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医改制度下,“诊断相关组”(DRGs)根据疾病的主要诊断、主要手术、年龄、并发症、新生儿的出生体重等进行分组,疾病的主要诊断和相应的操作,成为DRGs划分病例的关键“轴心”。DRGs实际的分组过程,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处理,因而要将上述过程“编码化”,这就要求编码员必须熟练掌握和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系统(ICD)规则。
本文分上、下两篇总结了白内障手术及斜视矫正术相关手术编码规则及思路,以供临床医师和编码员参考。
上篇:白内障手术。
1
白内障手术
白内障是指眼球内的晶状体发生混浊、由透明变成不透明,阻碍光线进入眼内,从而影响视力,是最常见的眼病之一。据全国视力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导致视力残疾的主要原因是白内障。我国60~89岁人群白内障发病率是80.00%,90岁以上发病率>90.00%,并且随着老龄化的进程,白内障患者必然随之增加。白内障治疗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目前,白内障主要手术方式有两种:超声乳化抽吸并人工晶体置入术、白内障囊外摘除并人工晶体置入术。
01
白内障手术的临床分类及ICD-9-CM-3分类。
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在手术显微镜下用前房闭合性抽吸灌注方法进行白内障囊外摘出术,保留了完整的晶状体后囊。适应于除晶状体脱位以外其它所有类型的白内障。
晶状体超声乳化摘出术,基本方法是在角巩膜缘做一3mm小切口,伸入超声粉碎器将晶体核粉碎后抽吸出来,适用于核为中等硬度的白内障。
白内障囊内摘出术,指离断晶体悬韧带之后将晶体完整摘除的手术。适用于老年性白内障有晶体硬核或晶体脱位者。
白内障针吸术,指将晶状体前囊刺破后抽吸出混浊的核和皮质的一种囊外术式。主要用于先天性或30岁以下外伤性无硬核的白内障。
02
眼科手术编码原则
对白内障人工晶体置入术进行编码时应区分是否为手术方式、手术入路等未特指的人工晶体置入,或是一期人工晶体置入,还是二期人工晶体置入。未特指的人工晶体置入术应编码于13.70(NOS),一期人工晶体置入术应编码于13.71,二期人工晶体置入术应编码于13.72。二期人工晶体置入一般是指病人的眼病比较复杂,白内障摘除术后不能同期相伴人工晶体置入,而是根据眼病条件再进行的择期操作。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或白内障超声乳化抽吸术和人工晶体置入术同期相伴操作,根据主要情况定义应选择人工晶体置入术13.70~13.71作为主要手术编码,而且必须添加白内障摘出术13.11~13.69作为附加手术编码。
编码查找方法:插入-晶体,假体(眼内的)13.70———伴白内障摘出术,I期13.71;
摘出术-白内障———囊外入路13.59————晶体乳化(超声)13.41。
03
常见错误编码分析
常见问题分析:编码员未按编码原则编码造成编码错误。
例如:
病案首页手术操作名称:左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置入术;
错误编码:眼内人工晶体置入伴白内障摘出术,一期13.71;
正确手术操作编码:白内障晶体乳化和抽吸13.41,眼内人工晶体置入伴白内障摘出术,一期13.71。
按照编码原则:白内障手术编码时主导词要选择“摘出术”,要特别注意人工晶体的置入术是一期还是二期,如果是一期手术,则首先要编码不同手术方式的摘出术。查主导词:摘出术,-白内障,--晶体乳化(和抽吸)13.41;核对卷一:13.41为白内障晶体乳化和抽吸;核对无误。而人工晶体置入术的主导词为插入,查主导词:插入,-晶体,--伴白内障摘出术,Ⅰ期13.71;核对卷一:13.71为眼内人工晶体置入伴白内障摘出术,一期,另编码:同时进行的白内障摘出术。
由此可见,编码员应严格按照编码原则编码,不能过分依赖计算机。
下期预告
本期关于白内障手术编码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重点掌握眼科手术编码原则,及白内障手术常见错误编码问题分析。
明天《下篇》将为大家介绍:斜视矫正术编码相关内容,敬请期待!!!
本文作者:西安蔡云飞
西安蔡云飞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