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浙江医学科普”
儿童自述能力有限,诊断困难且常常不能及时。白内障的手术时机十分重要,术后恢复对视力的影响远大于手术技巧或手术后光学矫正方法。儿童常合并眼部或全身系统性异常。无论是术前诊断、评估还是术中,均要在麻醉状态下进行。必须具备实施儿童全身麻醉的条件,顾虑全身麻醉的风险和并发症。儿童眼球过小,瞳孔散大不理想,切口缝合和成人不同。玻璃体前凸增加了玻璃体和晶状体的压力,也增加了晶状体前后囊处理的难度。儿童白内障手术后视轴区浑浊、术后炎症发生率高、术后局部用药的依从性有困难等都增加了治疗难度。
白内障合并斜视手术可同时进行吗
有些孩子出生后合并白内障和斜视,那么,这两种手术是否可同时进行呢?
“同时进行两种手术对于患儿来说,可减少手术和麻醉次数,加快恢复时间,并减少医疗费用。对长期稳定且视力不变的斜视患儿,可以考虑进行联合手术。最好在白内障摘除的另一侧眼进行斜视手术。此外,在肌肉痉挛(像长期外斜视的外直肌痉挛)的情况下,可以在同一眼上施行两种手术。”
不过,通常不会同时进行白内障摘除手术和斜视手术。对白内障患儿同时进行两种手术,可能影响内眼手术切口的愈合,增加眼内炎症的发生风险。因此,斜视手术治疗常常推迟到白内障术后伤口完全愈合后再进行。摘除白内障后,外斜症状可能会改善,所以,在白内障合并斜视的患者中,可能不需要进行调整眼肌的手术,否则可能会导致过矫。
术后即刻开始光学矫正
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的孩子,手术摘除晶状体后,眼睛处于高度远视的状态,在无晶体状态下术后怎么矫正呢?
叶剑教授说,由于孩子从几个月到几岁间眼轴是不断变化的,术后屈光度会随着眼球的发育而变化,需要不断矫正以适应眼轴的发育。儿童无晶体眼矫正的理想要求是能清晰成像,能随时更换,满足眼球发育造成的屈光度变化,同时能长期应用并发症少。目前,主要有三种矫正方法:
框架眼镜(2岁前)戴眼镜是最常规的矫正方法,适用于双眼白内障患儿。其优点是佩戴方便,可以随着度数的改变随时更换,满足眼球发育的需求,使用安全。缺点是会把物像放大,佩戴后看东西比真实的情况要大,使视野缩小、相差增大等,不适合单眼白内障患儿。另外,镜片厚重,佩戴行动不方便,外观欠佳,容易引起其他人
角膜接触镜(极少数)佩戴的视觉效果要比框架眼镜好,物像放大作用小,视野较好,可不同程度消除相差,可以改善散光,可促进双眼视觉发育。缺点是配适困难,使用烦琐,患者依从性差。家长要每天帮孩子摘戴,还得定期找医生检查,随着远视度数的变化要定期更换。
人工晶体植入术(2岁后)人工晶体植入是理想的无晶体眼矫正方法,有利于患儿视觉的正常发育。这种矫正方式要考虑患儿的年龄和发育因素。一般,双眼白内障摘除晶体的患儿在2岁后就可植入人工晶体,单眼白内障患儿可考虑1~2岁间植入。从发育角度来说,从出生到1.5岁,儿童眼轴发育快,度数很难把握;1.5~3岁,眼轴发育变得缓慢,单眼可选择植入;到了3~7岁,眼轴发育慢,双眼可植入。
总之,对于无晶状体眼的矫正要区别对待。单眼可适用于人工晶体、角膜接触镜;双眼可采用人工晶体、框架眼睛和角膜接触镜。
(陈小卿)
浙江医学科普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