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笔记孤独症的基本知识

内容来源:恩启社区《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人员上岗培训课程》

第三章孤独症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孤独症概述

孤独症最早被美国医生里奥肯纳描述

孤独症定义: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泛指一组导致显著社交、沟通和行为方面困难的广泛性发展障碍。

肯纳医生的最初描述:天生的行为干扰、孩子在不被干扰的情况下最开心、早期孤独症、对千篇一律的执着。

孤独症特征:与一般人群不同的社会交流障碍、语言交流方面的障碍、对变化有很强的拒绝(遵守规律)、动作行为怪异(重复性行为)

孤独症的三种类型:典型孤独症(社交、沟通、行为)、阿斯伯格(智商没有问题)、广泛性发展障碍未分类型(以前不能确诊典型孤独症归为此类,现在都归入孤独症)

在我国,孤独症第一次被陶国泰医生发现并发表学术报告

年,4位孤独症孩子,与肯纳医生相差40年,第一次告诉世界,孤独症在中国也是存在的。孤独症是复杂的广泛性发展障碍、如果长大后在社交、沟通、行为等不存在障碍,则可能不被诊断为孤独症,即为“脱帽”。

第二节孤独症的病因

孤独症的病因是复杂的、尚未找到病因

孤独症被诊断人数在逐年增加

孤独症与基因有关系

科学家研究表明,如果是双胞胎,如果是同卵的话,另外一个孩子有77%的可能也有孤独症,如果是异卵,几率会低一些,另外23%的原因不清楚,可能是环境、基因突变、染色体突变、怀孕期的头三个月影响最大、大脑结构等。

孤独症与大脑结构异常有关系

肯纳研究中,是以为孩子无位在大脑周长方面呈现异常;

孤独症对大脑的影响不局限于单一的部分:额叶、颞叶、小脑扁桃体;

大脑在两岁之前迅速增大;

孤独症患者在解决问题,,视觉、推理方面不同

导致孤独症的其他因素

父母的年龄,尤其是父亲的年龄,父亲的年龄越大,孩子更有可能得孤独症。

饮食方面:维生素、叶酸的缺乏,也会导致孤独症

环境风险因素:传染病、疫苗、压力、环境污染等

化学元素:砷、铅、锰、汞、杀虫剂、化学试剂

环境和基因的互相影响

孤独症的发病率

中国目前没有孤独症发病率的官方数据(各地区诊断标准不太一样,地大物博统计困难):

天津()一万名2-6岁儿童中有11名孤独症患者;

香港()一万名15岁以下儿童中有16名孤独症患者;

台湾()一万名18岁以下青少年有29名孤独症患者;

美国:

6-17岁学龄儿童2%;

0-21岁人群中有73万名孤独症患者;

每68个儿童就有一位患有孤独症;

孤独症增长速度:10-17%,男女比例:5:1

其他地区:

年在美一万个2-6岁儿童中有10名患有孤独症;

韩国()7-12岁儿童中孤独症发病率2.6%;

英国/

丹麦68.5/

第三节孤独症的特点

孤独症在沟通方面的特点

沟通四要素:信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信息内容、信息传递的方式(手势、眼神、方式)

孤独症孩子在某一环节会有一定的障碍,我们帮助孩子建立做得更好。

沟通的类型:无意向沟通(如,骑单车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想超过某个人)、有意向沟通(如,我想要一杯水)。

根据年龄增长而改变,需要了解一般孩子的生长发育常识。

沟通阶段:

自我沟通阶段,对身边人没太大兴趣;

索取者沟通阶段,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他人;

早期沟通,互动式回合时间增加;

互动沟通阶段,孩子成为有效的沟通者。

孤独症孩子在沟通方面的困难

不能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想玩小朋友正在玩的玩具却不知道如何征得同意;

不能描述环境中使他们不适的现象,比如不喜欢哥哥大声的唱歌;

不能提抽象要求,比如要坐在爸爸妈妈的中间。

不能明确地表达身体的感受或不适,比如饿了、渴了、头晕、恶心。

不能明确指令。

不能与人进行互动式谈话。

误解别人的意思。

不能维持对他人的注意力。

不能用语言来描述情绪。

不能对自己的行为或者想法做出解释,比如我今天不想去上学,因为我想和妈妈在一起。

不能与他人协商沟通或者讨价还价。

孤独症在社交方面的特点

社交定义: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社会性互动

多种技能:

