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之歌
——记荣登全国诚实守信“中国好人榜”的创业者李建
◎文/陕西赵治安梁素琴徐杏花
李建近照
近一个多月来,不少渭南的顾客都被渭南高新区一家红火热闹的酱龙骨火锅所吸引,他们不惜驾车前来一饱口福,并感受其门庭若市、座无虚席、领号待座之盛况。
我要告诉你,这家美味飘香、顾客盈门的餐饮店是李建餐饮公司旗下的又一新店,是其不断扩大经营范围,推送新品,尝试打造复合型餐饮联合体的破冰之举。
在渭南高新区数百名创业者中,李建与他的创业实体“李建餐饮有限公司”无疑是令人注目的。
李建何许人也,他又有着怎样的创业故事呢?
一、艰难创业
李建四十岁出头,阳光帅气,是渭南高新区金城社区郑家新村人。
提及自己当初辍学创业,李建禁不住流下了滚烫的泪水。
李建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其时,贫穷仍如影随行,使人愁苦煎熬。他家人口多,负担重,仅守着十几亩薄田艰难度日,就这,还常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贫困使得刚上小学四年级的他被迫辍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辍学少年稚嫩的肩膀开始分担家庭重负,由于年龄小,做不了农活,他便力所能及的干起小杂活来。为了挣钱,他又是挖药材、卖冰棍,捉卖知了、壁虎、蝎子,又是在街头卖西瓜、爆米花、烤红薯,甚至还远去西安帮人卖衣服……不知不觉中,十个年头悄然逝去,“苦没少下,钱没挣下”。非但没挣下钱,还欠下了亲朋不少债。此时此刻,他黯然泪下,吃不下,睡不着,整日愁眉苦脸,羞于见人。一段时间里,他形体消瘦,神情黯淡,想着自己一个大小伙子,竟挣不来钱养家糊口,心里难受至极,他甚至偷偷买了几袋老鼠药放在枕头底下。一日,无意中望着起早贪黑,东奔西忙,为家计操劳的父母愁苦的面容,他竟难过地躲进屋子失声痛哭。面对父母,他顿时感到自己先前的想法太自私,太荒唐,太不负责任。父母生养了自己,自己还没能为父母做点什么,怎么就想着一死了之呢?待情绪平复过来,他不由感到脸上阵阵发烫……
我不能这般没出息,我必须奋发有为!
想事容易做事难。自己究竟干什么好呢?安心种地、外出打工、参军当兵、抑或摆摊单干……
经过几番痛苦思考和认真权衡,他决定还是自己干!
可是干什么呢?钱呢?
他举目四望,一片茫然。
苦思冥想了好几天,仍没有想出好的路子。一次端碗吃面,无意间他想到了自己经常吃的面,自己爱吃面,周围人也爱吃面,可市面上手擀面太少,而机制面大多人又不爱吃,自己何不从简单的面做起。他终于下定决心——摆摊卖擀面。
计算了一下,不算摊位费,买面置案板等至少需要块钱,费了好大神,他求爷爷告奶奶一圈,才借到块钱。干还是等待?
先干起来再说!
说干就干。母亲一番面授机宜后,他便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他的全部家当就是半架子车东西。一大早,他便来到菜市场,小心紧张地摆好了面案子,没待面案摆稳,便被人一脚踢翻,来人气势汹汹,说是占了他的位置,无奈,他只好挪位;刚摆好被告知占的又是别人的位子,只好再挪;这下终于消停,赶快揉面擀面,经过两三个钟头的折腾,面算是擀出来了,可一直无人问津,于是只有耐心等待。终于有人光顾了,他赶忙巴结着上前问候,岂料人家根本不是来买面的,而是过来收摊位费的。一分钱还没挣到,先得交五元钱。为这五元钱,他在裤兜中抠抠索索足有三五分钟。
不觉天黑了,可他一两面都没有卖出。
第二天,第三天……
直到第四天,终于开市。有人买了他三斤面,他收到了摆摊后的第一笔钱——三块钱。为此他高兴了足有十几分钟。
慢慢的,来买面的人越来越多,有一天竟卖出了50多块钱的面。他为此沾沾自喜,信心十足。
“苦心人,天不负。”经过几年摆摊,李建终于有了小资本,小攒了五六万块钱。
钱是人的胆。有了钱,李建心中开始有了目标,他认为这样小打小闹终究不是个事儿,要发展,就必须扩大经营,就必须有门面。在家人的支持下,经过一番认真考察,他在渭南西三路杜桥市场租了一间半房子,考虑到房子不够用,又在近旁租了半间操作间。一个门面,两个地方。就这样,李建人生第一个创业门店——杜桥市场“李建手工面店”终于成型。
开业吉日选在8年5月13日,殊料开店前一天便遭遇四川汶川大地震。其时,外面气氛紧张,路上行人慌乱……
门面是按时开,还是推后?
