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在湘大工作的二十一年下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92721.html

难忘在湘大工作的二十一年

朱建亮

#啊我们的图书馆

我到湘大时使我特别高兴的是,原来学校已有一个临时图书馆,就在租用的红旗小学的两间共20多平米的小红砖房子里,一间陈列书籍杂志,另一间是书库加办公室。啊!湘大还没有自己的新房子就有了图书馆!我特有感概:这就是大学的脊梁!尤其是听他们说此前图书馆在羊牯塘的一间房子里只有很少的书报却用砖块架起门板做阅览桌功师生阅读,我无比敬佩他们,这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比我先来馆工作的有7位老师,邹鸿斌、荀昌荣分别任正副馆长,加上邹馆长的爱人曹素芳老师,还有一位是中文系曹让庭教授的爱人冯碧利老师等,都是武汉大学来的,他们年龄都比我大,我很乐意与他们共事,向他们学习。邹鸿斌、荀昌荣老师特别是邹鸿斌馆长为湘大图书馆的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北大来了两个,我的同学郑伟章比我早来3个月。不幸的是他因去长沙为学校运书刊从车上摔下来头部受了重伤,我来时他回湘乡他爱人单位养病去了。9月25日我参加盖完学校党政办公室就去图书馆报了到,安排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去照顾郑伟章。情况还好,在他家照顾大约一周,他就拆掉头上的绑带,不久就回校上班,遗憾的是年他通过考研因导师推荐调去《红旗》(后来改名《求是》)杂志社工作了。当时他和很多人劝我也考研,但我不想离开正在建设中的湘大。

我和图书馆的老师们每天坚持准时上班,有时还加班,主要任务就是天天到火车站去运各地赠送的图书杂志。当时有北京、上海、天津三市和七省支援书籍,我们要从火车站运回来。这样大概干了大半年才陆续结束,书全部堆在两间教室里。同时,馆里还买了部分新书,每天大家忙得不可开交。一位叫周松青的老师每天拖着斗车往返学校和火车站之间,干得非常积极,我很敬佩他。后来就用汽车运。我在图书馆什么都干过,分类编目,刻钢板做卡片目录,借还图书等等都干。

四年后的年,终于一座不太大的新图书馆盖好了。接下来就是搬书并清理、编目、加工、上架和部门布局等。我任阅览部主任,组织建设了各种阅览室,特别是综合阅览室、教师阅览室、古籍阅览室,同时参加了期刊阅览室的建设。此时我带着一个临工清理期刊达大半年,各地赠送期刊很多重复,堆满了大半间房子,我提出去掉重复只留两套整理加工,如果只有一套或残本就都留下来,因此图书馆的期刊一开始就有1千多种。至于多余的复本后来都赠送给各系资料室和贫困地区的图书馆了。此后多年我在综合阅览室、教师阅览室带头值班,并为学生解答咨询,教他们包括一些年青老师如何查资料做学问。我提出教师阅览室要连周六日都开放。有人说也许读者要休息不会有很多人来,我说就是来一个读者也要为他开放,说不定这个读者今后就成了国家的重要人才呢,我们搞图书馆工作的要为每一个读者认真做好服务。

年学校任命我为图书馆馆长,我首先做出的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开展现代化建设和服务,大约半年就全面采用了计算机管理,在全省率先用机读目录取代了卡片目录,给读者查检藏书带来了极大方便,受到省媒体的报道,然后很多兄弟馆的同行以及省领导来参观。几乎所有领导一来湘大都要到图书馆参观,如教育部长何东昌、省委书记王茂林等都来过。

