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眼睛的健康问题,民间总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流传。这些传闻到底是真是假?
1、昏暗灯光下阅读对眼睛有害?
对健康人而言,在昏暗光线下用眼(例如看书、看手机)不会有很大危害。但是,充足的照明可以使阅读的视觉感受更好、更舒适,也能预防视疲劳。
视疲劳是人们在持续用眼时产生的疲劳、眼睛酸胀、干涩、视物模煳等一系列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很恼人,不过它们通常只是暂时的,在休息之后可以得到缓解。
而对于闭角型青光眼的中老年患者或易感人群,夜间看书看报纸看电视一定要开灯,确保室内光线明亮。对于一般人昏暗环境阅读主要的弊端是干眼症。
2、用电脑对眼睛不好?
看电脑显示屏的行为并不会直接导致视力下降。不过,长时间使用电脑、看书或者进行其它近距离用眼活动时,我们眨眼的次数会减少,这会导致眼睛干涩、酸胀和视疲劳。
使用电脑时,试着规律休息、向上看或扫视四周转动眼球。往远处看也可以缓解眼睛的酸胀。调整电脑显示屏的距离,离面部45-60厘米,角度略向上。还可以使用人工泪液缓解眼睛干涩。如果经常出现视物模煳或者眼睛疲劳,最好要去找眼科医生,检查是否存在干眼症。
3、戴度数不当的眼镜会伤害眼睛?
佩戴正确度数的眼睛能帮人清晰视物,不过对成年人而言,戴上屈光度不当的眼睛或者不戴眼镜其实不会带来什么严重的危害。当然,这样还是会导致头晕、眼睛酸胀疲劳,看不清东西也会增加安全风险。对于青少年儿童,如果视力需要矫正,必须要配戴适合自己的眼镜,防止各种眼病和近视度数的加深。
4、戴眼镜会造成依赖?
不会。我们用眼镜来矫正模煳的视力。相比不矫正的视力,戴眼镜带来了更好的视觉感受,在戴眼镜之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经常离不开眼镜,但这其实只是因为清晰的视觉让人感到舒适而已。
近视人群应该深有体会,摘下眼镜后,看着模煳的世界很不习惯,影响表现力,可能会有不自信和不安全感。这是大脑的警惕表现,而不是“成瘾”现象。近视的眼睛本来就需要矫正,看远处模煳会给生活带来不方便,驾驶时不戴眼镜存在隐患,也容易视疲劳。白天可以全天都戴眼镜,也可以间歇地戴眼镜,这取决于大家的用眼习惯。
5、儿童的内斜视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消失?
内斜视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消失,而内眦赘皮导致的“斗鸡眼”会,家长们要注意区分这两种情况。内斜视的孩子常会发生单眼弱视,影响视力发育,因此需要及早治疗。一般来说,越早诊断和治疗,预后越好。治疗方式包括遮盖、戴眼镜、用散瞳药、斜视手术或者联合治疗。
6、孩子们看电视离得近伤害眼睛?
不会。孩子们常常有把书拿眼前看,或者坐在电视机正前面的习惯。并没有证据表明这些行为伤害了孩子们的眼睛,而且这些习惯通常会随着孩子长大而消失。但是,近视眼的孩子有时坐得离电视机也会很近,这样他们看得更清楚,所以家长应该带孩子做眼睛检查。
儿童视觉发育是由远视眼到正视眼的过程,当幼儿是远视眼时,近视力就像老花眼的老年人,看小字吃力,而此时的远视力尚未发育到1.0,所以坐远了看电视也不清楚。因此孩子们更喜欢贴近电视,看大的图像。如果6岁以后的孩子还是常常凑电视机前面,一定要带孩子验光。
7、视力不好应该避免看小字?
有一种说法认为视力不好或者戴眼镜的人群,如果看小字或者做很多精细活,会很快“耗尽”他们的视力。这种说法把眼球理解成了肌肉,认为它用多了“力气”会耗尽,而这其实是不对的。眼睛更像是照相机,它不会因为“拍摄”更多精细图像而很快报废。虽然也需要注意休息,但不必为“用光视力”而感到担心。
8、白内障必须“熟透了”才能手术?
对于过去的老式白内障手术,有观点认为等白内障发展到“成熟”阶段时摘除更加安全。但现在的白内障手术其实已经不用考虑这一点了。只要感觉白内障影响了生活质量,妨碍了自己要做的事情,患者可以随时进行摘除。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白内障摘除手术的技术还比较传统,切口也很大。白内障“熟透”时的晶状体核很硬,方便取出而不容易破裂,因此过去的白内障患者往往要等到视力很差的阶段才进行手术,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而现代的白内障手术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微创,手术时间很短,也不再有那么多限制。那么,什么时候做白内障手术呢?理论上视力低于0.5时就可以考虑了。而如果是画家、显微外科医生这样对视力要求高的人群,更早进行手术也完全没有问题。
9、近视人群不会得老花眼?
这种说法并没有道理。我们一会儿看远处,一会儿看近处,依靠的是晶状体的变形来配合焦距的变化。而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的弹性逐渐下降,“变胖”变得很困难,于是就出现了老花眼。这种“老花”的变化,人人都会有,只是程度不一。
近视人群得了老花眼以后,远视力没变化,如果不戴眼镜,看远还是模煳。抵消的是近视力的下降,如果之前戴-度的近视,看书可能就不需要戴老花镜了。如果是度以上近视,看书时,书需要拿得更近。近视人群老年后会需要一副双光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