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沙龙读书会回顾不知礼,无以立

北京哪有治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礼仪在我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一个人的品性通过仪态表现出来。可以说,礼仪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8月15日早上,我们邀请来嘉宾慧溪老师给大家讲解中国礼仪,这次读书会同时在线下和线上进行。线下共14位书友参与,线上共14位书友参与。读书会开始前,明媚的天空突然下起了滂沱大雨,但却丝毫不影响好学的书友们来参加活动学习礼仪的热情。读书会开始后,慧溪老师从几个方面对礼仪娓娓道来。一、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这个称呼缘何而起呢?这个荣誉的称呼,其实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进程有紧密的联系,甲骨文的礼,上部是两串玉,下部是一个“豆“,是一个鼎器,是祭祀的时候使用,礼以此我们认为它起源于祭祀。祭祀的时候,有严格规定的场所、时间、人物、服饰、礼器、舞蹈、音乐、仪节及辞令等,这个过程中,人们心怀敬畏,甚至为了敬天法祖,不惜血祭,认为这样才能与天地沟通,才能获得生存的权益。虽然这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信仰处在滥觞期,但处处严格的遵循仪式的规定,集中的表现出了对秩序和规律崇尚,也就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最初就是这样的群体,追寻秩序、规律、安稳,追求迷人、雅化、神化的事物,这是社会经济、意识形态进步和发展的结果,也奠定了中国人和中华民族之后重“礼”的风尚。中华文明的源头是殷周时期,殷代主要是事鬼神,“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意识形态方面表现滞后。而周人继承了青铜文化的同时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了质的飞跃,周人尚礼,周人把其一生和社会生活的一切,都纳入了礼的范畴,礼学经典之二《仪礼》《周礼》传为周公所作,就是对当时的礼乐典章和规定的记载,后来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在春秋战国烽火狼烟的时代,礼坏乐崩,孔子极力恢复周礼,期望通过“礼”制达到“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高度,虽然孔子有关于“礼”治的思想在他得时代没有是实现,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礼治就成为了历朝历代君王经邦治国得指导思想,由上自下积极倡导并全力践行。到唐朝,经学大师孔颖达总结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礼仪繁盛,就是中国得文化的特质,“礼仪之邦”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与此同时,中华民族,或者说华夏民族这一支,它在历史上就是因为丰富的礼仪文化,受到了周边的其他民族和世界人民的赞誉。在古代的时候,外国友人来到中国看中国人普遍接受到了较好的礼仪教化和熏陶在言行举止上符合礼仪的规范,为人谦恭温和,相互间以礼相待,便逐渐称赞中国为“礼仪上国”,到了三国时代起就陆续有韩国,日本,乃至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就会派使臣来中国学习中国的礼仪文化,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的同时也学习中国文化,学习中国的礼仪。重“礼”是中国对外最显著的形象,“礼仪之邦”是其他民族和国家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肯定。二、现代人越来越强调个人的礼仪修养,从专业视角怎么概括礼仪的内容?中国词汇博大精深,其实言行举止/礼貌礼节,已经非常好凝练概括了礼仪修养的内容了。礼仪和修养,和气质息息相关,和生活也是息息相关。清代著名学者辜鸿铭先生将“礼”翻译为“thestrictprincipleofart”,艺术的严格原则,而生活的艺术,包括衣服配饰,还包括仪容、仪表、仪言、仪止等等。