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穴gungmiacuten

白癜风医药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光明穴

1拼音

guāngmíng

2英文参考

GuāngmíngGB37[中国针灸学词典]

guāngmí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

G37[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

GB37[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

3概述

经穴名

4经穴名·光明穴位光明汉语拼音Guangming罗马拼音Kuangming美国英译名LightBright各国代号中国GB37日本37法国莫兰特氏VB37富耶氏VB37德国G37英国G37美国GB37

光明为经穴名(GuāngmíngGB37)[1]。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属足少阳胆经[1]。光明是足少阳胆经的络穴[2][1]。光明即明亮的意思,此穴属胆经,善治眼疾,使之重见光明,故名光明[1]。光明穴主治眼目及小腿等疾患:如眼目痛痒,雀目,腿膝酸痛,下肢痿痹,手足发凉,妇人少腹胞中疼痛,目痛,夜盲,乳房胀痛,小腿酸痛,偏头痛,近视,癫痫,乳部胀痛,白内障,头痛,目视不明,胸胁胀痛,乳汁少,现代又用光明穴治疗青盲,视神经萎缩,腓肠肌痉挛,睑缘炎,屈光不正,精神病,膝关节炎,腰扭伤等。

4.1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

4.2穴名解

光明即明亮的意思,此穴属胆经,善治眼疾,使之重见光明,故名光明[1]。

《说文》:“光,明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气清净光明者也。”此穴在小腿外侧,外踝高点上5寸,腓骨前缘处。为本经络穴,别走厥阴,肝胆之脉上通于目,其精华注于目。杨上善曰:“光明即眼也,少阳厥阴主眼,故少阳络得其名也。”因本穴具有明目之功效,故名光明。[3]

光明即指双目。道经谓左目神,字英明;右目神,字玄光。合左右二目之神,称为光明。[3]

4.3特异性

光明是足少阳胆经的络穴[2][1]。

4.4所属部位

小腿[4]

4.5光明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光明穴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5]。

光明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处[2]。

光明穴位于小腿外侧,外裸尖上5寸,腓骨前缘,正坐取穴[1]。

光明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光明‘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光明‘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光明‘穴在小腿部的位置(肌肉)

光明‘穴在小腿部的位置(骨骼)

4.6光明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外踝尖直上5寸,当腓骨前缘,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取穴。

光明穴位于小腿外侧,外裸尖上5寸,腓骨前缘,正坐取穴[1]。

侧卧或仰卧位,当腘横纹至外踝尖连线的上3/4与下1/4交点上1寸,腓骨前缘取穴[6]。

快速取穴:先找到外丘(腘横纹头与外踝尖连线中点向下1横指,腓骨前缘处即是外丘穴),沿腓骨前缘向下3横指处即是光明穴[7]。

4.7光明穴穴位解剖

光明穴下皮肤、皮下组织、小腿筋膜、腓骨长、短肌、趾长伸肌、长伸肌。皮肤由腓浅神经分布。腓浅神经由腓总神经发出,进腓骨长、短肌之间,下降至腓骨肌和趾长伸肌之间,在小腿中下1/3交界处,穿小腿深筋膜至皮下筋膜内下降,分布于小腿下部的外侧及足背皮肤。

4.7.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腓骨短肌→前肌间隔→趾长伸肌→踇长伸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1]。

皮肤→皮下组织→腓骨短肌→趾长伸肌→长伸肌[8]。

4.7.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和腓浅神经分布;深层有腓浅神经、腓深神经和胫前动脉分布;再深层有腓深神经干和胫前动、静脉经过[8]。

布有腓浅神经和胫前动、静脉分支[2]。

4.8光明穴的功效与作用

光明穴具有疏肝明目,活络消肿的功效。

光明穴有调肝明目、祛风利湿的作用[1]。

光明穴具有祛风明目、清热泻火之功效,主治目疾同时光明又有较强的疏通经络和消肿止痛的作用,用于治疗胸胁胀痛、下肢痿痹及乳房胀痛等[9]。

光明穴是足少阳胆经的络穴,别走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连目系,肝开窍于目,又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其经别系目系,故本穴是主治眼病的要穴,以使眼睛恢复光明而得名[9]。

