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医生手术做的很好,为人低调。”
“李老师话不多,你得慢慢磨。”
……
对我的到来,李小珩医生是拒绝的,“别写我了,多写写年轻人,我已经过了那个阶段了。”——当然,这在我的预想之内。我知道,她并非想为难我。她虽不愿多说,但我连续几天守在眼科,一点一滴了解着李医生。
#
Vol.1/患者?朋友?
“李医生,我又来了。”坐在轮椅上被推进诊室的庄老师,声音洪亮的跟李小珩医生打招呼,完全看不出96岁高龄。
最近几天,老先生眼前总是有个黑色的点,他怀疑眼睛进东西了,但揉眼没缓解。“这种症状几天了?”“一直有还是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眼睛疼不疼?”
几个问题之后,李医生引导庄老师进入检查室。检查过程中,李医生还特意帮庄老师拔了一根倒睫毛。
治疗完成后,庄老师并没有直接离开,而是缓步回到诊室,与李医生拉起了家常,从李医生的孩子聊到了自家的孙女。
年,李医生为庄老师做了白内障手术,自那之后,庄老师凡眼睛不舒服就直奔李医生而来。庄老师的老伴有青光眼,前两年庄老师还不需要坐轮椅时,医院替老伴拿药。日子长了,李医生与庄老师一家都成为了朋友。
说到李医生的工作内容,庄老师颇为心疼的道:“很辛苦的。”
庄老师的轮椅刚推出诊室,王老师就进来了,这是她今天第六次来测眼压。王老师今年70多岁了,前几天觉得眼医院。
李医生建议她连带其他项目一起查一下,“慢慢年纪上去了,需要定期查一下。”测眼压需要一天测6次,每次间隔2小时。
“去外面太麻烦了,大排长队,医院很方便,李医生很专业,她建议了咱就听。”王老师兴冲冲的对我说。
最近一段时间,眼科多项工作齐头进行,各学院教职工体检、门诊及住院病人的手术,李医生和关小荣医生两人像陀螺一样,从早到晚转个不停。
#
Vol.2/近视不可怕,病变才可怕
说到眼科专业、科室业务,李医生的开关才被打开。
“你了解眼睛吗?”开始科普后,李医生“反客为主”向我提问。
她拿出模具:“人获取的信息中,90%以上是通过眼睛接收的,眼睛虽然很小,但是功能强大。”她拆开模具,手指眼球下方位置,“这上面显示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血管,眼球血供非常丰富。”
受疫情影响,医院整体门诊量下降,但眼科视光业务却逆势增长,常规配镜、角膜塑形镜需求明显增加。校医院今年引入多功能综合验光治疗仪等新设备,大大提高了视光业务的开展能力。
“人生下来其实是远视眼,随着年龄增长眼周变长视力开始发展,到6岁左右发育到成年水平,也就是所谓的正视眼,但眼睛很脆弱,稍不注意就会变成近视眼。”而塑形镜是目前公认最有效的控制近视的手段,它在青少年身体发育最快的时候对视力进行干预。晚上带早上摘,不影响生活还能控制近视。
“现在大家健康意识提高了,会定期体检,但很多人都忽略了,视力也需要做定期的、常规的检查。不光是青少年,成年人也是这样。”李医生建议最好一年2-3次。
近视不可怕,要警惕的是高度近视之后可能发生的眼底病变,不及时干预就会发展成青光眼等疾病,还有手术的风险。
#
Vol.3/“多说几句”起到的作用
目前眼科还开展有白内障、青光眼、斜视、翼状胬肉、重睑眼袋等多类手术,李医生平均一月5-6台手术,最多时达到10台。
(校医院离退休义务监督员座谈会)
校医院离退休义务监督员座谈会上,监督员们对李医生赞不绝口,医院还常常收到病人送给李医生的感谢信。其中一名监督员老师特别提到:“现在我家里不管谁眼睛有问题,第一个就找李医生。”
提到手术,李医生坦言:“做手术这件事还是有压力的,但不光是我吧,所有医生都是这样的,你不能辜负病人这份信任。”
仔细琢磨我发现,病人对李医生信任是多维度共同促成的。
医院的十年,她融入了西工大的校园生活,她将校内医患关系形容为“熟人社会”。
“医院时是感觉不到的,医院医患能重复见到两三面就算是多了。但校医院与医院不一样,长期在这里看病之后,很多病人来了我就知道是什么情况。”
比如,她清晰的记得,96岁的庄老师在4年前下眼睑还没有外翻。“就这一两年,随着他年纪增大,下眼睑肌肉松了,在重力作用下,就开始下垂了。”
这种医生了解你病史的安全感,不就是普通人在看病时最期待的吗?感情是双向奔赴的,患者们也回馈李医生关心和温暖——曾有患者给她带来脑筋急转弯海报:“李医生,给孩子做练习,会变聪明的。”她家楼上还住着几位由她执刀白内障手术的邻居。
当然,信任也并非有个“脸熟”就能达成,基石还在于李医生本身的业务能力。
(患者送来的感谢信)
李医生坚持学习,从未中断精进。一个细节是诊室桌边的窗台上,码着一大摞专业书,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书本每天的位置都不同。其中,《眼科学》翻页侧的厚度已超出装订侧至少1/3,毋庸置疑,这一定是常年翻看的结果。
西工大师生很具有研究精神,还会“考”医生——医院看了后,医院医生说的一样才愿意接受治疗,李医生总能经得住“考试”。
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李医生总会在问诊、开药之后,另外解释病因、推荐保健方法、提醒注意事项。而这,正是校医院与医院的不同。“很多时候,病人去看病,只是开了药回来,并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我多说几句,能帮他们解开一些迷惑。”
离开眼科时我惊觉,与患者成为朋友—融入校园生活—不断增进业务能力—问诊时“多说几句”,原来李医医院为师生服务理念与自身工作融合的如此之好。
Part.1
个人简历
眼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学位。长期从事眼科工作。
专业特长:熟练掌握白内障、青光眼、翼状胬肉、水平性斜视的手术治疗以及视光相关的诊治。
年在西安医院眼科、医院眼科进修。医院整形科进修学习。
发表论文10余篇。
#
来源/医院
文字/马峤
编辑/李基华任一娇
审核/郑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