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
妇幼保健部
王维洁主治医师
"恰巴眼"和"斗鸡眼"儿保门诊中经常会有家长问:医生,你看看我家宝贝有点“恰巴眼”或“斗鸡眼”吗?这是上海话对眼睛斜视的俗称,“恰巴眼”为外斜视,“斗鸡眼”为内斜视。
婴幼儿斜视,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眼科疾病。斜视是指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斜视并不是眼睛视网膜和晶状体出了问题,而是眼睛周围的肌肉出现问题导致的。
婴幼儿斜视根据斜视的方向可分为内斜视、外斜视、上斜视,以内斜视和外斜视多见。内斜视表现为为一眼或两眼眼位向鼻侧根部偏斜,使得双眼黑睛内聚,形似鸡类双眼,故俗称“斗鸡眼”、“对眼”。外斜视较内斜视少见,表现为外观上表现为一眼或两眼眼位向外眼角偏斜,俗称“恰巴眼”“瞟眼”,常伴有不自觉的歪颈和阳光下的闭眼症状。
根据斜视的表现可以分为隐性斜视和显性斜视,通过正常的视力融合机理而得到控制的斜视称为隐性斜视,隐形斜视的宝宝大部分时间眼位表现正常,偶尔表现出斜视,不易早期发现。显而易见的斜视称为显性斜视。隐性斜视与显性斜视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多数的隐性斜视可发展为显性斜视。
新生儿眼外肌肉调节尚未发育完善,家长常常会觉得宝贝一会内斜,一会外斜。3月龄后的婴儿,眼睛发育就逐渐稳定下来。儿保门诊中好多家长会关心宝宝是否“斗鸡眼”?特别是鼻梁扁平、眼睛偏小的宝宝。
宝宝斜视也有假性斜视和真性斜视之分,有内眦赘皮和两侧瞳孔间距窄的宝宝容易让家长觉得有“斗鸡眼”。内眦赘皮是表现假性斜视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是由于眼内眦赘皮遮盖了眼内眦部(眼睛的鼻梁侧),严重的可遮盖部分巩膜(俗称眼白的部位),以至于鼻侧巩膜(眼白)暴露的比眼睛外侧少,加上婴儿的鼻根过宽,从外观上给人一种内斜视(对眼)的感觉。患儿眼球向左右转动时,内转的那只眼就显得更明显
家长如何鉴别宝宝真假“斗鸡眼”呢?可以将宝贝鼻根部皮肤捏起,鼻侧巩膜(眼白)暴露多些,“斗鸡眼”便消失了便是假性对眼。
如果家长还是不能确定可以儿保门诊或儿童眼科就诊,医生可以使用简单的角膜映光法检查一下,即用手电筒光照射在小儿两眼之间,观察光影是否在角膜的中间或用交替遮盖一眼的方法检查眼位来鉴别。在灯光下看孩子两侧眼睛,两侧瞳孔中可以看到手电筒的灯影,如果灯影总是落在两侧眼睛瞳孔部位(黑眼珠中间的瞳孔)对应的同一个地方,水平方向对视一般灯影落在两侧瞳孔的中央位置,那眼睛存在斜视的可能行不大。如果灯影不能落在两侧瞳孔同一个地方,就有可能存在斜视,灯影落在相应位置的外侧,那可能是内斜视,灯影落在相应位置的内侧,那可能是外斜视。
6个月以后,婴儿的眼睛看起来还是有内斜或外斜,就应该重视起来了。婴幼儿斜视对宝贝有哪些危害呢?定期儿保门诊健康体检、视力筛查,早发现、早治疗是减少斜视危害的关键。
1、颜值高低与心理问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婴幼儿斜视会影响美观,萌萌哒小宝贝似乎没那么灵动,长期的斜视视无不清带重影、他人异样的眼光等会给儿童心理蒙上阴影而容易造成其孤僻、退缩及反常心理。
2、异常头位:由于眼外肌麻痹,婴幼儿视力物时在有些视野方向会出现复视,为克服重影,患儿采用歪头、侧脸、抬高下巴等特殊的头位来补偿,医学上称代偿头位。上海话俗称“恰头”,儿保门诊中家长老觉得宝贝头歪着,是不是斜颈?其实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斜视、单侧视力弱视造成的,需要眼科检查排除一下。
3、对视力的危害:婴幼儿斜视破坏双眼单视的形成,患儿注视时,外界物体分别落在注视眼的黄斑中心凹、和斜视眼的中心凹以外的位置,由于出现复视,大脑会主动抑制斜视眼的视觉输入,最终使患者丧失双眼单视与立体视功能,有的还会形成斜视侧眼睛的弱视。
宝贝确诊有真性“恰巴眼”或“斗鸡眼”时一定需要儿童专业眼科定期随访、专业诊治。但是儿童斜视和成人斜视诊疗不同,由于婴幼儿在视力检查时和手术时调整眼位配合欠佳,斜视诊治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不断地康复、逐步矫正。
未完待续,洁姐将重新编辑重新发布:养育孩子不是在维护精密仪器———轮状病毒腹泻正应季敬请期待,不见不散。
提示温馨:不好意思!智能机器人年发生故障,智能服务暂时休整。因为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