(1)双向互动沟通;

(2)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

(3)分享;

(4)变通能力;

(5)暂时放弃自己的喜好;

(6)能享受到游玩的乐趣而不是刻板地遵守规则

更高级技能:

(1)读懂他人非语言沟通;

(2)明白自己的想法要说出来;

(3)明白别人的想法可能与自己不同;

(4)妥协;

(5)承认自己的过失;

(6)被欺负时做解释

社交技能随着年龄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孤独症儿童在社交方面的困难:

(1)缺乏目光对视;

(2)不寻求互动式沟通;

(3)不能分享;

(4)不能根据他人给出的非语言信息做出反应;

(5)忽视环境信息;

(6)不明白不同场合的社交规则或礼仪

孤独症在行为方面的特点(刻板行为与思维)

刻板行为:重复发生却没有社会性功能的行为

泛化:在一个特定情况下学会了一个新技能,但是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很难把学到的技能进行体现。

由刻板行为与思维引起的困难:

(1)因为不断从事不具备功能的重复性行为而使人觉得怪异;

(2)无法承受自己认定的方式或顺序被打乱;

(3)不能意识到别人和自己的想法未必是一样的;

(4)以为别人知道自己的想法,因为他认为别人和自己的想法是一样的;

(5)看问题黑白分明,不懂变通;

(6)不能忍受别人不遵守规则;

(7)不能接受变化,包括生活中和游戏中的;

(8)不会活学活用,学会的技能不能在生活中泛化;

(9)兴趣狭窄;

(10)不善于组织、计划和安排。

孤独症在感官方面的特点(感觉失调)

感觉系统过敏:神经系统对于某些感官刺激过度敏感,只是很小的刺激就可能会让孩子感觉到刺激的过度,从而变得难以承受。

触觉(过敏):

a.不喜欢穿新衣服/衣领上的标签必须剪掉/只穿某几种特定面料的衣服;

b.不喜欢把手弄脏的活动;

c.对温度或疼痛过度敏感;

d.不喜欢被拉着手或者触碰。

触觉(低敏):

a.喜欢粗暴的活动,如摔跤;

b.对温度和疼痛没有反应;

c.手上喜欢把玩东西;

d.自我伤害(少数情况)

听觉(过敏):

a.捂耳朵;

b.会被动物或小朋友吓到;

c.不喜欢公共厕所;

d.不喜欢剪头发;

e.常常哼哼(嘴里发出声音以挡住外界的声音)

听觉(低敏):

a.喜欢敲敲打打,如玩具或家具;

b.喜欢鼓动类的物品;

c.喜欢厨房、卫生间等地点;

d.喜欢大声的音乐、热闹的场所

视觉(过敏):

a.喜欢关灯;

b.不喜欢阳光;

c.避免目光对视;

d.斜视;

e.可能出现阅读困难

视觉(低敏):

a.透过指尖看光线;

b.喜欢开关灯;

c.喜欢图案;

d.喜欢旋转的物体

味觉(过敏):

a.不喜欢口味重的食物;

b.不喜欢尝试新的食物;

c.挑食;

d.常常作呕

味觉(低敏):

a.喜欢口味重的食物;

b.喜欢尝试新的食物;

c.喜欢舔东西,包括非食物的东西;

d.喜欢烹饪或与食物有关的活动

嗅觉(过敏):

a.不喜欢一些特定的香味;

b.闻到某些普通的香味时作呕;

c.经常捏住鼻子

嗅觉(低敏):

a.喜欢气味重的东西;

b.喜欢闻东西;

c.喜欢去喷了清新剂的场所

运动与平衡(过敏):

a.行动时总要抓住某些东西来保持平衡;

b.不喜欢粗糙的地面;

c.容易晕车晕船;

d.不喜欢被推;

e.避免粗暴的活动

运动与平衡(低敏):

a.喜欢秋千;

b.喜欢前后摆动身体;

c.喜欢转圈;

d.不喜欢静坐,喜欢保持活动状态

本体感与空间感(过敏)不常见:

a.不喜欢剧烈运动;

b.动作笨拙;

c.常常撞到东西;

d.可能出现肌肉无力现象;

