弱视研究的临床进展。形觉剥夺性弱视是最严重的弱视类型,治疗困难,预后差。眼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此类患者,应坚持“早发现、早干预”的原则,做到:①消除形觉剥夺的原因;②矫正屈光不正;③单眼弱视者遮盖弱视对侧眼;④压抑疗法。另外,还可有针对性地选用一些仍处在探索中的新疗法,如GABA受体抑制剂类的药物干预、经颅直流电流刺激、暗适应及丰富环境训练。

(张伟教授讲课视频请见随后推送。出于对知识版权的保护,视频将在推送两周后删除。)

融会贯通,回春之术

医院的杨文利主任技师介绍了儿童白瞳症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经验。儿童白瞳症是指瞳孔区失去了正常的黑色而呈现白色、黄色或粉白色反光的病态体征。这类体征病因多样,治疗方法也不同,因此明确的诊断对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杨文利医生站在眼科超声的角度,从诊断时机、超声表现、描述方法、诊断过程等方面介绍了临床工作中最重要的几种病因,包括以“钙斑”为典型表现的视网膜母细胞瘤、以牵拉性视网膜脱离伴增生性改变为典型表现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以玻璃体动脉残留为特征的永存胚胎血管,以及以网膜下均匀点状回声为典型表现的Coats病,并进一步与其他可能出现的病因进行鉴别。眼科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便、无损伤、患儿无痛苦、检查费用低、可反复多次观察、可动态观察等特点,能为儿童白瞳症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杨文利主任技师授讲课视频请见随后推送。出于对知识版权的保护,视频将在推送两周后删除。)

鞭辟入里,推本溯源

医院的杨丽萍副研究员为大家介绍了基因诊断在儿童遗传性眼病诊断中的价值。截止到目前,共计多个基因突变与儿童遗传性眼病相关,杨医生通过四个临床病例分析——PITX3基因突变、RPGR基因突变、Alstrom综合征和IFT基因突变——强调了基因检测在遗传性眼病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重要意义。同时,她也提醒大家,在基因检测中需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验证家系成员,并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piaop.com/wxsss/89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