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小脚革命母亲rdquo

“小脚革命母亲”——葛健豪

念琴

在中国,名叫“兰英”的女人不计其数,然而,民国时期的湖南,有一位叫“葛兰英”的奇女子,却是举世无双。

她以一双旧式“裹脚”,冲破封建樊篱,迈出国门,年过半百时远渡重洋,赴法国留学;她用勤劳的双手,养育和影响了中国革命历史上四位卓越的中央委员——儿子蔡和森,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女儿蔡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和国第一任妇联主席;儿媳向警予,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中央委员;女婿李富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职。

这位伟大的母亲,就是葛健豪(原名葛兰英);她虽非中共党员,却破例立传于《中共党史人物传》第六卷,她用不平凡的一生,书写了中国女性的传奇;毛泽东、邓小平尊称她为“大家长”、“蔡伯母”。

本期推出中国早期女权活动和女子教育先驱、女革命家——“小脚革命母亲”葛健豪的故事,去认识一位气质如兰、坚毅聪慧的巾帼英雄。

年,葛兰英出身于湘乡县荷叶镇(今属双峰县)名门望族之家,三岁丧父。做过盐运使、按察使的父亲,在世时同好友蔡寿嵩订过一门娃娃亲。16岁时,兰英遵从父命嫁到双峰县永丰镇蔡家,生下三儿三女。婆家也在永丰的秋瑾与她成为邻居和亲戚;因都识文化、善诗书,她俩逐渐成为闺蜜,兰英深受秋瑾的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影响,向往男女同权。

葛健豪、蔡和森、蔡畅故居-光甲堂

年,听闻湘乡县立第一女校(现湘乡二中)开始招生,由于家道中落,已48岁的葛兰英毅然卖掉陪嫁的首饰,带着儿女一道赴考。

校方见她是位上了年纪的裹足妇人,不让她报名。无奈之下,她要儿子帮她写了一纸诉状,告到县衙。县官问:“叫什么名字呀?”葛健豪:“我原叫葛兰英,现改名叫葛健豪,‘健’就是要做改造社会的健将,‘豪’就是要打倒封建豪强。”县官又问:“为什么要读书?”她说:“要寻求救国道理,男女都要读书。”

被兰英执着求学精神感动的县官当即批复“奇志可嘉”,令学校破格录取。葛健豪如愿入学,和儿女一起读书。

葛健豪带头把自己的“巴巴头”给剪了;深受缠足之苦的她,还坚决不准家人给6岁的小女儿咸熙(后名蔡畅)裹脚。为避免丈夫将14岁的蔡畅卖给人家做童养媳,陷于包办婚姻的囹圄,她设法让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的儿子蔡和森带着妹妹从永丰逃到长沙,逃婚成功的蔡畅得以在周南女校就读。

不久,对丈夫行径绝望了的葛健豪又带着女儿蔡庆熙及外孙女刘昂到长沙读书。葛健豪考入湖南女子教员养成所,蔡庆熙在长沙自治女校学缝纫和刺绣,刘昂则进了周南女校幼稚园。

蔡家祖孙三代同进省城求学的事一时被传为佳话。不惑之年的葛健豪,用小脚迈出了她摆脱自身命运的第一步。

从湖南女子教员养成所毕业后,葛健豪回到永丰镇,在观音阁创办了湘乡第二女子简易职业学校(双峰一中前身),亲任校长兼国文教员,传播新思想和新文化,她倡导放脚、留短发,鼓励女生们唱歌、跳舞、跳高、跳远。女儿蔡庆熙和蔡畅也分别担任缝纫和音体教员;学校被誉为当地寒门学子的“妇女之家”。

女校被迫停办后,葛健豪全家迁居长沙,在岳麓山下偏僻幽静的刘家台子,以低廉的价格租下一幢墓庐式青砖瓦屋——“沩痴寄庐”。

这里很快成为蔡和森与毛泽东、张昆弟、罗学瓒等有志青年讨论时政的聚会场所,也成为旨在“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新民学会的诞生地。

葛健豪、蔡和森、蔡畅故居暨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

常在蔡家聚会的新民学会初创成员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

陈昌、张昆弟、罗学瓒、罗章龙、邹鼎丞

葛健豪和女儿蔡畅卧室

当时,蔡畅在周南女校担任教员,每月只有八元的微薄收入,全家生活拮据。葛健豪便租了半亩菜地,带着长女下地种菜。她常与女儿成天吃蔬菜或蚕豆,把粮食节省下来,供儿子招待毛泽东等同学之用。

屋前的菜土

在第一师范就读的毛泽东等青年非常敬仰“蔡伯母”,每到蔡家,就常到菜地帮她干农活。“如何使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年轻人在家讨论得火热时,她总是坐在一旁聆听,时不时还参与讨论。

年4月14日,葛健豪与长女蔡庆熙喜滋滋地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与蔡和森、毛泽东等共同庆祝新民学会的成立。

毛泽东兄弟三人与母亲合影

年春,毛泽东将生病的母亲接到长沙治疗,葛健豪悉心照顾借住在蔡家的毛母,这让毛泽东和弟弟泽民、泽覃倍感温暖。

年12月25日,上海杨树浦码头。54岁的葛健豪与儿子蔡和森、女儿蔡畅等一道,作为第13批赴法勤工俭学生,登上梦想巨轮——“盎特莱蓬“号(AndréLebon)邮轮,启程赴法。

这一次,她用小脚迈向了世界。

盎特莱蓬“号(AndréLebon)邮轮

留法勤工俭学生航海路线图

为凑足留学经费,葛健豪利用与曾国藩外孙的亲戚关系,借来元银元,并带上刺绣的丝线、绸缎、工具和腌制好的酸菜。

行前,她对送行者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就要活得有意义,我们现在去留学,将来回国就可以干一番救国救民的大事。”

当日报纸登载的新闻

当时的报纸记载:“近来吾湘学界向外发展的势头很大,法国、南洋两方面去的人颇多,这是吾湘一点生机……其中我最佩服的还有两位:一是徐君懋恂(徐特立),一是蔡和森的母亲,都是四五十岁的人,还远远地到法国去勤工俭学,真是难得哩!”

