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先天性疾病,尤其在极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中,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至10%。我们的目医院用于经皮动脉导管未闭封堵的方法。方法:我们对年4月至年4月期间动脉导管未闭的经导管治疗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回顾了47例病例,其中大多数(78.8%)使用Flipper线圈治疗,其余患者使用Amplatzer装置治疗。89.4%的患者(Flipper线圈组4例,Amplatzer组8例)导管形态学为KrichenkoA型,6.4%的患者(Flipper线圈组2例,Amplatzer组1例)导管形态学为D型,4.2%的患者(每组1例)导管形态学为E型。Flipper线圈组和Amplatzer组的导管插入前最小直径分别为2.6±0.8毫米和.8±1.6毫米。72.%的患者在对照血管造影中获得了缺损立即完全闭塞。七名接受Flipper线圈治疗的患者接受了额外的线圈,两名接受Amplatzer装置治疗的患者出现了微小的残留分流。没有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在出院后的随访中,一名患者在导管插入45天后在超声造影中出现微小的残留分流。结论:经皮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在大多数情况下已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富临塑胶供应用于栓塞弹簧线圈的纤维毛(聚酯PET、尼龙PA66)一、引言动脉导管是胎儿必不可少的血管结构,连接近端降主动脉和肺动脉顶,靠近左支的起源。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定义是新生儿期后动脉导管持续通畅。PDA是第六大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缺陷,占病例的5%至10%,不包括早产儿。它是早产儿中常见且复杂的问题,发生在60%的胎龄小于28周的儿童中。在大型动静脉分流术中,肺血管床和左心室的体积增加会导致心力衰竭,并可能发生猝死,尤其是在早产儿中。肺血管床可能会发生渐进性损伤,但在生命的第一年很少是不可逆的。早产儿在头两年内表现出较高的动脉导管自发闭合率。然而,关于是否在新生儿期治疗这种疾病的争论越来越多。与使用吲哚美辛治疗的患者相比,一期和二期手术的短期和长期结果不佳。预防性使用吲哚美辛降低了动脉导管、严重脑室周围和脑室内出血以及早发性严重肺出血的发病率,但并未提高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18个月时无神经系统损伤的存活率。早产儿、新生儿和体重不足婴儿(6kg)的干预指征仅限于因血流过大而导致呼吸障碍和/或心力衰竭,且临床治疗无法弥补。经皮闭塞的报告通常与限制性动脉导管有关,用小线圈闭塞。然而,对于新生儿期以外的儿童,经导管动脉导管导管闭塞可能是一种选择。本研究医院使用闭塞装置进行动脉导管导管导管闭塞的方法、临床结果和方法相关并发症。二、方法这是一项回顾性、观察性、以描述性为主的病例系列研究。样本包括年至年期间在南里奥格兰德州心脏病研究所-心脏病大学基金会(IC-FUC)接受经皮动脉导管闭塞术的连续患者。本研究经IC-FUC研究伦理委员会批准。IC-FUC的统计和医疗保健服务审查了使用Flipper可拆卸线圈或Amplatzer导管封堵器(AGA-美国金谷;图)治疗的患者的医疗记录。研究对象没有排除标准。图–动脉导管未闭封堵装置。(A)Flipper?可拆卸线圈;(B)Amplatzer导管封堵器。经临床和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动脉导管室动脉导管未闭(PDA)后,患者被转诊至导管室接受食管测压检查。血管造影在右前斜视和侧视中进行,旨在测量主动脉壶腹部和肺动脉末端的直径。植入假体后,进行主动脉造影以控制任何残留分流。假体植入成功定义为装置置入后立即无残留分流。收集的变量分配到与年龄、性别、体重、导管形态、假体类型、残留分流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相对应的数据库中。数据收集仅由一名研究人员进行,以防止出现差异。结果以样本的绝对频率和相对频率表示。定量变量描述为平均值和标准差。对于年龄和体重变量,使用算术平均值、离差和中位数。三、结果回顾性分析了47例经皮动脉导管闭塞病例,结果显示78.8%的患者使用可拆卸释放线圈(Flipper弹簧)治疗,其余患者使用Amplatzer导管闭塞装置治疗(表)。表–临床、血管造影和手术特征。*“气泡云”分流术。?残留左右分流最小。患者在导管插入时的年龄不均一;但早产患者和新生儿未接受治疗。使用Flipper和Amplatzer线圈进行闭塞的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10.2(9-)个月和18.8(10-)个月。从绝对分布来看,无论使用哪种装置,中位数均为51个月。使用Flipper线圈进行手术的患者平均体重为28.1kg(7-77kg);Amplatzer封堵器组患者平均体重为8.1kg(8.1-80kg)。总平均体重为6.9kg,中位数为21kg。