湘大确实培养了很多人才,数学家袁亚湘、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王鲁湘等都是从湘大毕业的,图书馆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无疑起了重要作用。后来担任过湘大党委书记和湖南省科技厅副厅长的彭国甫曾回忆过我在图书馆值班和教他们如何查资料做学问的情形,历史系教授刘启良在他的著作《新儒学批判》前言里还对我和图书馆为之提供大量资料表示感谢。湘大虽然属于新建,但与一般新建高校截然不同的是,一开始就有几十万册新旧图书和大量品种齐全的期刊以及很多工具书,这是一个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根本基础之一。应当感谢全国的支持、感谢老同志和所有职工的共同努力。还有个特点就是我任馆长时定下了一个规矩:湘大是毛泽东故乡的综合性大学,对于毛泽东文献及研究毛泽东的有关图书文献,要一律收藏,以便今后在全国其他地方查不到的此类文献能在湘大图书馆查到,首先是有利于湘大师生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和传承。

育人与自育

文革以后全国青年的求知欲望如大海波涛一浪高过一浪,图书馆及其图书情报工作广泛受到重视,图书情报人才普遍紧缺,急需培养。年学校出版了第一期《湘潭大学学报》,上面发表了署名湘潭大学图书馆的一篇学术性文章:《毛主席青少年时代与图书馆》。这是我和王晋卿老师代表图书馆撰写的。第二年我们就被聘为刚刚成立的湖南大学图书馆专业的专业老师。为了筹备这个湖南第一个也是全国第三个图书情报专业,我和荀昌荣老师参加了由湖大图书馆潘馆长、张白影老师组织去北京的调研工作,同时参加了全国最早的一本《图书馆学基础》油印本教材的编写,我完成了第一、二、三章的编写,并于年到湖大讲课。那时积极性很高,每周两次早4点起床走路去湘潭赶车,8点前到达位于长沙岳麓山的湖大课堂。有时是带着我那一岁半的儿子一起去的,有一次我上课把孩子关在宿舍里,服务员听他在里面哭,开门把他放了出来,我对他们十分感激。在那里上课报酬太少,先是每课时给我1元5角,后来说我还不是讲师就又在约两个月后按每课时扣回去5角。后来馆里在湘潭市也办起了培训班,年招收了夜大生,都安排了我业余任教,挣一点讲课费。那时写文章也没什么稿费,有的时候20或30元而已,第一次是湘大学报年创刊号的那篇文章,只得到10本刊物,没有稿费,第二次是发表了一篇小文章,得了1元5角钱稿费,也高兴得很。虽然家境很困难,但我的兴趣不在于稿费而在研究方面,不管有不有稿费,业余时间我都用来写作。

年正式办起了图书情报学系,荀昌荣系任主任,我专职担任了情报教研室主任,包括曹素芳、王晋卿、姜戈、刘炳炎等老师,都离开了图书馆转入系里。后来大概是年我升任系副主任,配合老荀工作。他为图书馆特别是为系里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大概年,历史系的档案专业老师黄子林、李培清、王光宇、余子岗、余柚子、黄广琴、吴杰等全部转入我系,黄子林为该专业教研室主任,工作很努力,为发展这个专业做出很大的贡献。后来我和黄子林老师还筹建了电视大学档案学专业,在全省培养了很多学生。我还为他的《科技档案管理》写了序言。

我与所有老师关系都好,在湘潭培训班邹馆长讲课时在那里病了,心情不好,我陪了他很长一段时间。办夜大时,我还请学生到我家包饺子吃,有个学生很困难没钱吃饭了,我送他20元钱,他很感激。那时虽然困难一点,但干得很开心,跟学生关系都很好。他们知道我爱人也特别好客,经常到我家来。有个毕业生还要我作过红娘。我任系副主任时每年超课时两百多,开始几年没有奖励,后来每课时奖2元我就超得少了,再后来到4元甚至10元了,我就不超了,因为系里来的老师也逐步增多了,多安排他们上课。在湘大好几年我还给哲学系历史系上文献检索课,那些学生很喜欢听我讲哲学史上的哲理故事,什么追龟啦,谷堆啦,柏拉图的仆人买面包啦等等,因为我也是一个哲学爱好者。