从学术的角度而言,礼的结构包括礼法和礼义。礼法指的是过程和过程之中的物质表现,它包括的场所、时间、人物、服饰、礼器、舞蹈、音乐、仪节及辞令等等,是可供操作的,是可见的。而礼义指的则是礼仪形式背景的意义所在,是礼法的人文内涵,是礼仪表象之后的灵魂和精神。以冠礼为例,其实冠礼从氏族社会成丁礼开始,到宋朝其实形式有很多的变化,但贯穿其中的礼仪的意义始终没有改变,即始终强调男子对社会和对家庭的责任感。而从文献经典切入,可以看到礼仪体系十分丰富,《仪礼》《周礼》《礼记》,习称“三礼”,所囊括的不仅是个人成长和社会生活有包括经邦治国的大纲,三“礼“中《仪礼》是中国最早的有关于礼的文献,是礼的本经,纪录了古代中国冠、昏、丧、祭、朝、聘(外交)、乡、射(体育运动)等八种社会生活的场景中的礼仪。《周礼》,我国古代关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一部著作,儒家经典之一,为西周政治家思想家周公旦所著。它包括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6篇,故本名《周官》。《周礼》所涉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礼记》,亦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共49篇,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儒家学者的著述,传为西汉时期的戴圣所编纂,唐代“十二经”出现时,确立了作为儒家经典的学术地位。《礼记》49篇的内容比较芜杂,但对“礼”的阐述却是共同的主题。关于什么是“礼”,书中提出了四个命题,即礼是“物之致”“义之实”“政之本”“事之治”。围绕“礼”这个主题,《礼记》内容可分为3个方面:一是注解,主要是对《仪礼》进行注释并考证古礼;二是实践,主要是记录儒家弟子的言行杂事以为范例;三是论述,即对“礼”的理论性论述。《礼记》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它给人们提供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价值导向,中华民族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记》起了重要的作用。三“礼”是礼仪内容渊源之处,如今,礼仪不作为政治纲领,但始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根源和美学家底。回到现代的话语体系之后,礼仪的内容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概括,即: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外塑形象很好理解,内强素质更多的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义“和“德行”,平和,谦逊,雅致,温良,文质彬彬,为君子,为淑女,是一个长期熏陶和不断历练的结果。三、中国古代有哪些有趣的礼仪或者礼节?我们可以来先看看《清平乐》中的相关片段。古代礼仪,其实它的范围很广,而且具有很强的等级性。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群间礼仪也大不相同。先略论底层民众的日常礼仪之美。人们行走时要“行不中道,立不中门”,在道路正中行走或者站立在门中间都是失礼行为。地位卑微的人见到地位尊贵的人要行“驱礼”(低头弯腰,小步快速走过)。同辈之间见面行拱手礼(右手握拳在内,左手覆外,举至胸前立而不附)。表示答谢或者去做客见面时行时揖礼,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如图)。见到尊贵的人要行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地触地叩拜。在古代,社会的精神文化、社会审美风尚其实是由上层贵族和文人士大夫阶层主导的,他们一生要经历无数的礼仪,从出生到丧葬,从成年冠礼到成家昏(婚)礼,从乡射之礼到朝聘之礼,对礼仪的长期践行,既强制约束他们的行为也浸淫塑造他们的内在心性,“礼”既是古代的国家制度,也是贵族和上层的身份象征。“礼”的行为规范表现为“仪”,礼仪使古代生活诗意化和艺术化,比如古人洗浴、穿鞋、饮食、行走或者游戏均十分考究。比如洗浴:“日五盥,沐稷而靧粱,栉用椫栉,发曦用象栉,进禨进羞,工乃升歌。浴用二巾,上絺下绤,出杅,履蒯席,连用汤,履蒲席,衣布晞身,乃屦进饮。”(礼记.