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儿童眼镜验配的临床体会

哈哈

儿童眼病诊疗技术培训班

新鲜会议干货奉上

1

.7.3

演讲专家

李莉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副教授

北京医学会眼科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视觉健康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专业委员

前言

在金陵斜视与儿童眼病儿童眼保健高峰论坛暨第十届斜视、弱视及儿童眼病研讨班,医院的李莉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儿童眼镜验配的临床体会》的主题演讲,下面是李莉教授演讲的主要内容。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儿童眼镜验配的临床体会》,儿童眼镜验配涉及到很多儿童眼病,比如:常见的屈光不正、斜视、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先天性青光眼术后。因此在验配中,首先要了解儿童正常视力的发育,然后对屈光不正患者,斜视患者和特殊病例都要了解。

儿童视力发育

1、正常儿童视力发育

我们知道正常儿童的视力从出生到学龄期,屈光状态是从轻度远视到正视化状态发展的。具体的视力发育,可参考下图。

在整个发育过程当中,屈光度的变化受到了很多因素影响,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角膜曲率,包括眼轴长度、晶体及前房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屈光度;虽然遗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孩子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利,因此遗传因素是我们改变不了的;最后是环境因素,这个主要是用眼的习惯,比较多的是近视。

2、屈光测量参数的变化

下图是我们查找文献,做的一个0-14岁儿童眼部屈光测量参数随年龄变化的总结。我们发现儿童视力从出生到10岁左右由低常向正常方向发展(图中左起第一个坐标轴);角膜曲率也随着儿童的成长趋于平行并逐渐下降(第二个坐标轴);而眼轴长度在1岁之内变化是最大的,这变化跟文献资料一样,刚出生的婴幼儿眼轴长度大概在16mm,在1岁时眼轴快速增长达到19mm,1岁之后眼轴长度增长减缓,8岁时眼轴长度达到正常成年人水平;晶体厚度也由凸变平,所以说儿童的屈光状态是受多因素影响的。

3、眼轴及角膜曲率变化的比较

我们来看下0-14岁儿童正视、近视及远视眼眼轴及角膜曲率变化的比较(下图),近视眼儿童的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均比正视眼和远视眼高。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如果发现-4.00D左右近视的孩子,角膜曲率只有40D,甚至39D,就会大概知道这些孩子的眼轴会很长。而在经过IOLMaster检查后,发现这些孩子的眼轴比同龄孩子的眼轴长,达到25、26mm。当然,也有部分远视孩子的角膜曲率大约在42~43D,眼轴长度也没有我们想象那么短;因此我们需要综合多种因素来看儿童的屈光状态。

影响儿童视觉发育常见危害

在儿童眼睛发育过程中,任何一种眼病的发生都有可能导致视力发生改变,比如先天性白内障。因此我们给视力差的儿童进行检查时,除了屈光问题还要考虑其他眼部的问题。

在临床中,最简单检查方法就是红光反射,它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存在其他眼病。下图是一些其他检查方法,供参考。

屈光不正的检查

我们知道屈光不正有近视、远视和散光。在遇到屈光不正患者时,我们要做整个眼部的检查,包括视力、斜视度、眼球运动、眼前节、眼底、双眼视功能、眼眶MRI和屈光检查。

1、婴幼儿视力检查

在给婴幼儿进行视力检查时,不能因为孩子年龄小,检查困难就让他延期检查。目前眼科检查的方法非常的多,而且技术、设备进步也非常快,所以我们不能让患者因此而耽误了诊治。

(1)最简单的婴幼儿视力检查方法就是采用交替遮盖,判断婴幼儿双眼视力是否存在不对等,是否伴有一只眼睛视力差,另一只眼睛视力好。在遮盖视力好的眼睛时,婴幼儿可能出现抵触情绪;但在遮盖视力差的眼睛时,就不会出现异常行为,这就可以帮助我们对眼睛视力的好坏进行判断。

(2)6个月以上的孩子,我们就可以采用Teller视敏锐度卡检查,定量的判断婴幼儿视力检查结果。这种检查方法常用于先天性白内障术后视力康复,检查时需要检查人员和家长很好的配合和极大的耐心。

(3)视动性眼球震颤(OKN)。

2、屈光检查

如果做了眼部健康检查后,没有发现其他眼疾影响视力,屈光检查就是最重要的检查方式。

(1)视力筛查;对于年龄幼小的孩子,我们是不是都要做散瞳验光?我觉得是不一定的。对6个月以上的孩子,我们可以用过视力筛查仪进行初步判断屈光状态和眼位检查。

(2)角膜地形图;对于伴有近视、远视和散光的婴幼儿,角膜地形图是一定要做的,特别是大度数的散光,我们要判断是否有发生圆锥角膜的风险。还有部分孩子,他们的散光度数还在增长,这也是要通过角膜地形图进行判断的。

