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传,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我冷”,在我们眼科门诊,也经常遇到有一种“斜视”叫“家长觉得斜”。有很多来我们眼科就诊的家长都反应一个情况:偶尔会发现自己的小孩一只眼睛往外飘,仔细一看,眼睛位置又挺正的。于是就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的错觉,但是往往当自己确信是看错之后,孩子的眼睛又斜出去了,于是此时家长的心情往往是这个样子的:
很遗憾,这不是错觉,因为您的孩子很有可能患了一种叫“间歇性外斜视”的眼病。这种斜视最大的特点是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发呆的时候出现一只眼睛明显的往外飘,但是经过家长提醒或者自我察觉后,外斜的眼睛又会回到正位。所以,这是一种间歇性发作的斜视,我们眼科医生又简称为“间外”。
那么间歇性外斜视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下这张图:
我们的眼球的表面附着着六条肌肉,它们叫眼外肌。这些肌肉分别控制眼球向各个方向的转动,可以将那些负责眼睛外转的肌肉叫外转肌,同理负责眼睛往内转的肌肉叫内转肌。他们就像一个国家的文武官员一样,一个“主外”,一个“主内”。
内转肌和外转肌由于作用方向完全相反,所以它们是一对完全对立的肌肉群,医学上叫“拮抗肌”。
虽然这两群肌肉作用相反,但是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大脑有一种自动调节和控制眼外肌的功能:双眼融合力。这种能力使这对矛盾的肌肉群处于一个完美的平衡,从而保证双眼处于一个正位的状态。有点类似古代的明君完美的协调好文武官员之间的矛盾,使他们共同合作为国效力。
但是,并不是每个君王都是圣贤明君,也不是每个人的大脑都有很好的双眼融合力。有部分人群的大脑在出生后由于各种原因,融合力偏差,从而不能很好的控制眼外肌的平衡。这样的人群往往就会出现斜视,其中就包括间歇性外斜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人的融合力还会慢慢下降,导致眼睛外斜越来越频繁,外斜的角度也越来越大,并最终形成恒定性的外斜视。
OK,了解了“间外”的产生机制后,我们来看看其有哪些临床表现:
1.注意力不集中时,单眼的外飘,提醒后又会回到正位。(这也是最容易和最常被发现的症状)
2.病人自述偶尔会把一个物体看成两个
3.长时间阅读容易疲劳,看书容易“跳行”、“错行”,注意力不能集中
4.阳光下喜欢闭上一只眼睛
所以一旦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以上症状了(尤其是第一条),那么就医院做相关检查,排查间歇性外斜视的可能。
那么间歇性外斜视如何治疗呢?
孙子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既然我们对间歇性外斜视有了充分的了解,那么治疗就容易了。
1配镜
人的双眼要保持很好的协调性和正位,首先需要双眼能有一个清晰一致的视力。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双眼由于近视、远视、散光等度数的不同,导致看东西清晰度不一样,大脑会偏向多用视力好的眼睛看东西,而冷落视力差的眼睛,导致其出现偏斜。所以,治疗的第一步就是佩戴眼镜,使双眼的视力一样清楚,这样大脑才会同时对称地使用两只眼睛一起看东西。
2.视觉训练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间歇性外斜很多时候是因为大脑的融合力下降导致控制眼外肌的平衡被打破出现了斜视。因此,在间外的早期,斜视角度不大、频率不高的时候,可以通过视觉训练来提高融合力从而控制斜视的进展。(有关视觉训练的详细内容,杨医生会在以后的文章中分享,请大家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