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广解·正知正念品》
苏息吾眼故,偶宜顾四方,
若见有人至,正视道善来。
如果在走路时只看前面一木轭的地方,专注一个方向时间久了,会出现身心昏沉、眼睛疲劳的感觉。为了休息,为了让自己清醒一点,佛陀开许可以偶尔眺望四方。现在有些人整天看电脑、看书,把眼睛都搞坏了,心也经常迷迷糊糊的,这样不太好。做任何事情应该善巧,有一种技巧,如果太精进,白天晚上都专注于一个对境,过段时间可能会生起厌烦心。
这里也说了,即便是走路的时候,为了清醒自己的心态,偶尔也应该眺望四处,中途看看四周的风景,蓝天白云;如果你去朝山拜佛,到一个亭子里看看远方,这些都是可以的。但在路上行走时,千万不能东张西望。
大概二十多年前,我去马尔康那一带的寺院里安居,寺院在一个高山上,爬山需要三四个小时,有个老出家人带路,我们一群人跟在他后面。这位老出家人,年轻时在我们寺院求学过十几年,戒律威仪非常好,跟在他后面,感觉他具足了《毗奈耶经》中讲的所有威仪。他在路上从不东看西看,行为特别如法,到了半山腰休息时,停下来到处看看,然后又上去。我心里一直觉得:《入行论》所讲的这个偈颂,他是如理如实地做到了。我虽然到他们寺院里讲经说法,但当时比较年轻,有时候头可能转得比较快。大家都知道,旁边有个非常严肃的人,自己在他面前始终不自在,虽然我在他后面,他可能看不到,但我后面的人应该看得到我,所以有种不同的感觉。
不管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那些持戒大德的行为对自己的心还是有一定作用。看到他们的威仪清净庄严,自己始终有一种惭愧之心:“他们是修行人,我也是修行人,人家坐的时候如如不动,走路也是如理如法,而我呢?”有些人坐时东看西看,正如上师如意宝所比喻的,有时候像乌鸦的头,有时候像公鸡的头(公鸡面前撒米,它的头会怎么样,可能大家都知道。),这些不如法的行为都不太适合修行人。
我们作为修行人,威仪是一种调心的方法,有时候它能对心直接起作用。比如说一个人很寂静地合掌,眼神也非常专注,那他的心自然就会专注到三宝佛像上。而另一个人东张西望,闲言碎语,他再怎么样祈祷,也不见得有很大的力量。所以大慈大悲的佛陀给我们规定这些威仪,并非没有意义,它对调心直接或间接有非常大的作用,故不应小看这些行为。
有些人认为:“外在的行为不是很重要,关键是自己的心,心什么都不执著,才是最重要的。”说这种话的人,往往不执著善法,只耽著恶法。他们觉得对治习气特别累,口头上说不要执著,但平时的所作所为经常不如法。因此,我们没有达到一定境界之前,最好不要说大话,应效仿历代大德的清净行为。这些行为不仅能够调伏自心,还能令见者生信,对三宝的信心、对人生的感悟以及清净观油然生起。
颂词中还说,如果自己在放眼远望时,恰好看见有人来了,应当用和蔼的目光迎视对方,并和气地打招呼说:“善来!”这是印度当时的传统,是人与人之间最恭敬的礼节,相当于我们平时的“你好,你来了”。在汉传佛教中,大家见面习惯说“阿弥陀佛”,以这样恭敬语来问候,这一点也很重要。
然而有些人,你本来没有得罪他,但他一见你就怒目斜视,恶狠狠地说:“喂,你给我过来!”好像对你特别不满,让人自然产生一种不同的心态,这种行为不太好。如果我们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则应像佛陀在因地时一样,对任何人没有傲慢心,好像是众生的服务员。我经常给你们这样讲,虽然自己做不到,但心里却相当羡慕。现在有些高级宾馆或飞机上的服务员,他们的行为非常符合大乘佛教的威仪——“先生,您需要什么?”“小姐,您想喝什么?有什么能为您服务的吗?”尽管他们内心不一定这样恭敬,但这些举止相当不错。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若能对每个众生也这样,真的是非常好!
所以我平时也是要求学院中的发心人员,在与任何人交往的过程中,不管是语言还是行为,应当尽量地恭敬别人。当然,每个人的评价也有各种各样,有些人说:“这个人对别人非常慈悲,相当好!”有些人说:“那个人我看都不想看,他在就不想买东西!”这些话并不是出自一两个人之口,大家心中都有一杆秤,每个人的眼睛也是雪亮的。因此,不管你是在家人、出家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甚至打电话、坐车时,自己原来非常可恶的行为,能不能逐渐变得细微如法一点?若能这样,对我们调心自然能带来一定的利益。
我始终认为,学佛首先要以人格为基础,人格非常好的话,学佛应该有希望;假如你连人都做不好,想成佛恐怕有一点困难。有些人平时为人特别糟糕,但进入佛门后,马上就想获得即身成就,这恐怕是办不到的,只是一种黄粱美梦而已。
所以,大家平时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应该用一些恭敬的语言。当然,各地打招呼的习惯也不相同,我们学院这一带,早上见面的问候是:“你睡好了没有?”离开的时候是:“晚安!”(好像还没有到中午,大家就开始说“晚安”。)以前上师如意宝说,他求学的石渠那一带,送客人的时候说:“求莲花生大师保佑你!”噶当派大德的传记里说,早上的问候是:“你晚上做善梦没有?”晚上的问候是:“祈愿你不要做恶梦。”各地方的传统都不一致,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说话尽量不要伤害别人,即使有时候烦恼现前,得罪了别人,也要在内心当中忏悔,过一段时间气消了,主动跟别人打招呼,互相沟通是有必要的!
——敬录自《入行论广解》
无著菩萨著释
索达吉堪布译讲
友情提醒一、历史消息查询
点击文章上方蓝色字体“智悲讲堂”,可查看历史消息,欢迎您的中科白殿疯医院怎么样北京中科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