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义叶龙玲
斜视手术是是通过减弱或加强眼外肌的力量,将偏斜眼调整为正位眼,从而达到改善外观,促进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
局麻下斜视手术的眼位观察
斜视矫正手术局部麻醉,多采用球结膜下注射少量的利多卡因或奴夫卡因。它对眼外肌的张力、神经冲动以及其它的各种反射活动均无影响,不仅可达到无痛的目的,而且也不影响术中对眼位的观察。其方法为患者躺在手术台上,必要时可坐起检查,关闭手术灯,仍采用Hirschberg氏法检查。如眼位已基本正位,即可缝合球结膜切口;如出现过矫或欠矫,应反复测出其斜视角的大小,必要时可用三棱镜+交替遮盖法测出其较精确的斜视角。然后根据其残余斜视角的大小,重新设计和估算手术量以弥补其不足。
全麻下斜视手术的眼位观察
在全麻下除了眼外肌的张力以外,其它一切反射活动均减少到了最低限度,神经冲动速率降低到零,加之眼眶开散角的关系,故眼球多呈15°~20°的外转位,同时合并轻度上转的生理性休息眼位。这样便无法在术中观察患儿的眼位,对术后疗效的判断带来了一定困难。鉴于以上因素,学者们从理论上设计出以下公式,即术终眼位=全麻下眼位一全麻前眼位。例如全麻前内斜30°,全麻下内斜仅为15°,按以上公式计算15°-30°=-15°,即术终眼位应为外斜15°,患者清醒后即可达正位。
以此公式推算与判断手术效果。各家报导不一.且差异较大。申长礼对23例全麻前后与术终眼位观察,其中18例相符与基本相符,相符率达78.26%;
徐虹对例全麻下斜视患儿眼位观察,按以上公式推算相符率高达78.70%,基本相符率为15.20%,不相符的仅为6.10%;
但王志安等通过对86例随机选取的全麻下斜视手术患儿按以上公式推算内斜相符17.95%,不相符为82.05%;外斜相符29.79%,不相符为71.21%。
他们认为,全麻下眼位变化受斜视性质、斜视角的大小、麻醉深浅、麻醉用药、手术方式以及操作的技巧等多种因素影响。故全麻下按以上公式推算和判断手术效果,只能是粗略的。但术前详细的检查、手术方案的精心设计、手术量的估算、操作者的技巧,以及术后善于利用患儿存在的屈光状态对轻度的手术过矫及不足部分进行调整等,才是手术成功率高低的关键。
斜视手术是眼科非常精细的手术,是显微微创手术,斜视手术的成功,不仅要手术者操作娴熟,设计精准。更为重要的是术前的检查,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屈光度、年龄等问题,综合判断设计手术方案与手术量。这些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免责申明
本文内容主要来源于陈林义院长相关著作,部分内容参考互联网及眼科学。仅供临床参考。谢谢大家。
陈林义工作室
小儿眼科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