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黄冈山水余尘黄州散记

展示罗田风物

倾听罗田心跳

传播山水文化

亲近美丽家园

千里大別山

美景在罗田

黄州散记

作者|余尘

1

一个城市,就是一本书。

有些书是越翻越簿,有些书是越翻越厚。有些书你原本以为可能是很簿的书,在不经意地打开前,你可能会觉得你对她很熟悉,想将她快点翻完,但翻到中途时,你才会发现这本书原来竟是剪不断,理还乱,那些历史烟云,越飘越浓,越飘越厚,你越想窥视其全貌,越想对其一览无余,你越会发现原来自己对她是如此无知。此时,你对她的任何急躁都会于事无补。你只有找到一隅,端起一杯清茶,重新将这本书虔诚的打开,用心静静地阅读着每一个文字,你才能真正地进入到她的内心世界。也由此,这本书才开始变得越来越厚。黄州,这个长江边数千年的小城,一路坎坷,跌宕起伏,于我来说,就是这样一本已变得有着巨大压力的厚厚的书籍。

2

是城市,总会有自己一个或两个标志性建筑或场所。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是否深厚,往往取决于这种标志性建筑或场所所蕴藏的文化符号是否博大和精深。

赤壁之于千年古城黄州,她的每一寸土壤,每一块砖石瓦砾,都饱含着这座城市的沧桑。

东坡先生也说过,人道是,三国周郞赤壁。

公元的冬天,这一年,天格外的寒冷,历史人物们注定要在这一年闹出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一位大人物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其横立于天地之间,不可一世,誓要一统江湖。而另一对天生的冤家,却在羽扇纶巾,侃侃而谈,一步步地在编织着一张大网,在悠闲地等待着那位大人物进入这张网。

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

但这是一个老百姓所处的最悲惨的时代。

那一天晚上,天刮着东南风。

那一天晚上,一些英雄们在美美的计划着等到一统天下,必将携天下美女与财资;还有一些英雄也在美美的计划着收拾那位北方狂人后三分天下,他们各自图谋着帝王之业的美梦。然而,没有一位英雄,面对那些路边的垒垒白骨暗然神伤。为了他们的英雄梦,再多的白骨,也无法在他们大海般的内心里激起一片小小的善的涟漪。

于是,那一天晚上,东南风起,顷刻之间,火光蔽天,喊杀之声震彻寰宇。那一天,血流成河,尸体的焦臭味弥漫了大半个江南。

这是一场大战。

这成了中国历史中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最著名的战争之一。

然而,那一夜之后,又有多少人妻离子散,又要多少春闺由此断肠,这一切均没有人去顾及。那些南北方慈母的眼泪只能化作一处处大江东去的闲愁,或者只能化作一个个供后人谈笑间仰慕的英雄故事。

这也许就是历史。

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必经的涅槃。

无论后人怎么争论,这场战争到底是不是在古城黄州赤壁展开,但自《英雄记》开始,历史上关于赤壁之战真实地点的争论,方家们直到今天还是在各执一词。无论最后争论的结果如何,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对那些名诗名篇的背颂和研读。杜牧的《赤壁》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郞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李白亦在赤壁留有诗文《赤壁送别歌》:“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除了这些诗文外,东坡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将黄州赤壁隆重地推向了世界。也正是因为这些文学作品的记叙,尽管至今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这场战争到底是否是在黄州赤壁展开,但无论如何,黄州赤壁已经与这场战争永远脱离不了干系。站立在赤壁矶头,面对远处的浩浩江流,你的内心自然不自然的会涌现出当年血火冲天、尸横寒江的残酷画面。

