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眼
斜视对孩子的眼睛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有:
1、会发生双眼视障碍:人看东西时,两眼的视网膜上各有一个清晰的图像同时传入大脑。由于左右眼的位置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两个图形存在大同小异。能保证融合的状态称为双眼单视。但是存在斜视时,两个眼轴有较大的偏斜,看东西时两眼的位置差别大,两个图像就无法融合成一个单像,眼睛看到的就是两个物像,就是复视。如果是复视,双眼看东西反而不清楚,用一只眼睛看还更清晰、省力。
2、没有立体视觉:立体视觉是人类最高级的视觉。但是立体视觉是建立在眼睛融合功能的前提下的。斜视眼因为没有融合功能,因此没有立体视觉功能,患儿看东西只有平面视觉,表现为看东西判断不出物体的前后、深浅等,拿东西会扑空,夹菜架空,没办法将线头穿进针眼等。
3、普遍会有头痛、眼痛和恶心的反应。近距离看书或者做作业时间稍微长就会有字迹模糊或者重叠的现象。
4、可能导致弱视:由于斜视有双眼单视的障碍,为避免不融合的两个图像扰乱视觉,斜视眼就经常处于被压抑的状态,而长时间的不用容易导致功能的退化,从而形成弱视。
5、斜视眼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眼白多,也可能有偏头歪脖子的情况,严重影响个人形象。
1.眼外肌总腱环
2.上睑提肌
3.下斜肌
4.上斜肌
5.下直肌
6.外直肌
7.内直肌
8.上直肌
9.上斜肌滑车
直肌后退术减弱水平或垂直直肌,用于矫正水平或垂直斜视。
1. 怀疑调节性内斜视,验光戴镜不足6个月者。
2. 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
3. 精神异常者。
4. 眼部有感染性病灶者。
1. 眼部滴用抗菌药物滴眼液2-3d,每日3-4次。
2. 全身麻醉者术前禁食6h。
1. 合作的儿童和成人。
(1) 表面麻醉。
(2) 球结膜下浸润麻醉。
2. 不合作的儿童行全身麻醉。
1. 铺无菌单,暴露双眼术野。置开睑器。
2. 结膜切口。可做平行于直肌止端的球结膜切口、近穹隆部球结膜切口、角膜缘球结膜梯形切口。
3. 暴露直肌止端,剪开少许肌间膜。用斜视钩勾取直肌,暴露巩膜及肌肉附
着点。剪开肌间膜及节制韧带,游离肌肉。
4. 预置缝线。以5-0丝线或6-0尼龙线在直肌止端后1mm做套环缝线,然后用剪刀分次剪断肌肉。
5. 用量规测量预计后退的距离,将肌腱断端的套环缝线缝于新止端巩膜处。
6. 缝合球结膜。间断或连续缝合,或不缝合。
7. 涂抗菌药物眼膏后遮盖双眼。
1. 术后可能有恶心、呕吐,应安静卧床休息。
2. 术后第2天换药,并去除纱布包扎。必要时延长包扎时间。
3. 术后5-6d拆除球结膜缝线,滴用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滴眼液2-3周。
4. 术后进行眼部常规检查,特别要观察眼位及眼球运动情况,并做记录。
1.暴露直肌止端后,分离肌间膜及节制韧带要适度,以免术后广泛粘连。
2剪断肌肉时不要采用一次性剪断的方法,以防误伤巩膜。
3缝合直肌新止端时,要使缝针与巩膜平行,避免穿透球壁,以看见缝针在巩膜内走行为宜。
4.术中保护角膜。
5.注意术中、术后的眼心反射,手术操作要轻巧,预防出现严重的眼心反射。
6.退后上、下直肌时,要注意与周围组织恰当分离,以避免影响眼睑正常位置。下直肌尤应注意。
直肌缩短术用于加强直肌力量,矫正水平、垂直斜视。
同直肌后退术。
同直肌后退术。
同直肌后退术。
1. 铺无菌单、置开睑器和球结膜切口与直肌后退术相同。
2. 勾取及暴露肌肉方法同直肌后退术。
3. 用量规测量预计缩短的直肌长度。用5-0丝线或6-0尼龙线在拟缩短肌肉长度之后1mm处,做套环缝线。
4. 于直肌缝线前剪断肌肉,再将肌肉两侧的套环缝线缝合于直肌原止端的巩膜处。
5. 缝合球结膜、术毕用药、包扎等与直肌后退术相同。
与直肌后退术相同。
1. 剪断直肌止端的残余肌肉时宜分次逐步剪除,不要采用一次性剪断的方法,以防误伤巩膜。
2. 缝合直肌新止端时,为了使其保持平坦而不形成弧形,可将缝线于肌肉断端中部反折穿过结扎。
3. 上、下直肌手术时要注意对眼睑正常位置的影响。
眼外肌联结术直肌麻痹眼球运动不过中线者,或外伤等原因造成直肌断离、滑脱,无法重新找到者。
眼球后退综合征。
1. 眼部滴用抗菌药物滴眼液2-3d,每日3-4次。
2. 全身麻醉者术前禁食6h。
1. 表面麻醉。
2. 球结膜下浸润麻醉。
3. 不合作者行全身麻醉。
1. 结膜切口。可选择角膜缘梯形切口或跨肌肉弧形切口。
2. 勾取肌肉。将麻痹肌勾全,在肌肉附着点后4-5mm处将其平均分开,长10mm,另将麻痹肌相邻的两条直肌以同样方法分开。
3. 预置结扎线。可用1-0号丝线穿过已分开的1/2麻痹肌与相邻的1/2健康肌肉,打活结。
4. 术中观察眼位、眼球运动,调整满意后结扎缝线。
5. 缝合球结膜。
6. 滴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和眼膏。