俗话说教学相长,我在育人的过程中确也得到了自育,我教过的课程很多,有图书馆学基础、图书分类、中文工具书、文献检索、文献信息学、信息咨询、中国书史、书法等,也学到了很多东西。第一是学到了不畏艰难顽强向上的湘大精神。湘大今天在全国这么有名气而我们系在去年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等都因为有这种湘大精神。第二是老实做人踏实做事的为人精神,老校长张勇、杨向群、胡学军以及很多老一辈教职工都是如此。第三是刻苦学习勇于探索的学者精神。邹馆长很器重我,北大、武大的老师很关心我,邹馆长建议我要教好基础理论课,还要掌握一门工具即教好工具书使用方法,后来我正是这样做的,受用无穷。年我最早写出了《文科文献检索》等教材和工具书《查书读书写书手册》都得益于此。后来对我很有用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符号学等都是这个时候学的,联想思维方法也是这时开始学习的。我爱图书馆也是因为我特爱读书,那时读了很多书,我是与湘大特别是与湘大图书馆一起长大的。

#学术探索与职称晋升

质疑与探索是大学是灵魂。湘大一开始就迈开了培育新人与探索未知领域的脚步。不断壮大的湘潭大学之所以在短时间内赫赫有名享誉海内外就因为有这样一颗闪闪发光的灵魂。这颗灵魂不仅闪耀在领导人层面,而且也跳动在一代一代师生的心里。我们不喜欢仅按老套子传播一点老知识的教书模式,我自己也是喜欢努力学习高新技术和前沿知识来培养新的一代又一代。我任系副主任时,设计了一些新的课程,如《文献信息学》《信息咨询》《文科文学检索》《情报研究》等,刘炳炎编写并讲授《情报研究》,我编写并讲受《文献信息学》、《文科文学检索》,而《信息咨询》有吴杰老师的合作。其中,《文科文学检索》于年内部印刷,年公开出版,年、年分别出版了第二、三版,并被中国图书馆学会评为优秀著作,三次被评为优秀教材,全国有南京大学、湘潭大学等十多个大学使用,后来被收入《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文库》精装出版。《文献信息学引论》于年出版,后来我到广州工作获广东省图书馆学会著作一等奖。此外,出版的专业著作除了前面所说的《查书读书写书手册》,还有《毛泽东研究文献综目(-)》(主编)、《中国信息机构指南》(主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湖南部分》(主编),《社会科学信息咨询指南》(主编),参与编写的有《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简明词典》。内部出版有《湖南方志论》。正式出版的还有《全国地方志总目提要.湖南部分》。非专业著作则有《伟大之秘—毛泽东与人类文化精华》。至于论文则有69篇,其中《论图书馆学和文献信息学的研究对象》在《中国图书馆学报》发表。完成国家课题和省级课题各1项,省级子课题1项。

湘大地处偏僻,人称夹皮沟,然而图书馆文献资源丰富,读书研究环境幽静,是好做学问的地方。那时我养成了每天晚上写作到很晚的习惯并当作修炼自己的一种途径,后来还带到了华南师范大学,因有好心的同事劝说不要这样搞健康透支才逐步改变过来。我在湘大读的书和学到的系统论、符号学以及联想思维方法不仅为写作《文献信息学引论》等打下了基础,也为后来在华南师大写作研究《老子》、研究《伪古文尚书》等和发表约80篇论文打下了基础。此外,我还开始了国画学习。年获得了文化部批准举办的国庆龙脉杯书画大奖赛的一个优秀奖。传记被收入《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大辞典》和英国剑桥的《世界名人录》第22版。由于学术和工作业绩的一些影响,年我被破格评为讲师、年又被破格评为副教授,年刚刚5年,就被评为教授。我的研究成果得到了科研处领导的首肯,他们很支持我晋升职称。申报评教授之初我还很犹豫,他们说你有那么多成果,科研处支持你申报,后来在省中文专业组(那时还没有图书馆学专业组)15位评委全票通过评上了教授。也由于这些影响,华南师范大学在我于-95年任湘大图书馆馆长期间就多次联系要调我南下。因湘大经费紧张而华南师范大学的条件更能实现我的专业愿望,我于年8月依依不舍地离开在此工作了21年的湘潭大学。

