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治疗
CN病因复杂不清,故目前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代偿头位,减轻眼球震颤,而无法
从病因上解决问题。
一、非手术治疗
(一)屈光矫正
如果患者存在屈光不正,矫正屈光不正是首要的治疗措施。有些患者配戴合适的眼镜之后,眼球震颤可能明显减轻,但常常未被给予足够重视。尽管未发现注视努力程度与眼球震颤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但眼球震颤患者试图努力看清物体时眼球震颤会加重,从而使视物更加模糊。所以,为了给患者(包括有视觉知觉异常者)提供尽可能清晰的视网膜物像,减轻注视目标的努力程度以减轻眼球震颤.
(二)配戴负球镜
近视过矫或配载负球镜可加强调节性集合,后者可使眼震减轻从而改善视力。
(三)配戴角膜接触镜
角膜接触镜由于贴附在角膜表面,能够随眼球运动而保证理想的屈光矫正状态,而框架眼镜随着眼球的运动视线偏离了光学中心,使屈光矫正效果不理想。对于有眼震代偿头位时者,它能够使视线通过镜片的光学中心,从而提高视网膜成像质量。角膜接触镜还可以减轻眼球震颤,这可能是眼球运动的触觉反馈信息作用于眼球运动系统所致。
(四)配戴三棱镜
使用三棱镜有两个目的:
其一是加强集合,以减轻眼球震颤,提高视力。
第二是中间带移位,以改善代偿头位。双眼戴用基底向外的三棱镜,制造人为的眼位分离而刺激融合性集合,集合可以抑制眼球震颤从而提高视力,但此种治疗的前提是患者必须要有双眼融合功能,要有好的融合范围;
如果眼球震颤中间带位于侧方,则会产生代偿头位,为了改善头位,则眼前可加用尖端朝向中间带方向的三棱镜,使中间带由侧方移向正前方,从而消除代偿头位,提高正前方的视力。还可以术前通过三棱镜试验预测中间带移位术的效果,以及中间带移位术后残余代偿头位的矫正。
(五)药物治疗
已有应用加巴喷丁(gabapentin)和美金刚(memantine)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的道,但其长期疗效、副作用等尚待进一步观察。
二、手术治疗
(一)中间带移位术
目前常用的是改良的Kestenbaum-Anderson中间带移位术,即通过眼外肌截一退术将中间带移至正前方,以改善或消除头位(图14-2B)。即将中间带方向两眼一组配偶肌减弱,或同时行另一组拮抗肌加强,当不伴有斜视时要求两眼直肌手术总量相等。临床上最常见的是面右转或左转的代偿头位,例如:代偿头位为面左转视线向右即中间带位于右侧者,手术可选择两眼与中间带方向一致的一组配偶肌减弱即右眼外直肌和左眼内直肌后徙术;或右眼外直肌和左眼内直肌后徙,右眼内直肌和左眼外直肌截除术,以将中间带由右侧方移至前方,从而使代偿头位改善或完全消失。其中Parks(5-6-7-8)手术方法考虑到内、外直肌手术效果的不同以及直肌后徙与截除结果的不同,要求内、外直肌手术量相差2mm,其一般适用于矫正代偿头位扭转角小于者。
若眼球震颤伴有内斜视或外斜视,则需在考虑矫正代偿头位的同时进行斜视眼手术量的加减,以矫正水平斜视。
垂直代偿头位(下颏上抬或内收)同样可以采取中间带移位术。若头位扭转角25。
只行慢相侧垂直直肌减弱术,垂直直肌截退量通常为5~7mm,若头位扭转角≥25。,可将与中间带方向一致的一组慢相侧垂直直肌减弱(后徙4mm),同时加强其快相侧直肌(截除4mm)。
有些眼震患者出现头向一侧肩部倾斜的代偿头位,这是代偿眼球旋转的结果。消除此种代偿头位,可以采取抵消相应眼球旋转的术式。
(二)水平直肌大量后徙术
此术式主要用于无集合抑制和代偿头位的眼球震颤患者,可减轻眼球震颤强度,部分
患者黄斑中心凹注视时间延长,视力提高。此术式还可用于伴有斜视的眼球震颤患者,对于代偿头位的改善还需进一步观察。
此类手术方法包括双眼水平直肌后徙至止点后10~12mm;或水平直肌部分后徙悬吊
术,即将四条直肌同时后徙8mm,然后根据术前眼位情况再行l~4mm不等的后退悬吊;或水平直肌完全悬吊术,即对于无斜视者,四条直肌均后退悬吊14mm,若有内外斜视则做四条直肌13~15mm不等量的后退悬吊,避免了巩膜穿孔和周边网膜损害的发生。
此类术式使眼球震颤减轻的机制可能是直肌大量后徙使肌肉松弛,并且使肌肉收缩的杠杆力臂变短。另外,由于内直肌后徙而引发的集合抑制均会使眼球震颤强度低。
福盛康|眼视光
一家专注视光教育与仪器研发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