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住着个小男孩,四年级。每天上学放学几乎都能在电梯里碰见。
碰见的时候,这孩子和他妈妈都会在聊天,聊天的内容和语气,每天都差不多。
妈妈:“为什么你每天晚上写作业,都能写到九点多,你们同学大多数八点多就写完了。”
孩子:“我坐在第五排,我前面好几个大个子挡住我视线了,我上课都听不清楚,我就不明白我们老师咋想的,为什么非要经常换座位,经常就把大个子换到前面去了。”
妈妈:“你们班啥都乱七八糟的。”
孩子:“我们同学也都奇怪的不行,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就总喜欢跟老师套近乎,好像跟老师关系多好一样,围着老师叽叽喳喳。”
妈妈:“你们老师为什么就不能主动跟每个学生多交流交流呢,听听大家的意见,就喜欢听那些围着她的学生的。”
孩子:“无语的不行行么,搞不懂他们在想什么。为什么现在上个学这么难了。”
妈妈:“就是了么。你为什么不能快点走了,都快迟到了。”
火火小时候,这些问题也都碰到过。
她作业有时候也写的很晚,后来发现了这种情况,就帮她想办法把作业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定下目标按时完成,慢慢就正常了。
非要逼问她为什么——那太难为她了……
火火三年级前,个子算中等,而且她有个坏习惯——经常会歪着头斜眼看黑板。
老师也会经常换座位,有时候成绩好的跟成绩差的搭对,有时候按个子高低排座位,有时候就随机排。道理其实很简单,每个孩子都有理由想坐前排,尽量都兼顾上。
这个事情我去跟老师沟通的:“火火有点斜视,能不能尽量让她坐中间,第一排也行,最后一排也行,不然她可能会经常歪着脖子。”
老师这么回复:“我们经常换座位就是为了孩子们能在各个角度上课,觉得这样会对孩子身体更好一点。火火要是有斜着眼看东西的习惯,经常换换座位反而是个好事对吧。”
老师说得对,之后她从第一排坐到最后一排,从最左边坐到最右边,几乎每个座位都做过了,慢慢的斜眼看东西的习惯也改掉了。
火火是个相对内向的人,非常不擅长跟人搭讪聊天什么的。她也羡慕很多别的孩子能跟老师同学像多年老友一样什么都聊。她自己却只能傻呵呵的看着,不知道怎么参与进去。
但她从没觉得那是别人做的不好,她心里清楚这是自己能力不足的问题。
幸好她也有个优点——她发现了谁需要关心帮助,就会豁出去为对方做好这个事情,包括同学,也包括老师。
她写了一封长长的信给老师,有理有据的说班里最差的一个同学被忽视了,她想帮助这个同学,老师果断安排他俩坐了同桌。她跟老师的交流也就此展开,越来越多。
等她小学毕业,她跟老师成了忘年交,隔着三十多岁的忘年交,互相视为知己。
小孩子的世界尚且如此,成年人就更明显。
我们作为单独的个体,有自己完整的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但其他任何人,都只在我们这个小世界里参与一点点,他们也都有自己的完整的世界;他们做的任何决定,都有自己的价值、自己的逻辑、自己的思考。
我们觉得不合理、不正常,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更多的参与他们的世界。
存在即合理。
别人所做的任何决定,都没必要去问“为什么”,因为这样的“为什么”,其实不是为了找到答案,更多只是我们抱怨的一种形式,除了让自己觉得委屈,不会有更好的作用;若是对方的行为真给我们带来了困扰,更多的应该去思考——我该“怎么办”,用什么办法能够化解这样的困扰。
什么时候要问“为什么”?
当自己的事情做不好的时候,总是碰到困难、挫折,就要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为什么做成了这个样子”。
在自己身上多问“为什么”;在别人身上多问“怎么办”。
sxmuhx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