足少阳经脉循行于下肢,本穴别走足厥阴肝经,肝主筋,故对于筋脉失养所引起的下肢痿痹,光明穴可治之[9]。

乳房胀痛、乳汁不足多因肝血亏虚或肝气郁结所致,光明穴为胆经络穴,胆之经筋系于膺乳,又肝主藏血、主疏泄,故取光明穴可治疗乳房胀痛、乳汁不足等乳房疾患[9]。

光明穴有舒筋活络之功,主治膝痛,下肢痿痹,目视不明,目痛,夜盲,乳房胀痛[3]。

光明穴功能调少阳之气,清利头目,对目病尤有效。主治目昏不明,眼痒目痛,针之可使之重见光明。目者,入神之汇也。光明为本经之络穴,与足厥阴之蠡沟相应。光明喻珠光之放,蠡沟犹蚌壳之收。两穴相契,母子攸关,故肝胆二经,俱关于目也。肝开窍于目,本经起于瞳子髎,又接近足之阳明,阳明为两阳合明之经,故光明穴治目赤、目痒。[3]

光明穴位置在腿,故兼治胫胻足膝之疾,兼能通郁解热[3]。

4.9光明穴主治病证

光明穴主治眼目及小腿等疾患:如眼目痛痒,雀目,腿膝酸痛,下肢痿痹,手足发凉,妇人少腹胞中疼痛,目痛,夜盲,乳房胀痛,小腿酸痛,偏头痛,近视,癫痫,乳部胀痛,白内障,头痛,目视不明,胸胁胀痛,乳汁少,现代又用光明穴治疗青盲,视神经萎缩,腓肠肌痉挛,睑缘炎,屈光不正,精神病,膝关节炎,腰扭伤等。

光明穴主治眼目及小腿等疾患,如眼目痛痒、雀目、腿膝酸痛、下肢痿痹、手足发凉、妇人少腹胞中疼痛等[1]。

光明穴主治目痛、夜盲、下肢痿痹、乳房胀痛[8]。

光明穴主治小腿酸痛,下肢痿痹,偏头痛,目痛,夜盲,近视,癫痫,乳部胀痛;以及白内障等[2]。

光明穴主治头痛,目痛,夜盲,目视不明;胸胁胀痛,下肢痿痹;乳房胀痛,乳汁少[6]。

现代又多用光明穴治疗青盲、夜盲、白内障、视神经萎缩、偏头痛、腓肠肌痉挛等[1]。

1.五官科系统疾病:睑缘炎,屈光不正,夜盲,视神经萎缩;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精神病;

3.运动系统疾病:膝关节炎,腰扭伤。

4.10刺灸法4.10.1刺法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6]。

一般直刺0.5~1.0寸[1][2]。

直刺1~1.5寸[8]。

4.10.2灸法

可灸[1][6][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4.11光明穴的配伍

光明配睛明、承泣、瞳子髎,有疏风清热泻火的作用,主治目痛。

光明配睛明、承泣、四白、丝竹空、瞳子髎,治目痛[6]。

光明配阳陵泉、昆仑,有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光明配阳陵泉、足三里、悬钟、昆仑,治下肢痿痹[6]。

4.12特效按摩

用中指指腹垂直按压光明穴,每日早晚各揉按1次,每次1~3分钟,可治近视眼、老年白内障、青光眼、视神经疾病等症[7]。

4.13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针灸甲乙经》: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实则厥,胫热膝痛,身体不仁,手足偏小,善啮颊,光明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膝痛胫热,不能行,手足偏小。

《席弘赋》:睛明治眼未效时,合谷光明安可缺。

《医宗金鉴》:妇人少腹胞中疼痛,大便难,小便淋,好怒色青。

4.14研究进展4.14.1治疗麻痹性斜视

光明直刺1~2寸,太阳斜刺0.5~1寸。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均取患侧腧穴,得气后留针30min。单用二穴治疗15例(均经眼科确诊为麻痹性斜视),除1例因工作调动中断治疗外,其余14例痊愈。[6]

4.14.2治疗急性腰扭伤

单侧腰扭伤只取患侧光明,两侧腰扭伤及腰椎痛者可取双侧光明。令患者坐在椅子上,常规消毒后直刺1~1.5寸,施以泻法,以获得明显的酸胀针感,同时让患者配合医者轻轻地活动腰部,留针15min,每5min行针一次。二般下针后患者即感到腰部轻松舒适,疼痛症状消除,呼吸畅通,出针后行走自如,诸症皆除。[6]

4.14.3治疗青少年近视眼

配太冲,对青少年近视眼有效,针感达到眼部有38.2%。配外关、合谷为一组,配太冲为二组,两组交替使用,采用手法运针激发感传,可提高视力和改变屈光度。

精彩推荐:?医院靠不住,能救命的技术还得掌握在自己手中!

—THEEND—

『文末福利』免费学习‘奇门’‘易经’‘伤寒论’等

点击相应文字免费观看学习视频

中医诊断学易经的奥义穴位查询伤寒论证书办理奇门遁甲小儿推拿祝由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piaop.com/xsssf/78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