“开,开,门面必须按时开!”李建斩钉截铁地说。
杜桥市场李建手工面店5月13日11时58分如期开业。
此时,笔者恰巧出商场经过此店,见是新店,便入内品尝。开业日,李建精神焕发,满面春光,亲手递给笔者一大杯可乐(笔者当时还不认识李建)。不一会儿,面从外面端来。细瞧,碗大、面多、臊子香,笔者三下五除二便吃完了一大碗面,深感这家面筋道滑爽,味道不错。盛赞一番后便离店回家。
此后笔者隔三差五便携家人亲朋来此品尝手工面,大家吃后一致认为李建手工面品质的确不错,以后会常来过瘾。
这之后短时间内,李建手工面店便遍及渭南大街小巷,很快,临潼、西安就有了分店,年,他还将面店开到千里之外的河南南阳。
一时间,李建手工面成为渭南餐饮界一道靓丽的风景,它独特的风味招引来一波又一波爱咥面的吃货,他们将李建手工面的好处口口相传到千家万户,四面八方……
二、真诚帮扶
渭南高新区目前有农村居民4.4万人,劳动年龄段剩余劳动力约1.8万余人。
李建的创业初成,无疑为他们就业创业带来了启示,带来了希望。
劳动密集型企业岗位因其工艺简单和技术要求不高,尤其适合被征地农民就业。自创业初始,李建便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面店首先欢迎和满足高新区农民打工,对本村兄弟姐妹更是优先安排,重点关照。
受疫情影响,李建手工面店一度经营回落,员工减少,生意萧条。目前本地13个生熟店,有员工余名,其中30%之多属于区内农村居民。干得最长的员工,已经有十几年工龄,他们中的不少人,已与李建成为知交。问起今后的打算,他们实在又动情地说:只要李建餐饮公司不倒(闭),他们会永远在这干。听到这些朴实的话语,笔者大为感动,从心底为李建感到高兴。
对在店工作的区内员工,李建历来是“高看一眼,厚待三分”。员工有病,他医院治疗;每遇员工家中有红白喜事,他都亲自上门祝贺和祭拜,并不忘捎去一份厚厚的祝福;有时员工因忙碌忘了自己的生日,他总能给其一个惊喜,或订一份爱意暖暖的生日蛋糕,或派发一个情意满满的红包……这些举动让员工感念不已,从而更加爱岗敬业,把他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干。
这些年,为了企业发展,为了员工稳定就业,李建的确没少想办法。
——在区内民营企业中率先举办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使员工掌握技能,以便今后更好地发展。
——积极为符合条件的员工办理社会保险,使之享受社会保险补贴。
——出资派员工外出学习,使之学得技能,稳定就业。
——主动为员工排忧解难,想方设法解决其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使之轻松愉快的工作。
一次,他发现一名业务骨干心事重重,情绪不佳,细问方知其孩子大学即将开学,还差元学费筹措不到。得知这一情况,他二话没说,立马从家中拿来块钱给这名员工,并为之提前预支了工资,还特意准假,让其抓紧为娃办理入学交费手续。此事也触动了他的心思,使之萌生了在企业建立互助基金之举。迄今,员工互助基金已运行五六年之久,基金大大纾解了不少员工家中的紧和急,此举很受员工欢迎。
这几年,李建跑得最多的地方便是政府劳动就业部门,只要是有利于企业和员工发展的好政策,他都能在第一时间争取到,享受到。
他的企业被市区劳动就业部门确定为社区工厂,先后享受到厂房租赁补贴、用工补贴,水电补贴等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发展是企业的生命线。
由于多种因素,较长一段时间,李建餐饮公司经营出现滑坡,生意的不景气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企业人心浮动、经营缺少活力、门市营业额直线下跌、个别门店开始歇业关门……那段时间,喜爱李建手工面的老顾客为之着急,公司百余号员工为之着急,作为公司老总的李建,更是着急上火,
寝食难安……
进还是退!
