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上方?即可收听
这是我们记录的第张面孔
又是一个不眠夜。
我看了一眼病床上熟睡的女儿,抬头又看了看连接着女儿的心电图检测仪和呼吸机,一切正常。
长出一口气,提着的心缓缓放下,轻轻拿个枕头和女儿打对脚侧卧在病床上,闭上眼睛却毫无睡意。
脑海中就像放电影,一帧帧的画面不断闪现……
女儿先天不足,出生就带近视、斜视和散光,为了孩子的眼睛康复,我用了可以想到的一切办法:按摩、训练、吃保健品······
医院的专家告诉我,没有办法,只有戴眼镜,将来做激光手术。我的心就像做了过山车,瞬间被抛向谷底又缓缓地爬上来:等孩子长大了,就有完全康复的希望。
可是上小学之后,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女儿的近视越来越厉害,我只好带医院的路途。
各项检查之后,医生告诉我由于斜视的程度加重,孩子的近视程度也会加深,最好尽快做手术,不然近视的度数还要增加。
听到这样的结果,我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做”还是“不做”?
做手术,有可能留下后遗症,还需要二次手术;不做手术,有可能错过最佳的手术时间,造成不可弥补的遗憾。
给在军营中的孩子父亲打电话,却是一句冰冷的“再等等”。
当你满怀期盼,希望得到对方一句温暖的话语,却被泼了一盆凉水的时候,就只能选择自己负重前行。
毕竟孩子的眼睛不能等,在了解了全部斜视手术的不良后果之后,我决定带孩子手术。
手术那天恰逢星期六,刚好孩子的父亲可以回家休息。我想还好,他能和我一起陪着孩子。因为手术要全麻,十一点之后就不能吃饭喝水了。
没想到的是,中午12点刚过,部队的有任务,迅速归队。
我很气恼,下午孩子就要手术了,你就不能请个假吗?
“不能”。在得到他决绝的回答以后,我转过头望向了窗外,冷冰冰的回了他一句:走吧,不送。
国家需要树立这样舍小家为大家的硬汉形象做为英雄,可是一家之主角色的缺失,给亲人带来的无奈和艰辛,又有谁能体谅。
医院,检查室里满满的全是人。
我心想这么多人要手术?后来才明白,只有9个孩子要做斜视手术,满屋子的人全是陪同孩子的大人,基本都是父母,甚至叔叔、舅舅也在陪同之列。
我看着女儿,默默地把她紧紧地搂了搂。
在漫长的等待中,女儿充满不安的地问着:
“妈妈,全麻会不会死人?”“妈妈,我会不会永远睡过去?”“妈妈,很疼吗?”可怜的女儿不停地问我。
为了给她鼓劲,我一概回答“不会”。可我的内心何尝不是充满了忧虑!
晚上七点,孩子要被推入手术室了,门被推开的一刹那,涌过来一股寒气。我站在门外看着女儿径直走入,门咔哒一关,我心里一紧。
厅里的大人越聚越多,我拼命集中注意力,想象手术室里可能发生的事情。可是,周围窃窃私语的声音始终不能让我静下心来。
和其他家长一样,我时不时踮起脚跟手术室内看一眼。即使那道门没有任何反应。
站起来一下,座位就被别人占了。于是我站在了麻醉签字室的门口,看到有两位家长签了风险告知书,两只手开始止不住的颤抖。
终于听到小窗口喊女儿的名字,三步并作两步,我冲到签字单前,不忍心看完上面每一条提示的相应手术风险,只是机械的拿起笔,但手不听使唤,抖个不停。
签字后,麻醉师对我说的话,已经记不清。
过了很长的时间,手术室的门终于打开了,我看着女儿不由的一怔:8月的天气,她的嘴唇冻得发紫,裹在棉被下的小小身躯还在战栗,微微睁开的双眼散去光芒,眼角不停的流着血......
我轻唤她的乳名,她哑着嗓子回应我“妈妈,我想睡觉”。我还没有回答,推床的大夫温和的说:“不能睡觉,3个小时之内不能睡觉,不能喝水、吃东西。”
随着大夫进入病房,把女儿安置在病床上,因为麻药的缘故,女儿又忍不住想睡,我赶紧抓起她的手轻轻和她说话,让她和我聊聊手术室的情况,慢慢的女儿精神了,不停的和我说着手术室里的事情。
病房里另外两个孩子陆续手术完,回到了病房,本不大的病房开始显得拥挤。
左面的小姑娘有六个大人陪同,奶奶和姥姥为了不让孩子睡觉,争着和小姑娘说话,爸爸和妈妈安排晚上怎么休息的事情,爷爷和姥爷不停的进进出出的拿东西。
陪伴右侧小姑娘的夫妻二人有条不紊的安排妥当后,安安静静的守护着孩子。
三个小时后,孩子们陆续进入梦乡,大人们相继和衣而卧,病房逐渐安静下来,只听见呼吸机呼噜呼噜冒泡声和心脏检测仪的嘀嘀声。
而我和女儿......
军婚十年,多少次在我无助的时候,他都不在。在我最需要他的时候,得不到他只言片语的安慰,从来都是独自负重前行。
但是这样的生活没有压垮我,反而让我的内心越来越勇敢坚强。
女儿转眼就会长大,我想告诉她,每个姑娘内心都有一块柔软之地,希望她的白马王子能够呵护他的公主一生无忧。
如果能够遇到,人生一大幸事。
如果不能,那么请不要生无可恋、怨天尤人。每天抱着伤心和抱怨度日,不如投资自己,拥有丰富的知识、睿智的头脑、豁达的人生态度,让自己变得强大。
人生本就如此,一生坎坷相伴左右,愿你一路艰辛一路歌!
▲互动环节▼
你对她的故事有什么看法?
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观点
照片
黑熊
作者
于玲娟
整理
若云
“人在包头”最初的想法源于摄影师BrandonStanton拍摄的HumansOfNewYork,每天推送一张纽约面孔,每一张纽约面孔后都有自己的故事。包头这个有着万人口的三线城市,每天也有各种各样的“普通人”故事在发生,但却无人知晓。现在,我们想试着以记录者的身份,记下我们身边的包头人,我们身边的包头故事。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而我们用故事让孤岛相连
想看更多包头人的故事
请长按下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