这就是这座如今看起来并不是十分高大险峻、危崖耸立的历代名山,这也是这座不大的名山第一次由于这场战争而进入了公众视野。

如今,江流已改道,只留下一池静水,仍然在陪伴着这些褚红色的岩石,山上毁了又修、修了又毁的那些亭台楼阁,如今又遍布在这座褚红色的山崖上。

如今一切都很平静,没有馋岩可履、蒙茸可披,亦没有虬龙可登、栖鹘之危巢可攀,更不用说冯夷之幽宫。连江水都可以改道,世事的变化,总是让人不可捉摸。

虽然公元年的那场战争,在人间充满争论,但公元年的那一场发生在这里实实在在的战争,尽管我不是英雄,我也常常为此落泪。那六千多个鲜活的生命,在他们纵身一跳的瞬间,当年还是风起水涌的山谷,不知有否白鹤在此久久盘旋。对于这场战事,《晋书.毛宝传》是这么记载的:“于是诏以宝监扬州之江西诸军事、豫州刺史,将军如故,与西阳太守樊峻以万人守邾城。石季龙恶之,乃遣其子鉴与其将夔安、李菟等五万人来寇,张貉二万骑攻邾城。宝求救于亮,亮以城固,不时遣军,城遂陷。宝、峻等率左右突围,赴江死者六千人,宝亦溺死。”亮,即庾亮,以帝舅辅政,是东晋有名的权臣和外戚。江,即现在的黄州赤壁江边。庾亮这位不懂军事的军事指挥官,由于他的错误,导致多少人惨死江畔。用现在人的话说,这是绝对的猪队友。六千人集体投江赴死,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绝对可以惊天地、泣鬼神。站在如今的时代,我无法对这场战争进行评价,但这场战争导致的这些无辜死亡,让我在内心永远无法对那些战争的指挥者进行赎罪。因为,六千人纵身的一瞬间,人间又多了多少妻离子散,人间又多了多少父母哭干泪水的双眼。然而,那些统治者,为了自己的那永世霸业,何曾去顾及这些在动荡的年代,只能将军伍事业当作谋生手段的平民世家!

但愿,世界自此后永远不再有战争!

然而,世界不再有战争,这也许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期盼。除了发生在东晋的这一场让战争史家们永远无法绕过去的战争外,黄州赤壁并没有等待到长久的平安。接二连三的战争,让这块弹丸之地每隔几十年再饱受一次战争的蹂躏。哦,期间唯独在我大明时代,有过一两百年的安静期,但安静期一过,紧接着明末清初,甚至在整个清朝,都没有过上几天太平日子。

我到过阳关,看到过余秋雨先生在阳关城外看到过的那些历史的坟茔;我也到过玉门关外,聆听过关外瑟瑟寒风吹过来的历史上的马蹄声响。在那些边塞之城,以我现有低级智商,我足以理解那些曾经的战争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然而,在黄州这样一个中原腹地的江边小城,自打其成为衡山郡的城池时起,战争总是接连不断,总是一再被蹂躏,然后又顽强的接着生存繁衍。这在整个中国的城市名录中,无论是以战争的次数还是以战争规模的总和来说,黄州绝对是微乎其微的一类城市。然而,遍览中国史书,黄州赤壁,却并没有引起史学家们抬起他们足够重视的眼神。虽然黄州地处中原腹地,但也许由于其地处长江天堑之滨,在每一次民族的动荡、国家的分裂之际,其每每均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许是由于每当战争结束之后,黄冈人以其勤劳和坚韧,又能迅速将这片土地变成经济的热土有关。在三国两晋时如此,在五代十国时如此,在元末及明末农民战争中亦是如此,在太平天国时代同样如此。这片土地,多少人因为这些动荡而性命不保、颠沛流离!

读着这些苦难的历史,我只能一次次潸然泪下。

面对这片经历过这么多苦难的故土,作为从黄冈走出的一位游子,每每想到那些多灾多难的父辈,我只能在内心一遍遍为之祈祷,但愿这片多灾多难的故土,自此永远不要再起波澜。

对于公元年毛宝带领东晋军民抵抗后赵之战,六千人集体投江的悲壮场面,能给予些许安慰的是,《晋书.毛宝传》中终于记载了另一个故事:“初,宝在武昌,边人有于市买得一白龟,长四五寸,养之渐大,放诸江中。邾城之败,养龟人被铠持刀,自投于水中,如觉堕一石上,视之,乃先所养白龟,长五六尽,送至东岸,遂得免焉。”白龟渡江的故事,总算最终成为佛教“因缘生万法”理论的实证故事之一。六千人集体投江的壮烈场面,最后在佛教经典中化作劝人为善的背景材料,让黄州这小小的赤壁矶,进入一代代善良的人们的内心深处,这也许是上天给予赤壁矶这块当年演绎了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历史悲剧的土地的一份莫大的奖赏。

