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节目中他曾经提到,他自己对于古诗看两遍差不多就能背诵下来。
他说这个话,我认为大致还是靠谱的。
因为他还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古诗词他能背的起码超过首,毛的诗词不仅可以背下全文来,连注释也能背。还有鲁迅诗词、各种古典的名著等等,都是很年轻的时候就背诵和熟读。
当有这这些内容打底,当看到一篇没见过的古典诗词时,相信他的理解跟我们是不一样的:他可以快速的发现这首“新诗”其实大部分跟他之前记住的某一篇或某几篇类似,不同的只是几点而已。
要记住这首诗,对于他而言可能只需要记几个点就可以了,所以可以快速的记住(对于我们呢?)。
关于钱钟书,撇开他的成就不论,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渊博的知识和超强的记忆力,据说,他看过的东西都是过目不忘,在进入小学读书之前,钱钟书已读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七侠五义》以及《说唐》等名著。
钱钟书读书过目不忘,任人从书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无阻地背出来,甚至连书中好汉所使用兵器的斤两都背得出来。
钱的记忆力被国外一些媒体誉为“照相机式记忆”,凡是他看过的东西就像照相一样记在大脑中。
看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管锥编》,你也会发现先生旁征博引,从先秦到现代,从诗词到戏曲,随手拈来,行云流水,自然成文。
所以他被誉为中国的“文化昆仑”。在人们心目中,钱钟书先生的“天才”是常人可望不可及的。但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先生却不这么认为,她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
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工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杨绛先生还提到
“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02国际象棋被称为“研究认知科学的果蝇”。
因而关于记忆的研究中,很多也是以国际象棋为研究对象的。
在这个领域内,许多研究者进行了很多知名的实验去分析高手和普通人记忆能力的差异。
心理学家乔治·米勒早在年提出了著名的“内存局限”理论,他在《魔法数字7——加2或者减2》中证明一个人只能同时想5~9件事情(短时记忆)。
后来的各类研究也大部分认可了这个结果,即任何人的短期记忆范围是差不多的,多的是9个,少的是5个,差异不大。
既然差异不大,那为什么国际象棋大师却能记住整个棋盘上的内容呢?
在国际象棋领域,大师具有一些专属于该领域的非凡记忆能力。心理学家dGroot研究证明,国际象棋大师在观看棋盘5-10秒之后,几乎能准确无误的复盘,而新手只能回忆3-4个棋子的位置。
后续的心理学家也设计过类似的实验,发现对于真实的棋局,国际象棋大师能够恢复大部分棋子,而一般棋手只能恢复少量棋子。
但对于随机摆上去的,一般棋手和象棋大师能恢复的棋子数都比较少。换句话说,乱摆出来的没有规律的棋子,大师和普通人能记忆的数量都差不多。原因是什么呢?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于棋盘上没有规律的棋子,大师和普通人的记忆能力差不多的。
那为什么象棋大师能对于真实棋局有这种“过目不忘”的能力?
研究的结果是,大师的记忆不是记忆去记忆单个棋子的,而是按照一块一块的去记忆,在心理学面被称为“组块理论”。国际象棋的大师仍然遵从7加减2的规则,但他们的每一个已经不是单个的棋子,而是一种棋形,包括很多个棋子才算做一个。
组块理论也不神秘,以“Maryhadalittllamb.(玛丽有只小羊羔。)”为例,在这句话中包含了多少个信息,取决于人们在语言方面的知识。对于那些认识单词的人来说,这句话包含了5个信息;对于连单词都不认识,只认得字母的人来说,这句话则包含了多达18个信息。
心理学家估计,一名棋手要记住约5万~10万个这样的“组块”信息,才能达到大师水平。这样,他们只要看一眼,就可以回想起任何一个“组块”的信息。
03年5月,一本现代诗集出版了,名字叫《阳光失了玻璃窗》,不过这本书却不是人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