玉藻第十三),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每天洗五次手,用稷米的汤汁洗头,用黄粱米的汤汁洗脸,洗头发后,湿发用白理木梳梳理,干发则用象牙梳。然后设菜进酒,乐工上堂奏乐,边听歌乐边进餐。洗浴的时候,用细葛布擦上身,用粗葛布擦下身,浴盆搓洗完毕之后站在蒯草席上擦洗脚垢,再用水冲洗全身,然后站在蒲草席上擦干水迹,穿好衣服和鞋袜后饮酒听乐,遵循规矩流程,洗浴自然而流畅,专注而虔诚。每个细节要典雅,合度,即使是穿鞋这样的小事,应“退则坐取屦,隐辟而后屦,坐左纳右,坐右纳左。”退堂后先跪地取鞋,然后到无人的地方跪坐着穿鞋袜,跪左腿,穿右鞋,跪右腿,穿左鞋,十分强调肢体动作协调与从容。饮食更有规定,饮食之礼纷繁复杂,亘古弥新,一个人的饮食礼仪始终被视为是一个人极其重要的修养与品性。古人为了感谢上天和先祖的恩赐,每进食必会祭祀,“朝服以食,特牲,三俎,祭肺,夕深衣,祭牢肉”,餐前祭祀可以使进餐的人收敛神智,专心餐饮。进餐前有祭祀,进餐时以乐侑食。礼记中也有记载,“天子食,日举以乐”,歌舞具有极强的营造氛围的能力,这种艺术般的用餐氛围会使得进食得人身心愉悦,长此受其熏陶人自然会雅化、美化。歌乐是古代的人用餐的整体中不可剥离得一个部分,歌乐的审美性依附于进餐这个行为当中。此外古人进餐得方式也很特别,古人在吃枣、桃子和梨得时候,不能可能果肉露出果核;吃瓜的时候用上段祭祀,吃中段,不能吃手拿的那一部分,然后吃干鲜果品的时候来会让珍贵的人先吃,用火烤的一些食物的话来要先自己尝好了,然后再去让尊者吃。可见整体说来,古人饮食过程便充满了悠闲、谦和和典雅的情调。进餐如此,古人走路也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玉象征君子坚定、纯洁、温润的品德,古代的时候,贵族的人是随身要配待,君子佩玉行走,随之发出优美的声音,右边的发出徵音、角音,左边的佩玉发出宫音、羽音,宫商角徵羽是中国古代五音。如果走的比较快,玉佩就发出《采齐》相似的音调,如果走得比较慢,就会发出《肆夏》相似的音调,如果转身往回走需要走弧线,拐弯的时候应该走成直角,走路时身体微曲如作揖,后退如身体后仰,玉佩的声音都会跟随之发出铿锵之声。乘车听着马车警铃和玉佩的鸾和之声,行走时听到玉佩的锵鸣,清和纯正。同时“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走的时候还要求步法要稳重,手臂挥动要合度,目光不能斜视,如果说说话的话,那声音要沉静,如果不说话的话,那嘴唇咋紧闭,然后头颈挺直,神色端庄。看得出,这其实这种有点像类似于舞蹈化、表演化的日常行走的一种步法,这个步伐的这种要求基于有意识的审美,走路本身就时一种艺术行为。此外故人走路也分场合,在平日礼,在路上行走时步态要直且快,在宗庙里步态要庄重虔诚,如果手执神圭/玉器,走路的时候,要谨慎小心,去见天子仪式更为周密,需要前一天戒斋,以静心养性,出发前要穿好朝服,检查自己的仪容和举止是否得当,来回走动,听玉佩发出的声音是否与步调协调,无论何时行走要有风度之美。更有意思的是古代人日常游戏也循礼如斯,周王朝贵士宴饮时经常玩一种“投壶”的游戏,投壶有射礼转变而来,由上层贵族流传至民间,从周王朝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依然盛行。《礼记投壶》中记载,主人邀宾客投壶,宾客须谦让辞谢,主人再三恳请,宾客则须恭敬从命起身拜礼受失。宾客和主人说“避”。回归原位,助手设好席位,司射测量好将壶放在恰当的位置,摆放好盛放算的“中”(计算投中的数目)。然后手持“算”,站在一旁向,当场的人宣布投壶的规则,其一,失投进壶才算计数;其二,宾客和主人交替投失;第三,结束之后胜利的一方要敬酒失败的一方;第四,失败的一方要将自己所得的筹码合并到胜利的一方,如果胜利的一方得到了三个筹码,大家就要喝酒为其庆贺,第五,当场的人不能背对堂站立,不能大喊大叫,否则要罚酒。这些规则宣布完毕之后,司射示意乐工奏《狸首》,整个比赛是在乐声和鼓声的节奏当中进行。胜利者要向失败的一方敬酒。胜利者为失败者斟酒敬酒,不仅体现了胜利者的谦和持让,更体现着对失败者尊严的维护,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这一个日常游戏宾客之间斯文典雅进退有度,有一种形式化的美感。四、现代生活礼仪中需要特别注意的礼仪或者礼节有哪些呢?不管是古代生活礼仪还是当代生活礼仪都十分注重程式化和形式化,程式化和形式化的言行带有仪式化的美感,这种仪式化的美感虽然是源于形式美,但中华文明强调的它的根源在于君子做事时的从容恬淡,沉稳,专心,恭敬的内心情感和相关的社会实用内容,它是伴随着对生活的审美意趣和审美意识,而在现当代的礼仪更加侧重于言行,侧重于外表,缺乏内在的真情实感,商业金钱的目的过于繁盛,而这一点今后礼仪修养去突破的瓶颈。