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视点:近视的“远虑”
内容来源:央视新闻周刊-岩松说
原标题:眼药水,叶黄素,矫正架…手段用尽为何依然挡不住孩子近视?
近视“危机”
刘女士的女儿今年九月刚刚升入三年级,自从三月份发现女儿出现近视的苗头之后,她一直尝试使用各种方法延缓女儿近视的发展。
刘女士给女儿买的眼部按摩仪。
为了纠正女儿坐姿,刘女士专门将一根绳子套在女儿身上,防止她看书过于前倾(简直黑科技)。
虽然做了各种尝试,但短短四个月时间,女儿的近视还是从度涨到度,为此刘女士停掉了女儿课外的美术和钢琴课。
小学生家长刘晓晨:
我们当时求人给她从日本买的眼药水,叶黄素,还有矫正架,矫正笔。基本上你能想到那些保护视力的产品,我都用过,她还是涨了一百度,我当时心情特别不好。所以最后一条路就剩下配眼镜了,没办法。
和辽宁的刘女士一样,因为孩子的近视来得太早,很多家长都为此忧心忡忡。如今的眼科门诊,小患者就占去半壁江山,特别是每年寒暑假期间,医院的眼科门诊和配镜中心都是人山人海,其中绝大多数是儿童和青少年。
医院门诊部主任:
医院眼科门诊,有一个专用名词叫迎峰度夏,一到暑期,的确给我们的感受就是这些来看近视,来配眼睛的孩子的量很多,然后家长也非常焦虑。
近视患病率高,且逐年攀升,目前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一。世卫组织发布研究报告,全世界有14亿近视患者,其中6亿在中国。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小学生近视比例为45.7%,初中生近视比例为74.4%,而到了高中更是直线上升至83.3%,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和总量高居世界第一,显然这个第一不是我们想要的。
来自上海眼病防治中心的监测数据是,到学年,上海小学生的近视率为47.2%,初中75.8%,高中达89.3%,而其他大城市的数据也大抵如此。
医院眼科主任
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王宁利:
在大城市的大学,近视眼的患病率几乎已经碰到天花板了,意思是什么呢?达到90%了,那你还能高到哪里去?还有更大的一个趋势是患病年龄小龄化,现在我们看到甚至幼儿园还医院来配眼镜。
与城市孩子相比,农村青少年近视率,近年来也正在加速追赶。由于农村青少年在手机使用上,更加缺少管制,一些孩子几乎把所有空余时间都用在游戏上。
医院眼科中心主任
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王宁利:
我们大家可以回顾一下改革开放40年前的时候,我们这一代人中戴眼镜的是少数,现在不戴眼镜的成了少数了,这里面最重要的,现在可以查到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和近距离的阅读,近距离的工作是密切相关的,当然最近又多了一项,现在就是说我们用的手机,Ipad这些视频终端,又给我们眼睛带来了新的负担。
专家看来,近视发病率的增高与教育负担的增加密切相关,近距离用眼负荷过重导致了近视的发生,中国的儿童青少年又普遍缺乏户外活动和望远的机会。很多家长都是一边担心着孩子的学习,一边忧虑着孩子的近视。
小学生家长刘晓晨:
回家之后她还要学额外的一些东西,奥数、英语什么的,睡觉之前还要看会课外书,一天我看她大概回家之后,应该有两个半小时左右在使用眼睛。
医院眼科中心主任
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王宁利:
有时候家长带着孩子,医院,说王大夫你能不能把我们家孩子搞得不近视了,花多少钱都可以,我说其实不用花钱也能解决,我说把小孩送到内蒙古草原去放牛放马,他的近视就可以终止,甚至能够减退。完了他说我做不到,这就是一个现实。
面对近视防控的严峻形势,今年8月底,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年高中生近视率降至70%以下的目标,甚至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和近视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在这场已经开始的近视防控战中,究竟什么是真正有效的近视防控手段?
