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即使经过药物、手术治疗及标准的屈光矫正后仍有视功能损害,双眼中的好眼最佳矫正视力(戴适当的眼镜后的视力)小于0.3,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以致难以用平常方式从事普通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它活动。视力残疾包括低视力和盲。
2.低视力和盲的标准是什么?双眼中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0.05~0.3为低视力,0.05~无光感为盲。
3.导致视力残疾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年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导致视力残疾的前五位眼病是白内障、视网膜色素膜病、角膜病、屈光不正和青光眼。但儿童与老年人视力残疾的发病原因和发病率相差很大。儿童致盲及低视力的主要眼病是先天性遗传性眼病,其次是屈光不正、弱视、白内障、角膜病、视网膜色素膜变性、眼外伤等;老年人致盲及低视力的眼病主要是白内障、角膜病、青光眼、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4.哪些遗传性或先天眼病可以致盲?可以致盲的先天性及遗传性眼病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小眼球、先天性虹膜脉络膜缺损、遗传性角膜变性等。
5.为什么说优生优育对预防视力残疾非常重要?绝大多数的眼科遗传性疾病目前还无法治疗,只有少数遗传病,如先天性白内障、遗传性角膜变性等可以通过手术治疗。所以说,进行婚前检查及优生遗传咨询、注重孕期及围产期保健是避免遗传性及先天性眼病发生的最好方法。
6.怎样预防角膜病致盲?我国约有万人(包括单眼患者)因角膜病致残。感染及外伤是角膜病的主要原因,预防应从注意眼睛卫生、防止各类外部伤害着手。角膜病早期若能及时准确地治疗,可以治愈;若病变严重或反复发作,角膜留下瘢痕或被穿破,就只有做角膜移植术这一种办法了。
7.怎样预防屈光不正致残?远视和散光多与先天因素有关,只能通过优生优育得以预防;而近视的病因有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防治重点是改善视觉环境(合理采光、提高对比度)和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不在卧床、乘车、走路时看书;学习时身体距离书桌一拳、食指距离笔尖一寸、眼睛距离书桌一尺)。高度近视患者要定期检查眼底,避免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和外伤,防止发生视网膜脱离。
8.怎样避免眼外伤致残?眼外伤是机械性(钝挫伤、穿通伤、眼内异物)、物理性(热、低温、紫外线、红外线、微波、激光电离辐射等)或化学性伤害引起的,这些因素会导致眼睛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大多数眼外伤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要加强防治眼外伤的宣教,要对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及体育运动中能造成眼外伤的危险因素进行防范。如电焊时要戴防护眼镜、帽盔或防护盾;禁止斗殴、乱射弹弓、乱投石子、乱放烟花爆竹;尽量不要让儿童玩弄锐利的玩具或接触危险物品。
9.怎样预防弱视致残?弱视的最新定义是:视觉发育期由于单眼斜视、未矫正的屈光参差和高度屈光不正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者的视力(不同年龄视力参考值下限:3岁以下儿童0.5;4至5岁0.6;6至7岁0.7),或双眼视力相差两行或以上。弱视治疗越早越好,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病因并且要个性化,强调戴眼镜、精细作业锻炼患眼,合理适当抑制健眼;具体治疗方案要根据弱视的程度、年龄等来制订。
10.怎样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致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在出生时体重轻的早产儿,特别是合并呼吸障碍及大量吸氧的早产儿。这是一种致盲性眼病。孕期越短,出生体重越低,发病率越高。本病重在预防、早期筛查和干预。在不妨碍治疗的情况下,应尽量缩短早产儿用氧的时间,还要尽早对早产儿进行眼底检查。出生孕周≤34周,或出生体重≤2千克及患有严重疾病的早产儿应在出生后4周或矫正胎龄32周接受首次眼底检查,并按要求随诊,以便早期发现并及时采取冷凝、光凝、手术等治疗,减少严重的后遗症,维持一定的视力。
11.怎样帮助身边的视障人士?(1)树立只要有残余视力就应充分利用的观念,只要视障人士有一点点光感,就鼓励他用眼睛看。
(2)创造良好的视觉无障碍环境——增加照明,防止眩光(灯光、阳光勿直接入眼,桌面刷亚光漆);增加家具与墙面、地面的颜色反差,加大墙面与门的颜色反差,在门把手上加彩色标识,在楼梯起始级涂上与楼梯颜色反差大的油漆,浅色餐具下面铺深色的衬垫以增加盘子和菜的颜色反差。
(3)利用合适的助视器提高视觉能力。
12.发现视力残疾儿童后该怎么办?视力残疾儿童除了应及时诊断和医治眼病之外,还强调早期开发和训练视力残疾儿童的视觉功能;尤其对一些目前还无法医治的眼病,更应及早将重点从求医问药转到进行科学合理的视功能训练上来。只要不是进行性发展的眼病,人的视力发展大都符合用进废退的原则,应该摒弃“节约用眼”或不恰当的保护、家长包办的观点和做法,在与人交往沟通、定向行走和活动、日常生活自理、持续阅读或近距离用眼这四个方面增强其功能视力,促使其自理自立和融入社会。
来源:中国残疾人服务网
长
按
关
注
黔江残联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