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小说漫谈让故事的血液在文字间流淌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中外小说漫谈

让故事的血液在文字间流淌

小说里藏着道不尽的百态人生。

人们总会陶醉于故事中的空灵幽梦,留连于文字里的快意江湖,亦或为书中的刻骨爱恨慨叹难平,为一曲沧凉的离人之歌滚下热泪。

情,固然是小说的灵魂所在,但其中蕴含的理也当咀嚼深思。让我们跟着文实班的同学们一起,体味中外小说中的情理之美,感受流淌于文字间的故事的血液吧。

01

《茶花女》是我个人极度偏爱的一本小说,我也早在班内像大家进行过简单的推荐。这本书的名字想来大家并不陌生,这是小仲马的代表作,来源生活,高于生活。19世纪40年代,一个叫阿尔丰西娜·普莱西的贫苦乡下姑娘来到巴黎,改名为玛丽·杜普莱西,走进了名利场,开始了卖笑生涯。她爱好文学、音乐,谈吐不俗,一次在剧院门口咳血时被小仲马看见,小仲马甚是心痛,玛丽也非常感动,于是两人开始了一段交往。后来小仲马和玛丽的感情出现了问题,玛丽黯然离开巴黎,小仲马异常后悔、愧疚,于是写出了这部文学史上的经典。

阿尔芒是对玛格丽特一见钟情,二人的相爱过程暂且不谈,与阿尔芒的爱情真正让玛格丽特变得崇高起来,她义无反顾地决心抛弃已经拥有的一切虚荣和奢侈,要洗尽铅华,洗心革面从新做人,与阿尔芒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而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当阿尔芒的父亲出现,要求玛格丽特离开她的儿子时,玛格丽特的大度和坚决:

“先生,你相信我爱你的儿子吗?”

“相信的。”

“相信这是一种无私的爱情吗?”

“是的。”

“我曾经把这种爱情看做我生命的希望,梦想和安慰。你相信吗?”

“完全相信。”

“那么先生,就像吻你女儿那样吻我吧,我向你发誓。这个我所得到的唯一真正纯洁的吻会给我战胜爱情的力量,一星期之内,你儿子就会回到你的身边,他可能会难受一个时期,但他从此就得救了。”

当玛格里特在其父亲的恳求下,痛苦地离开阿尔芒后,阿尔芒在悔恨,愤怒之余却缺乏对她的理解,他不肯相信玛格丽特,更不敢相信自己,二人再次相逢时,阿尔芒对玛格丽特恶语相向,但善良的玛格丽特只是默默忍受着这一切,这个悲剧,从一开始便是命中注定。

最后,玛格丽特病入膏肓,每天只是不断地咯血,最后离开了这个世界。失魂落魄的阿尔芒听说了这个噩耗,又从邻居那里得来玛格丽特的日记,到这时,阿尔芒才明白真相,追悔莫及,可是他再也见不到玛格丽特了。这个部分是让我最难以释怀的地方,为玛格丽特惋惜,为阿尔芒遗憾,阿尔芒重新安葬了亲爱的玛格丽特,用她生前最爱的白茶花,铺满她的墓园.....

玛格丽特像茶花一样纯洁却又神秘,历经岁的磨难,最终这朵茶花还是凋零了,留给世人一段可歌可泣可瞻仰的爱情故事。

当代著名诗人舒婷也曾读这本书,她说,“我读《茶花女》是向好朋友挪的十小时,晚上八时拼命看,夜间一时看完。我一遍翻看第二遍,一边走到轮渡过海去还书。还记得那晚停电,点两盏油灯。仿佛听见窗下有人哭泣,几次撩开窗帘,望着发白的小路,我已泪流满面。”

高二(11)班尹畅

02

金钱与人生意义

——读《欧也妮·葛朗台》有感

《欧也妮·葛朗台》这本书是法国的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写的。小说围绕欧也妮的爱情悲剧这一事件展开,以葛朗台家庭内的专制、家庭外银行家和公证人两户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欧也妮对夏尔倾心相爱却遭遇背信弃义这三条线索,叙述了一个金钱毁灭人性和造成家庭悲剧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葛朗台这一经典的吝啬鬼形象。它揭露了因资产阶级对于金钱的贪婪与掠夺而造成当时的社会关系畸形、扭曲的社会现象。

这本书的主人公,葛朗台——欧也妮的父亲,嗜钱如命。如果说他只是像一般人一样过得简朴、朴素或是省吃俭用,还不能说明他的吝啬;他的吝啬是建立在对妻子、女儿以及佣人拿侬的剥削之上。他让她们整日坐在窗边织换季穿的衣服,每顿饭只给她们分配很少的粮食……巴尔扎克通过描写四个生动的画面:抢夺夏尔留给女儿保管的梳妆匣、诱骗女儿对于妻子财产的继承权、看守自己存钱的密室以及临终交代欧也妮好好保管自己的财产的言行,从而形象地展现出了葛朗台这个吝啬鬼的形象。

在老葛朗台死后,他的女儿欧也妮,则显得慷慨了许多。她给了拿侬一笔终身年金,并为她配备了两名仆役;除此之外,她还定期给教会捐钱……但是她很少为自己花费心思。从这一点上,可以说她继承了部分她的父亲的人生信念。这是因为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她唯一做的就是坐在那栋简陋破旧的小屋里,和母亲一起织毛衣。她没有接受过教育,也不曾到巴黎或者其他大都市见过世面。因此在表面上看她虽然很有钱,但她的内心却是空洞的。她没有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她唯一的念想就是不可能得到的夏尔的爱情。如果哪一天她丧失了这个念想,那么她的人生将变得毫无意义。

