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男童用眼泪“求救”:我还活着
眼泪“求救”是从5月8日开始的,那天对于津铭的爸爸妈妈来讲,是无比珍贵的日子。刚从ICU转入普通病房,妈妈在津铭耳边轻声说:“铭铭,今天你脱离危险了,快点醒过来吧,你的小伙伴小凯还等着跟你一起去幼儿园呢。”他流泪了……张津铭来自吉林省通化。今年3月他头疼地满床打滚,眼睛斜视、模糊看不清东西,并伴有呕吐。被初步诊断为脑积水、脑肿瘤。经进一步检查诊断孩子得的是畸胎瘤并含生殖性细胞瘤成分。
这次重病他从一开始就一滴眼泪都没有掉过,疼得自己在那打滚,也只是告诉妈妈:“我疼,给我揉揉。”昏迷中的小津铭更是安静得让人难过。他只是用眼泪,无声地和爸爸妈妈交流着。
听到妈妈哭,他流泪了;爸爸妈妈装扮成他最喜欢的卡通人物熊大和熊二表演给他看,他流泪了。他仿佛在用无声的方式向外界求救——“我还活着,别放弃我。”
法制晚报4月29日报道“春晚福娃”邓鸣贺因白血病复发抢救无效去世。“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龙年央视春晚,邓鸣贺穿着红兜肚、手提红灯笼表演开场童谣,观众亲切地称他“春晚福娃”。蛇年春晚,邓鸣贺带着妹妹邓鸣璐一起登上舞台,表演童趣十足的《剪花花》,被人们称作“年画娃娃”
年2月,邓鸣贺被确诊为白血病。邓鸣贺患病牵动着很多人的心,随后,央视春晚导演哈文和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剧组送出祝福。邓鸣贺做了几次化疗,经历了很多痛苦,但他一直都表现得特别坚强。今年4月29日,邓鸣贺因白血病复发抢救无效去世,这让他家人陷入极度悲痛之中,也令全国各地的观众揪心不已。
重疾年轻化趋势加剧天堂又多了有一位可爱的童星。加上前几个月最美癌症女孩李娜去世,年轻的周星驰干儿子徐娇患肿瘤,年轻人的健康问题再度引发热议。随着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严重,重大疾病年轻化,尤其是癌症低龄化都让白领们开始意识到健康问题的重要性
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柴静的宝贝还在肚子里就有了良性肿瘤,因为这个孩子,伟大的母亲去寻找孩子生病的根源,她代表了中国无数家庭的母亲,她们都想知道小孩为何小小年龄就得了重症了呢......
以PM2.5之微小,人眼无法看到,这是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争。
柴静,著名传媒人,前央视主持人,记者。北京大学艺术硕士,曾长期制作污染治理报道如《山西:断臂治污》《事故的背后》《尘肺病人维权调查》等,获选“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年初从央视辞职,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
2月28日,去年初从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柴静在采访中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气污染成为她不能回避的问题,围绕雾霾进行了一系列调查。
柴静在人民网访谈中谈到了选择雾霾这个题材初衷。年初柴静怀孕,但她未出生的孩子却被检查出患有肿瘤,一出生就要进行手术,因此她辞职打算用相当的一段时间照顾孩子。一出生就接受手术的宝宝已经痊愈,但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柴静对雾霾的感受却越来越强烈,“生活在一年竟有天污染的北京,害怕女儿有一天会问我什么是蓝天为什么老把我关在家里,加上全社会对空气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关心,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我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因此,柴静开始了这个调查。
柴静透露,她自费投资了差不多一百万作为国内外的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费用。她在访谈中表示:“一个人没有当妈妈之前,这个世界只跟你有几十年的关系,到此为止,我对我的一生负责任就可以了。但确实有了她之后,你跟未来世界有了关联,有了责任。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情感的驱动,我确实很难去用这么长时间做完这件事。”她表示有了孩子后,尤其是知道孩子生病后,才对空气污染有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使她不能回避空气污染的问题,因此才有了这个调查。
以下是柴静接受采访内容:
“中国有很多人希望把这件事改善,在为此努力。简单地说,每个人都希望空气清新。什么是社会共识?再没有比这个更强烈的社会共识了。这是我的信心。”
人民网记者:你告别央视之后,为什么选了雾霾这么一个题材?