湘大是毛主席题写校名并希望办好的一所新建大学,湘大没有辜负毛主席的希望,没有忘记对毛泽东研究文献的收藏和对毛泽东思想的不断研究和传承,建立了毛泽东思想研究院,出版了很多有关研究著作,我本人也为写作了多篇有关论文和出版了《伟大之秘——毛泽东与人类文化精华》《毛泽东研究文献综目》而自豪。论文还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高校改革的一个指针》《毛泽东寻找思想武器所走过的“之”字路》,前者参加了年举办的全国毛泽东教育思想研讨会。到广州后又发表了《毛泽东的管理思想体系》《青年毛泽东的文化传承基本功:“为学之道”》《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形成及其主要贡献》(与谭献德合作)《“知—信—行”:毛泽东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继承与发展》《毛泽东对中庸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年为庆祝建国70周年,我写作并在华师大晚晴诗社的诗歌朗诵会上朗诵了一首长诗—《七十年前的庄严宣告》。现在湘大越办越好,这是我们的骄傲,而我则在其中得到了长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熏陶和修炼,虽然无大作为,但心感特别愉悦,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所家乡的大学。

我到华南师范大学后没有忘记湘大精神和在湘大所学到的知识,积极为学校和社会尽绵薄之力。在管理方面,先担任了3年副馆长,年9月至年1月任馆长,同时还担任了广东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年退休后又但任了民办独立学院南国商学院的图书馆馆长和创办了南国商学院学报并任主编及校史主编多年。在业务方面,配合华师大的工程建设实现了图书馆的数字化现代化,在全省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向省教育厅提出并组织建设了广东省高校电子图书馆,为全省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和资源共享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受到了省教育厅领导的肯定。在培养人才方面,担任了图书馆学的专业教学,培养了3届硕士研究生,其中有4名已晋升为副高职称。在学术研究方面,发表了约80篇论文,其中多篇为核心期刊采用,2篇在《国学》集刊上发表,1篇为《新华文摘》摘录,出版著作有《图书馆服务效益策略》《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七十年史略》《道德经新评赞》《伪古文尚书研究》《面向21世纪的图书馆与图书馆学—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同仁文集》和《巧用联想文心灵动—高考作文优胜秘诀》以及内部出版的《南国商学院20年校史访谈录》。艺术方面,现为广州天河美术家协会会员、理事,年在广州艺术博物院成功举办个人画展,先后在报刊发表书画作品共百余幅。年,广东电视台对我作了专访,以《从学者到国粹传承者—访朱建亮教授》为题的10分钟视频推上了央视网。年4月人民日报网有品质的新闻以《艺术家朱建亮向抗疫英雄致敬》为题作了有关报道,并刊登了13幅作品。年在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展出《平民华清池》等4幅作品,年1月在香港举办的亚太艺术双年展展出作品1幅——《今日桃花源》。在书法方面,为北大百年校庆写了“百年树人”,年5月2-3日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为颂扬抗疫英雄钟南山,我为他写了“敢医敢言”,中央和各地电视台多次播放。关于我的学术研究和书画创作,百度则常有报道。

我常常怀念湘大。年到广州后,我组织了第一届湘大校友会,在华南师大图书馆开了会并组织为湘大捐了款。去年应邀参加珠海校友会年会,我为之书写了“湘约珠海大有作为”四字并作了以此讲座,去年我还在《师大晚晴》发表了《我要写我要画》,表达了我要不忘湘大,继续修炼、继续报效祖国的心愿。

年7月3日广州

字画为朱建亮老师所作

旋梯

起点就是上升!

图片

网络

排版

潘流婷

旋梯书苑

旋梯,起点就是上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piaop.com/xsssf/99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