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
好久不见!
新鲜会议干货奉上
.01.09
前言
研究发现,≤9岁患者,术后同时视、融合功能及近立体视快速并显著恢复,明显优于9岁患者。术后1个月,融合范围明显恢复。
刘育榕
主治医师
医院眼科
擅长斜视弱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科常见病,抗VEGF治疗眼底病经验丰富。
01
研究背景
斜视是导致双眼视觉功能异常最常见的原因,手术治疗为主。斜视手术不仅矫正眼位改善外观,最重要是恢复重建双眼视觉。
02
研究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年龄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情况。有助于选择最佳手术时机,评估手术效果,从而提高斜视的治愈率。
03
研究对象及检查方法
选取年1月到年1月间在我院行斜视矫正术的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其中男95例,女77例,年龄在3-32岁之间,平均年龄11.4±1.5岁。根据手术年龄分组(基本型),分为≤9岁组(90例),9岁组(82例)。
检查方法
1、常规眼部检查:外眼、眼前节及眼底检查。
2、屈光检查:散瞳验光,有屈光不正者予以矫正治疗。
3、眼位检查:角膜映光法及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33cm和6m处测量斜视度。
4、双眼视觉检查:同视机检查双眼视觉三级功能,Timus检查近立体视。
随访观察
术前及术后1天、7天、1个月、3个月共5次,进行眼位及双眼视觉检查。
04
结果
两组同时视功能比较
结果发现,≤9岁组的患者各个时期同时视功能的恢复效果优于9岁组的患者,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融合功能比较
(1)融合功能的比较
结果发现,≤9岁组的患者各个时期融合功能的恢复效果优于9岁组的患者,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2)融合范围的比较
结果发现,术后1个月及3个月,≤9岁组的患者融合范围的恢复优于9岁组的患者,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远立体视的比较
结果发现,术后1个月及3个月≤9岁组的患者远立体视的恢复效果优于9岁组的患者,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近立体视的比较
结果发现,≤9岁组的患者各个时期近立体视的恢复效果优于9岁组的患者,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05
讨论
间歇性外斜视的双眼视觉状况
1、双眼单视功能1-3岁达到峰值,双眼视觉发育一直持续到6-9岁,9岁左右达成人水平。
2、斜视严重影响双眼视功能,使患者不能形成正确的视网膜对应关系,不具备立体视,不能进行精细工作,给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
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
1、大部分学者认为需早期手术,间歇性外斜视会随病程进展而加重,若不尽早手术会损害立体视,降低手术成功率,不利于手术效果。
2、部分学者认为延期手术,儿童视觉系统未完全发育成熟,容易发生过矫,形成连续性内斜视,造成弱视或立体视的丧失等。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变化
本次研究发现:
1、≤9岁患者,术后同时视、融合功能及近立体视快速并显著恢复,明显优于9岁患者。术后1个月,融合范围明显恢复。
2、术后近立体视恢复迅速显著,1个月后远立体视恢复,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保留了很好的近立体视,而远立体视损害较为严重。
3、间歇性外斜视患者9岁前手术治疗,有利于术后双眼视功能改善,建立正常视网膜对应关系,降低斜视术后的复发率,减少术后复视的可能性。
06
结论
1、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显著恢复,手术不仅改善患者外观,更重要是术后双眼视功能的重建。
2、建议间歇性外斜视患者9岁前能手术治疗,尽早手术有利于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改善。
3、双眼视功能的恢复在术后1个月左右基本稳定。
版
权
声
明
此文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精彩文章:
年度回顾:年眼科会议干货精彩汇总
颜建华:眼外肌肥厚与斜视
苏鸣:学龄前儿童不同屈光筛查方法结果差异的讨论
吴夕:儿童视力屈光异常的评估与处理
李晓清:幼儿弱视治疗的个性化设计问题
杨隆艳: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的弱视治疗
邓大明:新型动态立体视的研发及应用研究
亢晓丽: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治疗进展
刘陇黔教授新书推荐
付晶、孟昭君:不同训练方式对共同性斜视术后患者眼位控制及双眼视觉功能重建的作用
廖咏川:双眼视知觉检查及个性化训练在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刘陇黔:弱视与视觉可塑性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