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年龄
完全调节性内斜视的发病年龄,通常是2~3岁,少数人发病年龄可以推迟到青春期,甚至成年。国内任华明报告,发病年龄是4个月~7岁,平均2.45±1.22岁。
当患者遇到短暂的单眼遮盖之后,有些会突然出现内斜视,比如调节性共同性内斜视急性发作。有的作者报告,部分1岁以内发病的内斜视患者(包括婴儿型内斜视患者)都可能存在调节因素,即调节性集合带来的成分。有的甚至具备调节性内斜视的全部临床特征。
Baker等报告21例调节性内斜视,出生后1年内发病。通过戴镜,眼球恢复正位,经过至少2年随访后,大约50%患者出现非调节性内斜视。这时候,就需要手术矫正眼位。早期发病的调节性内斜视与婴儿型内斜视有相同的地方,双眼黄斑中心窝融合功能可能存在缺陷。
原来的观点指出,婴儿期的调节功能低下,现在看来这个观点过时了。多数学者也不再坚持这一个观点了,Haynes等提出4个月龄的时候,婴儿的调节功可能达到成人水平。这一点说明,调节性内斜视的发病年龄可能比预想的早。
斜视度
调节性内斜视发病的诱因是发热、惊吓、摔伤或疲劳等。在发病初期,屈光不正矫正之前,斜视度不稳定。开始为间歇性内斜视,只有在集中精力,分辨精细目标的时候,内斜视才表现出来。斜视度、斜视持续的时间以及斜视出现的频率都是变化不定的。经常出现视力疲劳、间歇性复视。近距离注视的目标,出现内斜视,不自觉的闭上一只眼睛。日久才转变成恒定性内斜视。
斜视度的大小与下列因素有关系:检查时的全身状况、动用过度调节的幅度、患者主动配合与否、反应灵敏与否以及疲劳与否,检查的时候,使用不同的视标,也可能影响检查结果。
一般情况下,调节性内斜视的斜视度往往属于中度,20△~30△左右,看远与看近的斜视度相等。
在检查斜视度的时候,一定要矫正屈光不正,选用调节视标。用点光源检查,检查到的斜视度可能比实际的斜视度小。遇到外展融合功能比较好者,可能造成漏诊。常用的调节视标有文字、E字、玩具等。
患者看近与看远的斜视度相等,AC/A正常,完全调节性内斜视很少伴有A-V征、下斜肌亢进以及DVD等。
屈光状态
调节性内斜视患者多为中度远视,平均远视度数为+4.00D(+3.00~+10.00D)。国内任华明报告调节性内斜视患者的屈光状态,注视眼的远视度数平均为+5.46±1.80D,非注视眼远视的度数平均为+6.30±1.84D。
眼位变化
在发病初期,多为间歇性内斜视,斜视度非常不稳定。当患者集中精力观察目标,特别是观察近处,比较精细的目标,这时候,内斜视可能出现,或是斜视度变大,国外作者报告斜视度大约在20△~30△之间;国内任华明报告,斜视变化范围5°~30°,最常见的是10°~20°。当远视性屈光不正矫正之后,内斜视随之消失。有的内斜视的度数逐渐变小,经过1~3个月之后,逐渐转变为正位。少数病例需要一年以上的恢复期,才能达到正位。
有的作者观察完全调节性内斜视的转归过程,屈光矫正之后,一个月之内正位者占46%;2~3个月之后,正位者占40%,3个月以上正位者占14%。任华明报告的与上述作者不同,戴上眼镜后1个月之内正位者占33%,2~3个月正位者占35%,三个月以上正位者占32%。
有少数病例,开始戴上屈光完全矫正的眼镜之后,内斜视也得到矫正。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完全调节性内斜视转变为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这种现象称为完全调节性内斜视蜕变或是称为失代偿。
Dickey报道了例调节性内斜视,随访时间是10年,发现15例蜕变,回退率是13%;颜建华报告了例调节性内斜视,随访时间是7年,23例回退,回退率16.8%。任华明报告例,随访期的中位数是8年,其中19例(10%)回退为部分调节性内斜视,15例(9%)转变为外斜视。
据Dickey报道,中度远视性屈光不正的调节性内斜视患者容易发生眼位回退,低度远视性屈光不正者不易发生眼位回退。因为随时间推移,低度远视逐渐变为正视,内斜也逐渐消失。
调节性内斜视发生眼位回退的情况有以下几种:斜视发病之后,远视性屈光不正矫正不及时,中度远视患者以及单眼视功能丧失者易发生眼位回退。
早期诊断、及时矫正远视性屈光不正、全天戴镜和维持双眼单视功能是预防眼位回退的关键。多数调节性内斜视的预后是很好的,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一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眼位回退,甚至,可能出现外斜视,在这种情况下,定期随访,及时调整远眼镜的度数,如果远视性屈光不正的度数增大,应该增加远视眼镜的度数,保证远视完全矫正,避免内斜视回退。有的需要降低远视眼镜的度数,为了避免外斜视的出现,保持眼球正位,最多可以降低+2.50~+3.00D。如果调整眼镜度数之后,佩戴一定时间,仍然出现外斜视,超过一定度数,就需要手术治疗。
来源:实用斜视弱视学,牛兰俊、林肯、韩慧芳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