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和0.05mg/kg咪达唑仑与安慰剂预防儿童斜视术后苏醒期躁动的比较
基本信息EunJungCho
韩国医院麻醉与疼痛医学科
anesthesiology
6.
年1月
01研究背景七氟醚是一种儿科患者常用的麻醉剂,因为它可以使患儿快速顺畅进行麻醉诱导并进入麻醉状态,患儿血流动力学稳定且不会刺激气道。然而,七氟醚术后儿童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很高(高达80%)。躁动不安、神志不清、幻觉、妄想、哭泣和认知障碍。麻醉后苏醒期的躁动不仅会对患儿或患儿手术部位造成伤害,也可能导致意外移除外科手术敷料和静脉内导管,经常需要额外的护理。可能需要在PACU(麻醉复苏室)中使用补充镇静剂和/或止痛药来控制苏醒期躁动,延迟患者出院。
目前,咪达唑仑是儿科麻醉中使用最广泛的苯二氮卓类药,并且已被评估用于预防出现躁动。几项研究表明,咪达唑仑可通过降低术后躁动的发生率使患者受益。本作者已做了研究证实:手术结束前使用丙泊酚或咪达唑仑(0.05mg/kg)可以减少斜视手术患儿出现苏醒期躁动的可能性。但试验中咪达唑仑组和丙泊酚组相较于对照组延长了苏醒时间(4分钟)。
本研究的目的是证明手术结束前使用少于0.05mg/kg咪达唑仑也可抑制苏醒期躁动,而对苏醒时间的影响小。本研究的主要终点是评估斜视手术即将结束前给予的0.03mg/kg咪达唑仑是否与0.05mg/kg咪达唑仑一样有效,以减少儿童七氟醚麻醉后出现躁动的发生率。次要终点是确定在斜视手术即将结束之前给予的咪达唑仑0.03mg/kg是否会影响苏醒时间。
02研究方法一纳入与排除标准
NO.1纳入标准计划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斜视手术的患儿
ASAI-II级手术患者
年龄:1至13岁
NO.2排除标准已知的应用咪达唑仑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儿
神经系统疾病,发育迟缓
有麻醉史
父母拒绝
二研究方法
二评价量表
小儿麻醉苏醒期谵妄量表
Aono’sFour-pointScale
注:将每个项目的分数相加
出现躁动的严重程度与总分成正比。
03研究结果躁动发生率,小儿麻醉苏醒期谵妄量表评分和苏醒时间
给予咪达唑仑0.03mg/kg和0.05mg/kg的患者出现躁动的发生率分别为16.7%。对照组出现躁动的发生率为43.3%;
苏醒时间相比,0.03mg/kg组明显少于0.05mg/kg组,且与对照组相近。
术后不良事件,药物使用,疼痛评分
在这三个患者组中,需要药物治疗的严重躁动发生率、平均芬太尼消耗量以及术后不良事件(包括恶心或呕吐,喉痉挛和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没有差异。疼痛评分及芬太尼用量也无统计学差异。
04研究结论在即将手术结束前对斜视手术并进行七氟醚麻醉的儿童给予0.03mg/kg的咪达唑仑,可以减少苏醒躁动的发生率,而不会延迟苏醒时间或增加术后不良事件。
出现躁动的病因尚不清楚。几项研究提出,出现急躁情绪与不同大脑区域神经功能恢复率的变化以及神经元的不成熟有关。吸入麻醉药已知会对动物和人类患者产生短暂的反常兴奋作用,尤其是对于儿童。七氟醚直接刺激大鼠蓝斑中的神经元,这可能与出现躁动有关。γ-氨基丁酸受体是包括七氟醚在内的大多数麻醉药物的靶点抑制作用部位。
麻醉诱导时给予0.1mg/kg的咪达唑仑不会降低苏醒躁动的发生率。我们在手术即将结束前给予了咪达唑仑静脉注射,而不是作为处方药或麻醉诱导,因此其作用可能会持续到术后恢复期。
本研究结果表明静脉注射0.03mg/kg的咪达唑仑减少了苏醒躁动的发生,而不会延迟苏醒,并证实0.05mg/kg的咪达唑仑会延长苏醒。
由于手术结束前有镇痛处理,三组患者疼痛评分未有显著差异。排除了由于疼痛导致患者术后躁动的可能。
由于眼药膏和术后疼痛引起的视力障碍可能会误解第1项涉及眼神接触,因此小儿麻醉苏醒期谵妄量表在眼科手术后用于测量出现躁动的作用可能会受到限制。
05研究局限性本研究的患者的年龄范围很广(1到13岁)。众所周知,躁动情绪在学龄前儿童中很普遍,但是本研究中的大多数患者处于学龄期。因此,本研究中出现躁动的总发生率低于研究者先前的研究。
阿托品的服药也会影响围手术期的躁动。阿托品被广泛用作外科手术前的麻醉前药物。由于其抗胆碱能作用,它可以预防心动过缓,支气管收缩和血管迷走反应并减少分泌物。通过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胆碱能活性,抗胆碱能药物可以引起中枢性抗胆碱能综合症,包括混乱、幻觉、躁动、谵妄、嗜睡和昏迷。
小结咪达唑仑作为麻醉诱导用药或术前用药,有突出的抗焦虑、预防术中知晓等作用。本研究将咪达唑仑应用于手术快结束时,预防七氟醚麻醉患儿术后苏醒期躁动是文章的一大亮点。这篇发表于麻醉高影响因子杂志——《anesthesiology》的研究很好的启发了我们。七氟醚是儿科手术常用麻醉剂,其导致患儿术后苏醒躁动的事实已被临床麻醉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