船到马赛。葛健豪和蔡畅、向警予等进入位于巴黎东南约多公里的小城蒙达尔纪(Montargis)蒙达尼女子公学(又名杉松女校)。蔡和森、李维汉、李富春等相继进入蒙达尔纪男子公学。

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四年,比海上航行的35天更艰难。

蔡畅(左1)、葛健豪(左6)、向警予(左7)等在蒙达尔纪女校的合影

年纪大,记性差,没有任何的外语基础的她,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硬是凭着湘女的霸蛮劲,把一个个单词背下来,不厌其烦地向儿女辈请教,终于能用法语对话和阅读。

留法勤工俭学生合影,前排左四为葛健豪

蔡畅和向警予一起到附近李石曾所开办的豆腐公司做工;葛健豪则通过自制并出售刺绣品,供子女和其他贫苦学生读书,极大地支持了蔡和森等人在法国的建党活动。

葛健豪在法国的湘绣作品

年7月6日到10日,以蔡和森、向警予等湖南新民学会会员为主的留法学生在蒙达尔纪杜吉公园召开了著名的“蒙达尼会议”,提出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政党的主张,并建议命名为中国共产党。同时,会员们一致赞同将学会的方针确定为“改造中国与世界”。葛健豪也在其中。

蒙达尼会议期间的葛健豪(后排左二)、蔡和森、向警予、蔡畅等

今杜吉公园留影处放置的蒙达尔纪市政府“伟大的足迹纪念碑”

在母亲的支持下,蔡和森和向警予结成“向蔡同盟”。

在巴黎,蔡畅与同年同月出生的长沙老乡李富春相识,年,巴黎市区一个半地下的咖啡馆里,这对新人在邓小平(当时名叫邓希贤)的见证和祝福下结婚。

青年蔡畅与李富春

年春,蔡畅在巴黎剖腹生下一个女孩,慈爱的外婆高兴地说:“很像她爸爸呢。蔡畅两个字的法文字母开头都是特,就给她起名特特吧。”

“为了革命,妈妈坚决要做人工流产,虽然法国的法律禁止堕胎,但她仍不放弃。但外婆极力反对,甚至说她宁愿放弃做工,也要抚养外孙女。后来,母亲才同意生下我。革命意志坚决的母亲,在产床上便做了绝育手术。”——一直被外婆抚养的外孙女李特特回忆道。

来自中国的同学们吃不惯法国的面包,最想吃的还是米饭。只要能在城郊的农场找到大米,蔡妈妈就能做出香喷喷的米饭,很多同学就围在她身边“打牙祭”。

做工养家、勤奋求学、抚养外孙女、参与请愿活动……这位年近六旬的老妇人在异国他乡,用她坚实的双脚,为革命的大家庭撑起了一片天。

正是有了母亲和家人的支持,蔡和森得以全身投入《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并一次又一次率先在法国掀起一阵阵红色风暴。

年10月13日,蔡和森与其他名勤工俭学生被法国当局遣送回国;随后,蔡畅、李富春夫妇被党派往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葛健豪独自带着八个月大的李特特辗转归国。

腥风血雨的大革命时代,这个革命家庭屡遭不幸。

年,葛健豪年仅36岁的二儿子蔡麓仙在省港大罢工中壮烈牺牲,党组织给蔡家元抚恤金,葛健豪擦干眼泪,将这笔钱为她回国后开办的平民女子职业学校购置了两台缝纫机,并拿出部分救济贫困学生。

年,她日思夜想的长子蔡和森在广州壮烈牺牲,年仅36岁。家人怕她伤心,向她隐瞒了这个令人锥心的噩耗。

年3月,78岁的葛健豪老人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前,她问女儿庆熙:“和森、咸熙(蔡畅)有信回没有?你要写信告诉他们,妈妈看不到他们的事业的成功了,但革命一定会胜利的!”

十一

毛泽东得知尊敬的蔡伯母逝世后,亲笔写下“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的挽联。

年,双峰县人民政府为她立碑:“蔡母葛健豪纪念碑”,碑名由陈云同志题写。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许德珩题写了“母仪是式,亮节高风”,并题诗:“豪杰蔡家多,儿女万人歌,堪为烈母颂,留学创先河。”

一百多年来,革命母亲葛健豪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奋发向上的中华儿女。

END

参考文献:

1、李春雷.史克己.《赤光: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实》.河北大学出版社.年4月

2、刘金田.《走出国门的领袖:邓小平》.台海出版社.年9月

3、纪录片《留法岁月》.CCTV-9

谨以此文向中国共产党建党周年献礼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念琴

您的打赏是对作者最好的鼓励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piaop.com/xsyjz/9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