医院眼科中心主任
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王宁利:
在新加坡、韩国、日本,我国台湾,经济迅速发展的这个阶段,他们也经历了一个近视眼患病率飞速升高的一个阶段。我们现在在经济发展,社会竞争压力极度增高的情况下,近视眼的患病率达到了一个高峰。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近视?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研究员现场解读监测数据:暑假时间,学生户外活动时间相对比较少,大概一个多小时一点点,那么到了开学以后,基本上在晴天的时候能够保持2个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说明我们的干预还是做到位了。
许迅是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的执行主任,他率领的眼公共卫生团队,三年前开始面向全市8个区,24所小学的六七千名儿童,开展一项特殊的近视眼防治、干预项目。他们的理念听上去很简单,就是每天让孩子们走到户外,接触阳光2个小时。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
执行主任许迅:
我们事先收集分析了全世界在近视眼户外活动干预方面,所有25个最权威的研究结果,发现每天增加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能够减少50%近视发生的风险,我们就设计了这么一个方案。目的就是看经过三年的干预以后,是不是参加户外活动越多,近视眼的预防,效果就越好。
项目团队将学生分为三组。对照组按照教育部现行规定的活动时间,假设每天40分钟。然后,以此为基础,第一干预组,每天增设40分钟活动课,实现全天80分钟户外活动。第二干预组,则在第一组的80分钟外,将所有课间休息列为活动时间,强制学生走到户外。这样,几个课间加起来约40分钟,从而达到全天累计户外活动2小时的标准。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
执行主任许迅:
我们给所有参加试点的孩子都戴上腕表,里面有传感器,能够接收到光的强度,紫外线的强度,里面还有一个计步器,能够看到他在外面活动有多少,通过这三方面的数据来确认他是户外还是户内,这些数据能够及时传到我们后台,我们会提醒所在学校的老师,希望他能够提醒这些孩子努力达标。
今年底,这个为期三年的儿童、青少年近视眼干预项目即将结束。虽然项目团队还没做出最终的数据分析,但两年来的阶段性特征,已初步证实了他们的假设:额外参与户外活动的两个干预组,近视预防效率要好于对照组;同时,每天户外活动2个小时组的学生视力水平,要优于只活动80分钟的学生。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
执行主任许迅:
户外活动的阳光照射,能促进人的多巴胺分泌,多巴胺的分泌,在眼球的发育当中,在阻止眼球、眼轴变长等等很多方面,都能起到干预作用。
专家介绍,物理学中,衡量光照强度的单位叫做勒克斯,比较明亮的室内环境,光照水平一般不超过勒克斯,而室外环境,即便是阴天,光照水平也可以达到1万多勒克斯,大晴天更可高达十几万。室外光照为眼球分泌多巴胺带来的刺激,室内光线根本无法企及。此外,户外活动时,人常常会看向远方,也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
专家分析近视原理。
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副教授蓝卫忠:
我们正常的眼球,光线会准确落在我们眼底这个位置,我们称之为视网膜。如果是说我们看的东西比较近,那我们的焦点实际上会落在视网膜偏后的地方,那么这种就称之为离焦。它是会刺激这个眼球变长,眼球就变得近视眼了,持续看近的时候,就不断给我们的视网膜一个这样的刺激,眼球就会不断增长,近视就不断增加。
多位专家告诉我们,虽然纠正坐姿、改善照明条件,都对预防近视眼有所作用,但如果不将孩子从长时间的近距离阅读中解放出来,想要扭转近视眼加剧的态势,仍十分困难。目前,学校主要靠推行眼保健操预防近视,但专家坦言,眼保健操只能通过按摩,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视觉疲劳的作用,它与近视眼发病机制,预防原理有较大差距。而一些通过禁用电子产品,控制近视的作法,更是缘木求鱼。
医院眼科中心主任
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王宁利:
其实不是电子产品导致近视,还是你的阅读导致了近视,你不管是看书还是看电子产品,你看到上面的文字,看到上面的符号,这样的话会加重我们眼睛近视的负荷,我们最近刚刚做了一个小的试验,同样的一个文章,纸质的阅读和用电子的阅读,最后导致眼睛调节痉挛的程度,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
副教授蓝卫忠:
近视眼它无非,要不就是因为你的距离太近了,要不就是时间太长了。所有跟这两个相关的习惯都是不好的习惯,除此以外的习惯,可能就跟近视眼关系不大了。去户外暴露这个是最容易实现的,又是经济成本最低的方法。
本周四,世界爱眼日,上海发布全国首支《爱眼歌》。第一句就在强调,走出课堂,奔向操场……
近视的根源,在于教育模式
本周四上午,自八点半始,记者对北京某小学进行观察,近两小时的时间里,课间活动不见学生踪影,直到学生上体育课。
家长任女士:老师的要求就是只能是去上厕所的情况才能离开教室,不能在操场,也不能走道,下课的课间待在教室,然后放学以后必须立即离校,现在的小朋友这种状况我是不太开心。
