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运动受限制是眼球后退综合征最常见的特征之一,多为先天性疾病,而手术是缓解眼球后退综合征的最主要措施。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余新平教授,在3月26日,视享睛彩——眼科医生明日之星选拔赛启动会上分享了眼球后退综合征的治疗感受,跟着童资讯一起来看看吧。
余新平教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主任医师、博士
中国医师协会斜视与小儿眼科专委会委员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和AKRON医院访问学者
眼球后退综合征(DRS)在斜视人群中占比1%—5%,是异常神经支配所导致,属于最常见的先天性颅神经支配异常。常见的症状有:眼球运动受限、眼位偏斜、眼球后退、睑裂改变、屈光不正、弱视、眼球内转时急速上转或下转、代偿头位、鳄鱼泪(部分患者会有进食时流泪的表现)。临床表现与异常神经支配的比例有关:支配外直肌神经纤维少,内斜视、外转受限—多表现为Ⅰ型;
Ⅰ型:左眼内斜视、外转受限、内转时眼球内陷睑裂缩小、双眼分别注视时斜视度不同、伴有代偿头位
支配外直肌神经纤维多(超过50%),外斜视、外转可、内转不足—多表现为Ⅱ型;
Ⅱ型:外斜视、外转可、内转不足、多伴有上下射现象、可有代偿头位
支配外直肌纤维使内转、外转均受限—Ⅲ型;
Ⅲ型:内转、外转均受限、上下射明显
大部分神经纤维支配外直肌,外转正常、内转不能——IV型
临床相对较少
治疗方法治疗的目的:矫正眼位、改善代偿头位;扩大双眼单视野范围;
手段:屈光矫正、三棱镜
手术指征:眼位偏斜、代偿头位
常规方式:直肌后退
近年来进展:联合垂直直肌转位术(VRT)、上直肌转位术(SRT)[1]
VRT和SRT证实能改善眼动、扩大双眼单视野,多用于伴有内斜视的DRS。一定程度改善外转功能、一定程度影响术后内转功能,联合后固定/转位肌肉缩短能增强效果。
缺点:垂直斜视:6%—30%患者术后伴有垂直斜视、可能导致眼前节缺血。
小结一直在眼球后退综合征病程里努力探索,以矫正眼位、消除头位、改善眼球运动为目的。
DRS伴有内斜视者:可考虑内直肌后退联合VRT或SRT
DRS伴有内斜视者,外直肌限制不明显:内转时睑裂变化小、无上下射者,可考虑内直肌后退联合外直肌部分折叠术,操作简单、无垂直和旋转斜视风险;
DRS伴有外斜视者:外直肌后退,可尝试联合SRT鼻侧转位术;
DRS无明显斜视,但伴上下射者:可考虑内直肌后退+外直肌后退术。
参考文献:1、DoyleJF,HunterDG.TranspositionproceduresinDuaneretractionsyndrome.JAAPO5,;23:5-14
杨士强.眼球后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7(2)44-51
特别鸣谢余新平教授的精彩分享,本文版权归余新平教授所有,童资讯已获授权发布!
以上内容未经授权不可转载,违权必究!
编辑:童小讯
审核:童资讯团队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