5例(74.5%)患者在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时没有伴随异常,但7例(14.9%)患者有相关先天性病变,4例(8.5%)患者有综合征性疾病。只有1例综合征诊断患者有与动脉导管未闭相关的先天性心脏病,与1例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患者房室间隔缺损相对应。相关的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包括肺动脉瓣狭窄、卵圆孔未闭、房室间隔缺损、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仅有一例患者与肌小梁型室间隔缺损、小孔型房间隔缺损和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关联很小,其母亲被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些患者之前曾接受过手术结扎治疗,其他患者则接受了相关心脏缺陷的矫正治疗。三例患者为术后手术结扎,另一例患者为肺动脉瓣成形术、漏斗切除术和异常肌带切除术。在先天性疾病矫正手术后发生动脉导管闭塞的患者中,一例发生在肺动脉球囊瓣膜成形术后,另一例发生在房室间隔缺损完全矫正后。根据Krichenko分类评估的导管形态学结构以A型为主,占病例的89.4%(42名患者;Flipper线圈组4名,Amplatzer组8名);D型,6.4%(名患者,其中Flipper线圈组2名,Amplatzer组1名);E型,4.2%(2名患者,每组各1名)。导管插入前超声测量的最小动脉导管直径平均值(主要位于肺动脉末端)在Flipper线圈闭塞患者中为2.6±0.8毫米,在Amplatzer闭塞患者中为.8±1.6毫米。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的总最小直径平均值为2.8±1.1毫米。在血管造影中,Flipper组和Am-platzer组的最小直径平均值分别为1.4±0.5和2.0±1.0毫米。在接受Flipper弹簧圈治疗的7名患者中,5名患者有喷射型残余分流,6名患者在对照主动脉造影中仍存在气泡云。由于装置放置问题或残余流量,其中7名患者接受了另外9个弹簧圈治疗。其中4个手术中观察到气泡云残余流量。在两例使用Amplatzer导管封堵器手术后,仅出现极少量假体内残余分流,其中一例为气泡云型,另一例为喷射型分流。出院后随访中,1名患者持续存在左向右微小残留分流,在导管插入后45天超声检查中检测到。研究期间未出现急性动脉闭塞、栓塞、溶血、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或支气管肺炎等并发症。四、讨论在本研究中,使用Amplatzer装置和Flipper线圈进行动脉导管闭塞的即时成功率为72.%,在使用Amplatzer假体治疗的10名患者中观察到8名,在使用Flipper线圈治疗的7名患者中观察到26名,证实了研究人员发现的百分比数据。12在随访超声心动图检查中,只有一名患者持续存在最小残留流量。1在导管插入前超声检查中,使用Flipper线圈和Amplatzer管道封堵器的患者最小直径分别为2.6±0.8毫米和.8±1.6毫米,确认了在直径2.5毫米的管道中使用Amplatzer装置的指征。阻塞后,经皮治疗未导致严重并发症,手术过程中仅观察到轻微的技术问题,例如无法释放装置、由于血管导管不对称而无法通过导管、假体锚定失败和双侧血管痉挛。动脉导管早产儿的传统治疗选择是非甾体抗炎药、手术结扎或夹子。对于有症状的动脉导管早产儿,没有足够的数据表明手术或吲哚美辛之间的益处。涉及开胸手术(导管结扎)的外科手术会增加患慢性肺部疾病、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和神经感觉障碍的风险。这一事实可能与手术延迟和/或围手术期护理有关,因为这一人群容易受到此类风险的影响。尽管动脉导管闭塞的介入技术取得了进展,但幼儿大导管的闭塞仍然是一项挑战。即使使用多个线圈,线圈闭塞也只对小到中等大小的导管有效。随着技术改进,在选定的有症状的早产新生儿中,使用线圈闭塞已成为可能,作为手术结扎的替代方法。观点表明,B型和C型动脉导管(根据研究人员的分类)和较大的直径是假体植入失败的预测因素。当设备适当指示时,成功率90%。使用Amplatzer假体进行大型永存动脉导管的经导管闭塞已被证明是一种大规模系列的高效手术。然而,对于体重5公斤的儿童,植入设备是一个问题。关于发病率的主要担忧是降主动脉和左肺动脉阻塞。导管室必须不断监测压力梯度,因为在某些情况下,边缘滞留会导致主动脉狭窄。最近,即使在体重较低的新生儿中,也可以完全闭塞非常大的动脉导管,方法是使用角度定制装置以防止突出到主动脉中,或使用改良版的Amplatzer装置。在分析设备创新的经验时,观察到98%的完全缺损闭塞率,在手术过程中或短期随访中发生重大并发症的几率很低。五、结论经皮动脉导管闭塞在大多数情况下已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主要并发症正在通过技术创新和适应导管解剖设计的闭塞装置来克服。临床特征和对特定技术细节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piaop.com/xsssf/13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