李建陷入长久的苦闷彷徨和痛苦思索之中。
创业难,发展更难。好几次他都想放弃经营,轻松生活。但生来倔强的性格,加之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他重新振作起来。
发展,必须发展,发展是破解企业难题的金钥匙。
一番短暂准备,他带领李建餐饮团队再出征。
召集员工大会,统一思想,重振士气!
他向员工郑重承诺,今后将与大家朝夕相伴,共守门店,再创李建餐饮公司的辉煌。
对此,员工报以热烈的掌声,不少老员工竟悄悄掩面抹泪。
不长时间,他的一系列振兴计划着手实施:增添爱心早点,增加午餐盒饭,增添夜间烧烤,从重庆引入风靡一时的酱龙骨火锅,将李建餐饮品牌在国家工商总局予以注册。
一时间,李建餐饮总店面貌悄然变化,人气旺了,生意红火了,夜市更是独领渭南餐饮风头,天天座无虚席,人气爆棚……
李建荣获“中国好人物”
三、无私奉献
走过20载风雨,终见灿烂彩虹。
公司创办以来,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李建始终不忘企业的社会责任。他说:我和我的企业都是在政府的帮助支持下发展壮大的,没有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便没有我的今天。因而我必须积极回报社会,最大限度地奉献爱心,这也是我创业的初心。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彰显大爱的同时,李建始终不忘奉献“小”爱——爱心早餐惠及餐饮公司四周十字路口近20名环卫工,向郑家小区60岁以上的居民免费提供营养早餐,逢年过节主动联系残联、特教学校、敬老院、慈善等单位,出钱出物与之进行扶贫慰问,热心资助支持渭南高新区作家协会等公益团体深入基层开展文化活动,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鼓与呼,坚持十余次志愿献血,累计献血毫升,利用其游泳特长,加入陕西渭南应急救援队,随时准备为危难群众提供服务。
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这场大地震深深刺痛了李建的心。目睹震区的严重灾情,这位周身充满大爱的年轻人,心痛的多次落泪。尽管他组织员工第一时间向灾区进行了捐款捐物,但他仍为自己未能亲去灾区为灾民服务而深感不安。
机会终于来了!
年4月20日傍晚,四川芦山发生里氏7.0级地震。看过新闻,他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入夜,躺在床上,他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望着窗外黑黢黢的天,他想了很多很多。黎明时分,他做出一个大胆决定:去灾区,当义工。天刚放亮,他便悄然起床,背着家人偷偷拿了几件换洗衣服,然后第一个来到门店,向店长一番叮咛交代后便驱车市里,购买了七八万元的救灾应急物资。临出门的那一刻,想到妻儿,想到年迈的父母,他一下心软起来……于是含泪坐下给妻和家人写了张纸条,谎称自己有事去成都出差,个把礼拜就回来。写完便匆忙离去,上车前,他深情地注目自己熟悉的家园,几欲泪下,顿了三两分钟,他毅然回头上车,奔赴灾区。
他心急如火,途中顾不上下去吃饭,饿了就在车上啃块面包,喝了就喝口凉水。仅八九个钟头,他便驱车赶到了四川雅安。
地震灾区余震不断,耳边尽是山石崩落的滚动声和行人惊吓的呐喊声,车子就像行驶在浮桥上,摇晃不止。他亲眼看见身旁的好几辆车被山上的滚石砸中,趴卧原地。此时他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开车全神贯注,目不斜视。
谢天谢地,终于来到了救援地!