这部小说反映了在当时的法国,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滚滚而来的金钱让人丧失了伦理道德,如同葛朗台老头一样,他们唯一在乎的就是金钱。金钱可以迫使他们打破自己的承诺,可以让他们亲手摧毁自己的家庭。在他们看来,人生的意义就是获取金钱。从我们现在来看,获取金钱的真正目的——或者说人生的意义——是让自己能够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和追求。因此,我们无法理解当时以葛朗台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信念。应该说,他们处于一个社会动荡的年代,而他们的思想却无法跟上社会的变化,因而他们的目光短浅,无法看到更远的目标。因此,在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大家不妨思考一下:葛朗台对于金钱的追求是源于什么?人生的意义又究竟是什么?

高二(11)班宋秋慧

03

就是以一个傻子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这个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是这样,你不要它,它就好好地在那里,保持着它的完整,它的纯粹,一旦到了手中,你就会发现,自己没有全部得到。”

——《尘埃落定》

任谁也不会在读过上面那句话后,认为本书的主人公——二少爷——是一个傻子。这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傻子是父亲酒后纵欲的产物,是族人嘲笑讥讽的对象,可他有着超出时代的思想和举止,超出“聪明人”的智慧。他从小就清楚自己永远不可能在继承之战中胜过“聪明的”哥哥;他机智地帮侍女圆谎;他成功地指挥围剿画眉;他开辟前所未有的边境市场;他在饥荒年里开仓救济百姓,哪怕他们并不是他的族人;他用联姻拯救了多个部族。最后,他面对仇人平静赴死。相比而言,他高傲、冷酷的土司父亲,亦或是他好色、急躁的哥哥才更应该被称为傻子。

阿来用他瑰丽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热烈到近乎野蛮的世界。这里有最英勇的男人,有最美丽的女人,有富饶的土地、数不清的白银和漫山遍野的罂粟花,但同时也充斥着欲望。对性的欲望使兄弟反目,土司杀死最得力的头人;对钱的欲望令众土司发动战争,不惜偷杀抢掠。罂粟的艳红使人更加疯狂,鲜血助长不断加深的欲望,智者被拔掉了舌头,看清的人被当作傻子。欲望太深,浓厚到宗教、理智、知识无法阻挡,就注定会消亡。而那些宴会、烟火、美酒、鸦片,都不过是一场演出的高潮。

幕谢之后,尘埃落定。

高二(12)班高千琳

04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一个人会为了少年时代的情愫等候多久?《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男主角给出的答案是——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

小说围绕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展开,读起来却全无拘泥狭隘之感。读完结局后,一时理解不了作者对爱情、世界、人生的哲思,反而生出一种怅然若失。

马尔克斯在书中说道:“任何年龄的爱情都是合情合理的。”是的,只是在不同的时间里,爱情存在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少年阿里萨与费尔明娜的爱情,是花园长椅上、杏树树荫下假装读一本诗集,是远远瞥见他的身影却在擦肩而过时目不斜视,是小提琴夜曲中不断重复着的华尔兹旋律,是二人通信时夹在信封中的白山茶……当五十多年过去,这对老人不再羞赧,不再狂热,两只平静牵在一起的苍老的手、月夜中被抽空的烟盒,甚至是老年人身上的酸涩气味,都沁入了爱情。

爱情在每一个角落合理存在着,重要的是,你怎么去对待它。有人忽视它,有人利用它,有人将其视作人生的支点,有人用其反哺生命。十六岁的少年,请守住自己的清醒理智,选择最澄澈的方式对待它。

有人说,这本书展现了爱情在世俗里外所有的样子。也许吧。因为有不同的人生经历,能在书中感悟到的也大相径庭。读阿里萨的故事,我敬佩他面对花冠女神与他人结婚、恩爱生子时的隐忍,敬佩他“永恒的忠诚和不渝的爱情”,折服于他跨越半个世纪的执念和重申心意的勇气。

尽管阅历浅,但读过书之后我仍然觉得,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有益于人生的思考,即使并不深刻。《霍乱时期的爱情》,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赞誉。

冯唐在他导演的作品中说,“爱情就是霍乱,霍乱就是爱情,惊心动魄是爱情当下的样子。”希望我们永远拥有纯真的心境,拥有值得追随一生的美好。

那么,摘抄书中我很喜欢的一个片段作为结尾:随后,她又高兴起来,因为她宁愿如他请求的那样去纪念这位死去的恋人,昨晚,他写信时突然停下笔,最后看了她一眼,说:

“请用一枝玫瑰纪念我。”

高二(12)班冈子塬

书籍,浸润心灵;感思,记载灵魂。

品读完这些,不知屏幕前的各位是否已有对于情与理的共情或是思考?不如此刻就将脑中风暴落入笔下,让情感跃然于纸上,记录情思,记录事理。

下期预告:

王悦颜《芥川小说分享》

喻迟槿《偷影子的人》分享

苏怡菲《冰与火之歌》分享

毛悦萌《双城记》分享

END

撰稿

尹畅宋秋慧高千琳张潇尹

编辑

骆佳仪王悦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piaop.com/xsssf/8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