柴静:这不是一个计划中的作品,当时因为孩子生病,我辞职后打算用相当的一段时间陪伴她,照顾她,所以谢绝了一切工作邀请。照顾她过程中,对雾霾的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整个生活都被它影响了,加上全社会对空气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关心,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我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所以就做了这个调查。
人民网记者:你怎么想到公之于众的?
柴静:一开始没有想要公开,只是自己找资料,找专家问,想解开一些迷惑。我调取了十年来华北上空的卫星图片,可以看到空气污染早已存在。我就在北京生活,怎么没意识到?我找了奥运空气质量保障小组组长唐孝炎院士,她提供给我某个月的PM2.5数据曲线,相当于今天的严重污染,首都机场也关闭了,只是当天新闻报道是雾。可见当时整个社会对空气污染缺乏认识。
我深感作为传媒人的一员,也有责任,因为当时我在北京,但我浑然不觉。我做过不少污染报道,总觉得好象看到烟筒,看到厂矿才会有污染,所以生活在一个大城市里就无知无觉。
人都是从无知到有知,但既然认识到了,又是一个传媒人,就有责任向大家说清楚。不耸动,也不回避,就是尽量说明白。因为如果大家低估了治理的艰巨和复杂,容易急,产生无望的情绪。如果太轻慢,不当回事,听之任之,更不行。所以尽可能公开地去说明白,也许可以有很多人象我一样有改变,为治理大气污染做一点事。
人民网记者:这一年你都去了哪里?
柴静:我拜访了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学术机构,去了一些污染严重的现场调研,调查了背后的执法困境。接触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改委能源所、工信部产业司、环保部等职能机构,也去了伦敦、洛杉矶这些曾经污染严重的城市,想找到一些空气污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
人民网记者:发现了什么?
柴静:我想回答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
以PM2.5之微小,人眼无法看到,这是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争。所以这次我携带仪器,做雾霾健康测试,作为志愿者参与人体实验,分析呼吸成份,拍摄肺部深处碳素沉淀的后果,想向大家解释“雾霾是什么”,性质、危害、构成。
通过科学家向我展示的源解析结果,可以回答“雾霾从哪儿来”。我国的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中国煤炭消费量在年就超过了全世界其他国家用煤量的总和。车的增速也是历史罕见。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得不同时面对数量和质量要求这两大挑战。通过调研,我发现我国燃煤和燃油大概存在“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四大问题。我也尝试揭示这几大问题背后的管理与执法困境。
“我们怎么办”是有路可寻的。从英美的治理经验可以看到,发生过“大烟雾事件”的伦敦当时的污染比当下中国更严重,但在治理污染的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发生过严重“光化学烟雾”事件的洛杉矶,车辆比上世纪七十年代增加了3倍,但排放低了75%。就象解振华主任所说,人类的教训和经验放在那里,证明污染可以解决,而且不必那么久,中国已经承诺年左右碳排放到峰值,碳排放与雾霾同源,有协同减排效应,这个峰值的倒逼,意味着未来只能向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方向去,不走唯GDP道路,整个国家的治理体系、能源战略、产业结构都会随之改变,会对普通人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未来的创造者是抓住先机的人。
人民网记者:是什么让你觉得大气污染治理有希望?
柴静:这一年我都是以个人身份去拜访他人,包括职能部门。没人拒绝提问,在回答时都毫无保留,直面问题。我觉得他们都希望能公开地讨论问题,因为问题呈现就是解决的希望,而且认识的深度决定解决问题的速度。
一年中我建立了十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