1. 术后第2天起每日换药1次。
2. 术后5-6d拆除球结膜缝线,滴用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滴眼液2-3周。
3. 术后记录眼位变化。
1. 结扎肌肉不能过紧避免影响血液供应,以防眼前节缺血。
2. 注意眼压变化。
眼外肌移位术同眼外肌联结术。
眼球后退综合征。
同眼外肌联结术。
同限外肌联结术。
1. 如选用分期手术,可在I期手术时先将麻痹肌的拮抗肌行退后术,II期行肌肉移位术。如选同期手术,可由肌肉移位术后,对其拮抗肌注射类肉毒素,以减弱其力量。
2. 根据移至的位置选择切口。如上、下直肌移至外直肌处,可选择颞侧角膜缘外8mm°弧形切口。如上、下直肌移至内直肌处,可选择鼻侧角膜缘外8mm°弧形切口。
3. 勾取拟移至的健康肌肉。若移至于水平直肌处,则将上下直肌近水平直肌端的1/2肌肉做套环缝线并切断,将此二直肌移到麻痹肌附着点附近,打活结。
4. 麻痹肌缩短。勾全麻痹肌,缩短后观察眼位情况,眼位不理想者可调整缩短量。
5. 术中观察眼位和眼球运动效果,满意后结扎缝线。
6. 缝合球结膜。
7. 滴用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及眼膏。
同眼外肌联结术。
1. 应分次手术。
2. 水平斜视矫正后避免垂直斜视的产生。
3. 注意眼压变化。
下斜肌减弱术任何原因所致的原发性或继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
诊断不明确时不要盲目手术。
1. 检査9个诊断眼位,包括水平和垂直斜视度。如用同视机检査,还同时检査旋转偏斜度、眼的融合能力和立体视觉功能。结合眼球运动功能检査,确定是否存在下斜肌功能亢进。
2. 眼部滴用抗菌药物滴眼液2-3d,每日3-4次。
3. 冲洗泪道。
4. 全身麻醉者术前禁食6h。
1. 表面麻醉。
2. 球结膜下浸润麻醉。
3. 不合作者行全身麻醉。
以下斜肌切断术为例。
1. 结膜切口。颞下近穹隆部球结膜切口。
2. 直视下勾取下斜肌。
3. 用两把止血钳分别夹住下斜肌远近两端,剪断下斜肌或剪除部分肌肉(下斜肌部分切除术),烧灼止血。
4. 放松止血钳,使下斜肌断端沿原走行方向回复,缝合球结膜。
5. 涂抗菌药物眼膏后遮盖双眼。
1. 术后第2天起每日换药1次。
2. 术后5-6d拆除球结膜缝线,滴用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滴眼液2-3周。
3. 术后记录眼位变化。上斜肌麻痹术后仍残留垂直斜视时,如垂直斜度10△时,可于4-6周后设计二次手术。当垂直斜度10△时,可用三棱镜矫正。
1. 避免破坏后筋膜引起脂肪脱出。脂肪脱出是产生术后粘连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2. 注意下斜肌是否勾全。
3. 注意术中止血。
下斜肌转位术主要适用于双眼垂直性分离性眼位偏斜,并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者。
无特殊禁忌。
1. 眼部滴用抗菌药物滴眼液2-3d,每日3-4次。
2. 全身麻醉者术前禁食6h。
1. 表面麻醉。
2. 球结膜下浸润麻醉。
3. 不合作者行全身麻醉。
1. 切口、下斜肌勾取同前下斜肌减弱术。
2. 于勾取的下斜肌远端做肌肉套环缝线,缝线颞侧端剪断肌肉,将下斜肌近端固定于下直肌止端颞侧旁。
3. 缝合球结膜。
4. 眼部滴用抗菌药物眼药水和眼膏,术后包扎双眼。
1.术后第2天起每日换药1次。
2-术后5-6d拆除球结膜缝线,滴用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滴眼液2-3周。
同下斜肌减弱术。
上斜肌减弱术各种原因所致上斜肌功能亢进。异常视网膜对应或正常视网膜对应,同时存在内旋偏斜者。
正常视网膜对应,有立体视功能且不存在内旋偏斜者。
1. 眼部滴用抗菌药物滴眼液2-3d,每日3-4次。
2. 全身麻醉者术前禁食6h。
1. 表面麻醉。
2. 球结膜下浸润麻醉。
3. 不合作者行全身麻醉。
1. 上直肌颞侧或鼻侧结膜切口。
2. 勾取上直肌,适度向下牵拉眼球充分暴露手术野。在上直肌鼻侧直视下勾取上斜肌反转肌腱。
3. 切断肌腱。勾出上斜肌后用手触及滑车部位,牵拉肌腱可感觉滑车部有条索状组织上弹。切除部分反转肌腱或行肌腱延长。
4. 局部麻醉下可观察眼球运动,判断上斜肌功能是否减弱。
5. 缝合球结膜。
6. 滴用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及眼膏,包扎双眼。
1. 术后第2天起每日换药1次。
2. 术后5-6d拆除球结膜缝线,滴用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滴眼液2-3周。
1. 须确认上斜肌位置。
2. 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及眶脂肪脱出。
视力健康讲坛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