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期-
现在研究中国近现代新闻史的人都会知道陈景韩,因为他是近现代中国新闻界的名人。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人,知道陈景韩的恐怕就不太多了,因为他从年就任《申报》总主笔以后,就很少有精力再写文学作品了。但是他的一些文学作品以其独特视角,在“前五四”的早期启蒙中使他成为文坛领军人物之一。
《催醒术》:年发表的“狂人日记”
文
范伯群
一
读了胡适的这篇赞扬《时报》的文章,唤起了我对陈冷血这个人物的极大的兴趣。
陈景韩(—),别署冷血、冷,还曾与包天笑合用笔名“冷笑”,江苏松江人(今属上海市)。老同盟会员,年在日本东京出版的、由江苏同乡会编辑发行的《江苏》刊物上,就连载过他的译作《明日之战争》。年,他在上海主编《新新小说》。同年,就任上海《时报》主笔。当时,上海的“申(报)、新(闻报)、时(报)”是鼎足而立的三大报纸。而《时报》当时的主要读者对象就是知识阶层。请容许我多引用几句胡适的话,说明由陈景韩主持笔政的《时报》的独树一帜、锐意革新的面貌。
我于前清光绪三十年的二月间从徽州到上海求那当时所谓“新学”。我进梅溪学堂后不到两个月,《时报》便出版了。那时正当日俄战争初起的时候,全国的人心大震动。但是当时的几家老报纸仍旧做那长篇的古文论说,仍旧保守那遗传下来的老格式与老办法,故不能供给当时的需要。就是那比较稍新的《中外日报》也不能满足许多人的期望。《时报》应此时势而产生。他的内容与办法也确然能够打破上海报界的许多老习惯,能够开辟许多新法门,能够引起许多新兴趣。因此《时报》出世不久就成了中国知识阶级的一个宠儿。几年之后《时报》与学校几乎成了不可分离的伴侣了。
我那年只有14岁,求知的欲望正盛,又颇有一点文学的兴趣,因此我当时对于《时报》的感情比对于别报都更好些。我在上海六年,几乎没有一天不看《时报》的。……我当时把《时报》上的许多小说诗话笔记长篇的专著都剪下来分贴成小册子,若有一天的报遣失了,我心里便不快乐,总想设法把他补起来。
我现在回想当时我们那些少年人何以这样爱恋《时报》呢?我想有两个大原因:
第一,《时报》的短评在当日是一种创体,做的人也聚精会神的大胆说话,故能引起许多人的注意,故能在读者脑筋里发生有力的影响。……《时报》对于这几件事都有很明决的主张,每日不但有“冷”的短评,有时还有几个人的签名短评,同时登出。这种短评在现在已成了日报的常套了,在当时却是一种文体的革新。用简单的词句,用冷隽明利的口吻,几乎逐句分段,使读者一目了然……这确是《时报》的一大贡献。我们试看这种短评,在这十七年来,逐渐变成了中国报界的公用文体,这就可见他们的用处与他们的魔力了。
第二,《时报》在当日确能引起一般少年人的文学兴趣。……那时的几个大报大概都是很干燥枯寂的,他们至多不过能做一两篇合于古文义法的长篇论说罢了。《时报》出世以后每日登载“冷”或“笑”译著的小说,有时每日有两种冷血先生的白话小说,在当时译界中确要算很好的译笔。他有时自己也做一两篇短篇小说,如福尔摩斯来华侦探案等,也是中国人做新体短篇最早的一段历史。……我们可以说《时报》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为中国日报界开辟一种带文学兴趣的“附张”。自从《时报》出世以来,这种文学附张的需要也渐渐的成为日报界公认的了。(注释1)
引了这么一大段,主要是想说明陈景韩在新闻与文学两方面的具有独创性的贡献。胡适在年已是文化界的新兴的权威人士了,他那么深情地用“爱恋”这样的词汇来称颂当年的《时报》,真可谓高度评价了。冷血的独创性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至深的印象。其次,胡适在文中也提到了包天笑的小说与《时报》总经理狄楚青(平子)的“诗话”,当年狄的《平等阁诗话》也是影响很大的专栏。我过去读胡适这段话,还觉得他给我提供了许多我所不懂的知识,例如“时评”是“双关意”,它最早是专指“《时报》的评论”,显示了《时报》的独树一帜;以后才发展成为“时事的评论”的总名与泛称;又如报纸与小说的结缘是有一个过程的:最早,年天津《国闻报》发表《本报附印小说缘起》,这篇论文长达万字,可是《国闻报》却连一篇小说也没有刊载,什么原因,不得而知。后来的小报,例如李伯元办的《世界繁华报》连载《官场现形记》,很受注目。接着专门的小说刊物也出现了。可是大报对刊载小说还是很冷淡的,也许总认为小说不登大雅之堂。而在年的《时报》上,才让大报与小说结缘(是否是全国首创,连胡适也未敢肯定)。总之,读了胡适的这篇赞扬《时报》的文章,唤起了我对陈冷血这个人物的极大的兴趣。
时报馆新馆外观
二
作者也承认他的刊物中有许多是“戏作”,但是受“怂恿”而将它们发表出来,就是为了张扬一种救国救民的“侠主义”。
过去,我们谈起晚清的小说期刊时,总是说“清末四大小说期刊”,即《新小说》(/11—/1,共出24期)、《绣像小说》(/5—/4,共出72期)、《月月小说》(/11—/1,共出24期)和《小说林》(/2—/10,共出12期)。这四种小说期刊被称为“大”,那么其他的小说期刊就变“小”了。但我认为还有其他的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