(3)生物测量眼轴长度;对于近视度数不断增长的,我们可以通过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的变化对患者进行指导。

(4)显然验光;如果一个3~5岁的孩子在幼儿园检查视力时是低常,我们就可以通过显然验光进行诊断,看孩子是否有屈光问题,是否有弱视。

(5)散瞳验光;我觉得阿托品散瞳验光,在用药期间瞳孔出现的畏光和不适确实对孩子的生活造成了影响。如果在检查时屈光有问题,但还在正常范围,是不是只是发育略微迟缓?或检查时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我们是不是可以先观察三个月或半年再考虑进行散瞳验光。

散瞳验光时,一般常用的有1%阿托品(常用于患有斜视,特别是内斜视)、环戊通、复方托吡卡胺(又名“快速散瞳验光”,用于单纯近视不伴有斜视的孩子)。

(6)散瞳后复验;对于近视患者,我们还是建议要做一个散瞳后的复验检查,以便了解患儿配戴镜后是否舒适。患儿配戴眼镜首先要保证清晰,然后要舒适,如果有严重的屈光参差或高度散光的学龄儿童过来初次配镜,患儿可能不耐受。

近视

对于近视的孩子,如果没有眼位异常,我们就取最佳矫正视力的屈光度数进行配镜;对于屈光参差的孩子,则在保证最佳矫正视力的前提下,减少两眼屈光度差值配镜,首选框架眼镜;如果近视度数进展非常快、有近视遗传因素、家长有需求的,可以推荐配戴角膜塑形镜。但在配戴角膜塑形镜之前要进行配戴检查,看患者是否适合。

下图眼科指南上关于儿童眼镜处方的指南,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对于0~1岁的孩子,只要屈光度数大于-4.00D就要考虑进行配镜,但是在临床工作中,是不是很少给1岁之内的孩子配镜的?对于给1岁以内的孩子配镜,我还是比较慎重的。如果在临床中,发现1岁孩子有-4.00D近视,我们可以指导家长如何正确的给患儿用眼并定期到院复查,并在2岁时看下近视度数有没变化。对于2岁以上有屈光参差-4.00D以上的患儿,建议尽早解决屈光参差问题;如果是单纯的近视,配镜就可以适当的延迟,因为单纯的近视不容易形成弱视。

案例

下图是一个8岁的屈光参差患儿,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散瞳验光后,右眼-5.00DS,左眼-1.00DS,如果完全矫正,视力可达到1.0。大家可以想象下,如果按照这个处方进行配镜,患儿两眼度数将相差-4.00D,肯定会出现严重不适。如果配戴框架眼镜,我们可以适当低矫,把处方改成右眼0.8,左眼1.0,这时患儿看远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是建议这个孩子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因为可以减少屈光参差引起的相差问题。

远视

生理性远视如果不带有内斜,一般不考虑配镜;单纯远视不合并弱视,则以达到最佳矫正视力而不引起视疲劳、保留一定调节为原则配镜;当远视患者有视疲劳、代偿头位时,即使裸眼视力和眼位正常,也需要适当给予矫正。

下图是眼科临床指南中远视儿童眼镜处方指南。对于0~1岁≥+6.00D的孩子,如果不伴有斜视,指南上是建议配镜的。那么在实际的临床当中,我们是不是可以建议让患儿稍微等等,医院复查随访,观察患儿视力的变化;对于1~2岁≥+5.00D的孩子,就要给予散瞳验光配镜。如果伴有屈光参差2.00D以上的患儿也是要给予验光配镜。

案例

下面我们结合案例分析下,下图是一个5岁的患者,体检时双眼视力只有0.4、0.3,眼位正位,眼球运动正常,眼前节及眼底未见异常。到院就诊时,我们给他使用了1%阿托品散瞳验光,视力:R:+4.25DS(0.5),L:+5.75DS(0.4),没有斜视;我们就把他+1.00D的生理远视减掉,再给予处方(R:+3.25DS)。

散光

散光,我们分为很多种,如:单纯的近视散光、单纯的远视散光、混合性散光、复性远视散光。

在临床中,对于散光如何处理,还是比较多疑问的。比如是否给予配镜?如何矫正?