本体感与空间感(过敏):

a.喜欢跳跃;

b.走路时步重;

c.喜欢靠着人或物件;

d.喜欢推拉类的活动

第四节孤独症的诊断方式

孤独症患者在幼儿时期就会体现症状:社交、沟通、感统、行为、兴趣

孤独症的一些早期警钟:

a.是否知道孩子什么时候开心或难过;

b.玩耍时孩子会不会看你是否注意他;

c.孩子看到熟悉的人时会不会笑;

d.当你指一个东西的时候孩子会不会去看(联合注意);

e.孩子是否会寻求帮助;

f.孩子是否会想方设法得到你的注意;

g.孩子会捡起东西递给你吗;

h.孩子有没有发音;

i.孩子会不会点头表达“是”或者“不是”;

j.孩子是否对很多玩具感兴趣;

k.孩子会不会“假想”(用想象力做游戏);

l.孩子会不会向他人招手问好。

孤独症的早期筛选工具(不是诊断工具,筛选工具有漏洞):

儿童孤独症等级量表ChildhoodAutismRatingScale,CARS:家长填写,两岁以上儿童使用;涉及多个领域的15个问题,分为三种情况:不适孤独症、稍有或中等孤独症、严重孤独症;

孤独症儿童一览表修正版:家长填写,18-24个月儿童使用,23个有关儿童行为的问题;

孤独症行为一览表:家长填写,57个问题,三岁以上儿童,五个领域:感觉方面,与他们有关系,身体与物品的使用、语言、社交、自理能力;

社交沟通调查表:家长填写,适合于四月以上儿童,40个问题,评估孩子在社交技能与沟通技能方面的能力;

孤独症儿童筛查评估工具:适合于2-3岁儿童使用,12个项目,需要评估人员对孤独症有一定的了解。

孤独症的综合诊断

如果筛选后学生有孤独症倾向,那么就需要进行下一步的综合性评估,综合评估需要不同领域的专家参与:

孤独症诊断采访-修正版(ADI):半结构采访,93个问题,花2个小时左右,与DSM-5有关系,包括语言沟通能力,社交能力,限制、重复的刻板行为与兴趣;

孤独症诊断观察一览表(ADOS):根据孩子语言情况不一样,把孩子放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活动中,通过对孩子的观察,来判断孩子是否有孤独症,在设计好的环境中去观察,包括社交、语言和沟通、限制和重复的刻板行为,情绪变化,非正常行为。

专家参与:儿科医生、儿童发展的医生、行为方面的专家、听力方面的专家等综合评估,不用等全部评估完再做康复治疗,两者可以同时发生。

第五节对于孤独症常见的误解

孤独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孤独症是与生俱来的广泛性发展障碍,但体现的时间、体现的程度、体现的方式不一样)

孤独症是因为教养方式不妥而导致的(70年代认为“冰箱妈妈”,但家长对孩子的反应比较慢或者缺少反应,确实会强化孩子的行为问题)

只有儿童才会得孤独症(有可能孩子到青年或成年才被诊断为孤独症,关于孤独症发病率,美国每年10-17%的增长率,因为我们对孤独症的了解越来越多,诊断工具和流程越来越好)

孤独症患者在智商方面低于普通人群(70%孤独症患者确实低于普通人群,但有些阿斯伯格智力是非常高的,目前缺乏测试孤独症患者智商的工具,现在的工具更多应用在普通人身上。)

孤独症患者在某方面有特殊能力(天才里30%是有孤独症的患者)

孤独症患者没有感情,因此不会与他人建立友谊(他们是有感情的,不是不想,只是他们的技能很难跟别人建立友谊,康复治疗师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友谊)

孤独症患者不会说话(很多都有表达性语言,每个人程度不一样,有些的确有困难,有些会话不停,有些孩子没有表达性语言,表达性语言是孩子可以说出来的话我们可以听到的,他们可以学会通过其他的沟通方式与其他人沟通)

TRACY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有治好的嘛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piaop.com/xsyjz/4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