而在这儿,我特别想说三个关键词,站姿,微笑和眼神。这三个关键词是我们个人形象的最好的窗口。站姿是我们所有身体姿势的准备,是静态的基础动作,也是我们身体健康程度的最有力的说明,在某中程度上它代表我们的性格和气质。站姿应该也可以是一道风景,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靠墙站立法、头顶书本法、站姿冥想等方式来进行训练。微笑是我们在保持与人交流时最好的语言和方式。微笑,自然,亲切会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它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也是我们自己最靓丽的名片。之前也有人说,如果出门忘记带口红了,那么就让微笑是你最好的化妆品。微笑其实也是可以训练,感染人的微笑一定是经过训练形成肌肉记忆之后的。眼神是我们心灵的窗口,眼神的清澈程度,明亮程度,通透程度代表了我们的内心与这个世界交融程度。好的眼神,我们会说有神。而有神的眼神也是通过专业训练的,对眼神有特别要求的就是舞台演员了,那其中不得不说的就是梅兰芳大师和六小龄童老师,其中梅兰芳大师运目法,而六小龄童用的是定精法。五、礼仪作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在当今社会我们还可以怎样认识礼仪的价值?礼在起源于祭祀,“祭有祈焉”,祭祀是祈福,中国古代天子祭祀所求的是国泰民安社会安定,与之相对的还有另外的一种目的,就是祭祀人的“自尽其敬”,自尽其敬就是参与礼仪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参加者的心态达到一种至诚至近的心理状态。这或许时当今社会在城市诟病面前最大的价值。礼对外具有安定外在的伦理社会秩序,同时也有安内在的一个因素,对外形成社会风气和风尚,而所谓的安定内在,即时个体的内在心灵的精神,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虽然没有祖先,神灵需要去审视,但是礼在进行的过程当中还是要去保持致敬致诚的精神,这种精神逐渐的内化,然后提升到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品行。践行礼仪要求个体有忍让的气质,而言行举止中的忍让会最终形成秩序和规范,最终表现为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性,忍让、谦恭、诚恳、尊重,体现中华民族的雅致和温良,文质彬彬,张弛有度,礼仪学习与践行是重塑中国人民对内、对外形象的必经之途,礼仪是贯穿我们一身的修行,礼仪就是生活。完活动预告云上沙龙

《瞬间》黄亦民纪实摄影广州五十年活动回顾云上无国界读书会回顾

伊坂幸太郎《沙漠》广州公益阅读广州公益阅读(原广州阅读联盟)以推动全民阅读为宗旨,由广州图书馆首倡,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参与共建,联合各类阅读组织共同举办阅读推广活动,致力于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云上沙龙“云上沙龙”是云上艺术文化发展(广州)有限公司主办的线上线下读书活动的总称。“云上沙龙”由云上主办,广州图书馆、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联合协办的公益阅读项目,分读书、辩论和讲座多种形式,年重点举办文化传承主题阅读分享会,其他主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学、艺术、旅游、哲学等,和不同的人共读一本书,通过读书与分享感悟,获取知识,寻找共鸣,探讨更多的人生意义。“云上沙龙”文化传承主题阅读分享会:通过系列读书会,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及匠人高超精湛的技术,挖掘中国文化内在的美,提升人们对中国文化的鉴赏水平,进而触发古建及文物的保护意识,对传统器物的珍惜。邀请建筑、古建、美术、工匠艺人等专业人士做嘉宾,引导人们把书本知识融入生活当中,通过读书,了解更多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云上沙龙”读书活动拟每月举办两次,会临时通知,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piaop.com/xsssf/70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