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医生看眼睛丨小斜视,大门道,不同的治

金姬

浙江省小儿眼科专家

(原省儿保眼科主任)

由于儿童正处于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儿童眼屈光状态直接影响着儿童视力、双眼单视功能的发育,甚至引起斜弱视,及早发现并矫治屈光异常能减少斜弱视的发生率。今天介绍一下不同的斜视及其治疗方法,小朋友的家长可以了解一下。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为最常见的调节性内斜视,病因明确,即远视性屈光不正需要过多的调节引起。

  治疗方法:佩戴适当的远视矫正眼镜(一般足矫),保持双眼正位,伴有弱视者同时进行遮盖等弱视治疗。

先天性内斜视

先天性内斜视是在出生后6个月内出现的内斜视,娃娃头试验阳性。其临床特征为大角度斜视,低到中度的远视,常伴有眼球震颤,垂直分离偏斜,下斜肌亢进。发病率约为0.25%~0.50%,由于其发病早且常为恒定性,对双眼视功能的损害相较其他类型的斜视严重,需手术治疗。

早期手术:

有利于建立和改善双眼视功能,却很难在术前获得可靠、准确的测量,有可能增加再次手术和麻醉等风险。

晚期手术:

斜视角度测量结果虽更可靠,但降低了恢复双眼视的可能性,且长时间内斜视导致内直肌挛缩增加眼球外转的机械性限制因素。(可注射肉毒素,但眼周注药也有风险)。

共识:

术前戴足矫眼镜3个月,如果单眼注视,进行遮盖治疗,直到双眼交替注视。出生后24个月内行早期手术矫正眼位以促进双眼视觉功能重建。

间歇性外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过渡性斜视,它具有进行性发展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融合和调节集合功能逐渐下降,最后代偿能力消失,双眼视功能破坏。发病龄为1~4岁,分为基本型,集合过强型以及外展过强型。

AC/A失衡是间歇性外斜视的基本特征。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中发现合并屈光参差的检出率为24%~28%,以近视性和近视散光性屈光参差所占比例较高,屈光参差度与视力、立体视功能密切相关。

从小屈光矫正、弱视治疗及视觉训练(对眼训练),可减慢及阻止间外进展;手术设计主要依据间歇性外斜视的分型和矫正屈光异常情况下测得的最大斜视度。少量过矫可刺激融合性集合,使眼正位持续稳定。手术时机选择主要依据双眼视功能损害的程度和早晚。

间歇性外斜视经过屈光矫正、弱视治疗,以及集合训练,戴负镜、遮盖等治疗后再手术有更高的成功率,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行视觉短期可塑性训练对双眼立体视功能恢复有作用。

总之,儿童斜视的治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包括屈光不正的矫正、弱视的治疗、双眼单视功能的训练及眼位矫正术。我院拥有美国和德国进口的视力筛查仪,能测出最小6个月宝宝的屈光状态和有无斜视。

欢迎加入“朝聚儿童眼健康中心”患者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正规的吗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有效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piaop.com/xsyjz/31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