(1)无论何种情况,儿童散光≥1.25D,原则上一律矫正。

(2)高度散光,应从实际出发,有时需要牺牲部分视力进行部分散光矫正。

(3)混合型散光,按照验光结果取最佳矫正视力予以矫正,但是要注意到舒适度。

(4)在配镜时要注意,防止过度矫正,宁小勿大。

(5)如果患者有裸眼视力不良、视疲劳、电视性斜颈中的一种,生理性散光(0.50DC)也要矫正。

在儿童眼镜处方指南(下图)中,0~1岁的患儿只要散光≥3.00D就要给予配镜矫正,但是在临床中还是要慎重的,可以给家长一定建议,而且我个人认为密切的随访更为重要。

案例1

下图是一个4岁的儿童,在幼儿园体检时右眼视力0.5,左眼视力0.6,眼位正位,眼球运动正常,眼前节及眼底未见异常;经过1%阿托品散瞳后,视力右眼+2.00DCX90(矫正视力0.8),左眼+1.75DCX90(矫正视力0.8)。

这时候我们给患儿配镜,家长可能会有疑问“孩子能看得见,为什么还要配镜?”这时我们就要解释清楚看得见和看得清的区别,虽然未戴镜前有0.5、0.6的视力,但戴上远视散光眼镜后视力达到0.8,所以还是建议戴镜的。

案例2

下图是一个6岁的患儿,双眼视力差,右眼是一个复性远视散光,左眼是混合散光。如果按照常规方法把远视减掉1.00D,会发现等效球镜变成近视。这就像杨智宽教授说的近视离焦和远视离焦问题,现在我们在给患儿配镜过程当中,也在考虑是否会造成近视性离焦或远视性离焦的问题。所以这位患者,我们只要按照验光处方配镜就应该不会造成远视性离焦。

斜视

斜视是儿童最常见眼部疾病之一,3~6岁是高发期,发病率大约在2~5%。那么斜视患儿如何配镜呢?

(1)外斜视合并近视,取矫正视力最佳的屈光度配镜(足矫)。

(2)外斜视合并近视性屈光参差,高度数的一侧取患儿能适应的最佳矫正视力的屈光度配镜。

(3)外斜视合并+3D以上远视或远视性屈光参差(+1.50D),在不减少最佳矫正视力的前提下,适当多减低远视屈光度配镜。

(4)间歇性外斜视,+3.00D以下的暂不建议矫正。

(5)负镜片过矫治疗,超过患者自身屈光不正度数2.00D。

案例1

这是一个间歇性外斜视伴有近视(R:-2.00DS,L:-1.75DS)的患儿,按照图中的验光数据,我们只要处方配镜就可以了。

案例2

下面是一个间歇性外斜视伴有远视(R:+6.00DS,L:+5.25DS)的患儿,常规如果减去生理性远视配镜并不能增加他的调节,在矫正视力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减去3.00D来增加调节,观察眼位和视功能的情况。

案例3

这是一个间歇性外斜视伴有高度远视性屈光参差的患儿,我们可以将远视度数高的眼尽量在保证矫正视力的情况下,多降低远视度数给予处方。

内斜视合并屈光不正

内斜视合并屈光不正的配镜原则:

(1)内斜视合并近视,手术以前低矫配镜,间歇戴镜;手术矫正眼位后,常规戴镜。

(2)内斜视合并远视,首次配镜需足矫,以后根据眼位变化决定再次配镜的眼镜处方。

(3)内斜视合并远视性屈光参差,原则上给予足矫。

(4)对于高AC/A患者,可考虑给予双焦镜治疗(附加+2.50D±3.00D)。

案例1

先天性内斜视如果伴有R:+2.00DS/L:+2.25DS的远视应该先给予配镜,然后观察弱视情况是否有改善,再决定手术。

案例2

儿童白内障

对于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最关键的就是术后弱视的治疗。

(1)首先术后无晶体眼应该在1周内配镜,对于2岁以下的患儿,尤其是单眼白内障患者应该首选RGP。

(2)2岁以上儿童术后需要同时配制远用足矫和近用过矫远视镜(过矫+2.50D~+3.00D)、双焦点眼镜或多焦点渐变镜。

先天性青光眼

先天性青光眼多并发近视,可能有严重的散光和弱视。通过手术有效控制眼压后,应该对近视和散光给予足矫正,并积极进行弱视治疗。如果发现近视度数随眼球的逐渐恢复下降,应该注意动态屈光变化,及时更换眼镜。

总结

首先我们要了解儿童屈光特点,掌握儿童眼镜验配原则,然后熟练掌握儿童眼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才能够针对不同疾病患儿给予个性化的配镜处方。

(此文仅供学习交流,如侵权联系我们删除)

张伟:上斜肌麻痹手术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piaop.com/yexs/6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