抬眼四望,满目苍痍。容不得思考,在与当地抗震救灾志愿者服务队联系后,便迅即在其指引下肩扛手提,将救灾物资一一分送到灾民手中。地震重灾区属于深山地带,此时,道路损毁,乱石遍地。别说是负重前行,就连徒步行走都艰难无比,他和其他志愿者翻山越岭,艰难跋涉,有时甚至不得不手脚并用,爬行向前。那些天,衣破手烂已成平常。
在灾区的七八天里,他大多时候倦缩在车上小憩,只有后面几天才住进了当地安排的应急帐篷。
回想那段不平常的日子,辛苦劳累自不待说,关键是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可能环境使然,自己当时并不觉怎么害怕,但现在细想起来还的确后怕。李建笑着对笔者讲。
年8月3日下午,云南鲁甸再发地震。震发第三天,李建便和其他志愿者驱车数千公里赶到地震灾区,并住下来做志愿者,与大家一起救灾扶危,奉献爱心。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华夏大地,抗击疫情一时成为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
疫情甫发,李建便第一时间在郑家小区报名当志愿者。那段日子,他忠实地守候在小区门口,细心认真地做着人员进出检查和测温工作,并以自己的餐饮店作为后方基地,尽其所能为社区抗击疫情提供周到热情的服务,使大家在隆冬寒风中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
他对笔者讲,当志愿者40多天里,当班期间他从不吃喝,总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坚守岗位。小区群众亲切地称赞他:“咱建娃的确是个好党员,了不得!”
四、铸造辉煌
一路艰辛一路歌。
艰苦创业20年,李建餐饮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资产从当初的元发展到今天的数百万元,这该是一个多么大的量变过程啊!
二十年里,李建和他的团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社会发展和城乡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也没有忘记李建,除使他的企业及时享受到了国家相关优惠政策,还给了他诸多的荣誉。这既是对李建几十年辛勤付出的肯定和赞赏,更是他和他的创业团队引以自豪的辉煌。
——9年,李建被渭南市政府评为渭南市十大创业明星。
——年被渭南市委五部门联合评为“少生快富先进个人”。
——年被渭南市总工会评为全市创业明星。
——年至年,连续两年被渭南市文明委评为渭南市志愿服务先进个人。
——年被渭南市文明委评为第五届渭南“城区百名文明市民标兵”。
——年被渭南市委评为“渭南标杆人物”。
——年荣获渭南高新区首届“最美高新人”殊荣。
——年被金城社区党工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在省文明办年“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荣登“陕西好人榜”。
——年被授予渭南市第七届“道德模范”。
——年10月荣登全国诚实守信“中国好人榜”。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更待创造。
展望未来,李建和他的创业团队信心满满,生机盎然,相信他们定会铸造明日的辉煌。
目前,渭南高新区有4.4万农村居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目前已脱贫户人,农村居民自主创业约余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就业和创业无疑是农村贫困劳动力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重要保障。
李建的创业故事既平常普通,又鲜活生动,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它必将影响、刺激和带动更多的农村有志青年勇敢地投身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滚滚洪流之中,从而创造奇迹,铸造辉煌。
李建创新创业的标本意义正在于此。
来源:《华文月刊》杂志年9月号
作者简介赵治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渭南市作协理事。梁素琴,女,笔名淡云。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渭南市作协会员,渭南高新区作协副主席。徐杏花,女,笔名木桃。渭南市作协会员,渭南高新区作协副秘书长,《渭河文苑》主编。猜您喜欢往精选▼?肖云儒老师为“陕西文谭”题写刊名●百期感言
?拜访著名作家贾平凹散记
?名家●贾平凹:正善之人——在《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新书发布会上的讲话
?渭南小说界第一百期——著名作家弋舟鲁奖作品《出警》研讨会纪实
?《北京文学》发表林喜乐中篇小说《佛珠》
?名家创作谈
冯积岐:追求短篇小说的复杂性和内涵性
?党益民《石羊里的西夏》艺术实验论析●李险峰
?名家●王琪玖散文讲座:曲径通幽法
?李红:文学是一座山——读陕籍著名作家王蓬长篇小说《山祭》有感
?李印功《平凹与三毛》:一个传奇故事的再生——且听编剧东篱一席谈
?安保仁:美哉斯文壮哉斯人——当祖国需要的时候
?频阳子:河边(小说)
?孙见喜:中西医对擂的三件趣事
?李文君:看破不说
?李培战:“非常规”的赵季平
出品单位:延安市圣谭文化培训有限公司主编网络支持:陕西文谭网文谭ID:sxwtw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