除了上厕所却只能被“圈”在教室,顶多允许在走廊走走站站,更有直接拖堂或抢占课间休息的现象发生。十几年前,媒体报道,课间十分钟已无法放飞自我,如今该状况依然如故。
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
副教授蓝卫忠:
我跟学校沟通的过程中,我也发现这个问题,现在的学校为了避免有一些安全隐患,的确会课间的时候,他不会轻易让小孩出去外面做课间活动。
虽未有明文规定,但乖巧地待在教室却是不少学校管理者心照不宣的规定。这些出了家门进车门,出了车门进校门,一度被认为过着规律生活的“三门学生”,原本就缺乏足够的户外运动;而近年来个别学校管理问题导致踩踏等事件,致使校方对校园安全过度理解,不敢掉以轻心。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课间活动的需求与安全管理成了一对历时漫长撕扯又不可调和的矛盾。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储朝晖:
原来有课前十分钟,老师经常讲这个孩子,下课的时候跑得快,上课的时候回来得慢,他甚至上课的时候铃已经打了他可能还在操场上打球,当时这种情况都经常有的。
课间无法被保证,更奢谈户外活动,小小年纪便近视加身,终于受到从中央到各部委再到各地方的重视。今年八月,八部门联合发文强调,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和半小时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而学校也通常顺应要求,把诸如体育课、广播体操等几个整块时间合在一起,以充当达到标准量的时间,集中释放给学生。
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
副教授蓝卫忠:
我会建议:第一,时长可能还需要增加。因为有研究显示如果我们能够每一天增加一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那我们发生近视眼的风险就会降低2%—3%;第二,分成几段的这种户外暴露模式,要比集中在一起,效果更好一些。比如说在美国,他们就已经有这种方式叫做二十二十二十的这么一个口诀,提倡你连续用眼二十分钟,就要休息至少20秒,而在这休息的期间,不是说让你闭眼休息而是你要看远来休息。
不过,专家提醒,近视防控工作并非简单的时间加减法,也不只是给孩子于学校、家庭内外倡导减负,近视问题实质上是现行教育体制结出的最大“苦果”之一,涉及一系列的教育改革。相比于欧美国家儿童青少年拥有充裕的时间参与社会实践、亲近自然,国内儿童青少年则把更多精力放在了高考指挥下的唯分数唯升学上。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储朝晖:
他们完全是把自己内在的天性发挥出来,他是相对自由的,我们教育的评价过于单一,教育的评价权力过于集中,所以很多孩子在这种评价当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处在一种要拼自己近距离的阅读,来实现提高分数,这样一个路径,来超越别人。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机制在里面,我认为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孩子近视。
专家发现,高考指挥棒效应又传递到幼儿园,其小学化倾向导致了近视低龄化的连锁反应。为扭转该局面,八部委联合下发的文件中更是强调,近视率要纳入政府政绩考核,很多人认为这是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解决之道中的“狠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储朝晖:
现在我们强调,列入政绩考核以后,必然要有更多行政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它造成的结果,依然还是一个单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它不会用个性化,专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如果它不是行政领域的事,不是行政指令能够解决的问题,那么就还应该回归到它原来的位置,学生让他自主学习,教师让他自主教学,那么这个(近视)问题就没有那么严重了。
近视防控总结
长时间、近距离、高强度用眼,户外活动和望远机会的缺乏,导致中国孩子近年来近视率呈现低龄化和高发的趋势。近视防控“减负”是关键,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必须要保证!
近视问题实质上是现行教育体制结出的最大“苦果”之一,涉及一系列的教育改革。相比于欧美国家儿童青少年拥有充裕的时间参与社会实践、亲近自然,国内儿童青少年则被家长和社会逼迫把更多精力放在了高考指挥下的唯分数唯升学上。中国的教育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预防大于治疗!
别等后悔了才开始!
验光配镜的思维习惯,把人们引入了配镜的误区,而一旦配镜就基本上等于放弃治疗,所以学院派的传统眼科就有了近视不能治疗结论,这种误导甚至不自觉,但危害却是巨大的。
近视配镜、激光手术、角膜塑形镜等选择是种无奈,而不是什么不二法门。观念决定结果,治疗才是最为关键的,配合有效的治疗才是有的放矢,才是控制度数发展的关键。有效的视功能训练是真真正正针对近视病因进行的自我调节功能训练。
漳州锐之目光学科技有限公司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