黄州这片土地经历的历史苦难,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这是国内绝大多数城市是无法体验的。正是因为战事频繁,所以这片土地上的人口多了又少,少了又多。先人们经受的苦难,是无从一一叙说。对于我们的先人,我想,在那些年代,他们对于和平生活的渴盼,比起其他地方,应当是更加强烈。我第一次读沈从文的《边城》,读到下面的句子:“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人民每个日子皆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一分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在这小城中生存的,各人自然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分日子里,怀了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但这些人想些什么?谁知道。住在城中较高处,门前一站便可以眺望对河以及河中的景致,船来时,远远的就从对河滩上看着无数纤夫。那些纤夫也有从下游地方,带了细点心洋糖之类,拢岸时却拿进城中来换钱的。船来时,小孩子的想象,应当在那些拉船人一方面。大人呢,孵一窠小鸡,养两只猪,托下行船夫打付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一坛好酱油,一个双料的美孚灯罩回来,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妇的心了。”沈从文先生故乡的小城是多么安静平和呀,与我那成天刀光剑影的故乡人的日子相比,这是天壤之别。沈从文的故乡的人们所过的日子,这对于中国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来说,这才是最大幸福的日子。读着《边城》,对比着黄州的过往历史,我好几次深深责怪上天对待我们这片土地上父辈命运的不公。

如今,站在赤壁矶头,江水早已改道。赤壁山上,百多年前又已建满了亭台楼榭。赤壁山下,已经没有江水怒吼,一池不大的湖水,绿茵已占据了大半,倒显得十分静谧。山下的高楼大厦挡住了人们的视线,远处的江面也只能凭着感觉去想象着江水的浩荡。站在这里,已经无从体会到六千人集体投江赴死的壮烈场面,但历史终究是实实在在的。为了和平安宁的生活,为了记住那些动荡的年代,也为了让战争不再重生,在发生过这么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场所处,真期望能在此地树立一座石碑,将曾经的那个悲壮的场面永久记载下来,让他永久流传下去。

3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命运,黄州城同样没有例外。

如今,当你从黄鄂高速黄州出口出来,沿着黄冈大道行至华海大道,左拐,再前行几百米后,一个红色的路标,会让你为之一震:“禹王城遗址”,这座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了近七百年的历史古城,如今竟然躺在黄州偏僻的一隅,荒草长满昔日的城池,一任阳光肆洒,一任雨水洗濯。走近遗址附近,水坑相连,远处零星的几座高楼,也在冷眼斜视着这片不知道历史到底埋藏了多少记忆的土地。

这片土地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邾城故地,而邾城也是黄州城最早的城市发源地。

记得我到达这里的那一天,天正下着濛濛细雨,空气显出一片厚重,土地早已种满了庄稼,还有一些荒草在田埂上随着雨中的微风飘摇。

站在这里,面对眼前的一切,你才能真正地体会到什么叫沧海桑田,什么叫世事无常,你也才能真正的体会到东坡先生所说的“天地蜉蝣、沧海一粟”的意境。

这座城市,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具有的辉煌,现今的中国城市是没有太多能与之进行比拟的。这一点,通过最近几年对他的研究,我是深信不疑。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房玄龄等的《晋书》,这些国之重典,皇皇巨著,对邾城均予以了重点                     

6

湖泊对于城市来说,就如姑娘的眼睛!

如果五官长得标致,再加上一对水灵灵的眼睛,这样的姑娘一定能称为是一位标准的美女。

城市也一样,如果一座城市有一处风景怡人的湖泊,这样的城市一定是一座漂亮的城市。象中国的杭州,由于西湖,所以才被人将其与天堂对比;武汉由于有东湖,无论汉口那边大搞建设搞得你感觉如何不舒服,只要你到东湖边一逛,看看那里的朝阳,欣赏一下那里落日的美景,你仍然会感觉心旷神怡。

这就是湖泊带给一个城市的魅力。

遗爱湖就是黄州这位美女的眼睛!

据称,不知哪位园林专家考证过,说从天空往下看去,遗爱湖比杭州西湖还要美丽。城市间湖泊的美丽是否可比,我不敢妄下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黄州由于遗爱湖,整个城市的环境已经远远超过许多城市的美丽水准。

这次回黄州,让我最为震憾的,就是看到黄州城内居然出现了一处如此漂亮的大面积的湖泊。记得我当年在黄州时,黄州城并不大,这些湖泊离内城应当是有点距离的,所以虽然我在黄州呆了几年,是否去过这些湖泊,并没有任何印象。没有印象,说明这些湖泊在当年一定是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但没有美丽的风景,也没有任何其他可以在人的记忆中充当唤醒记忆的特别的媒介之物。

查询资料可知,遗爱湖的得名才是近十几年的事,她是对原来黄州所属的东湖、西湖和菱角湖的统称。其水面共有公顷,湖水面积占了黄州整个城区的面积的十分之一还多。黄州城区近二十年城区面积的扩大,也主要是沿着遗爱湖周边进行延伸的。因此,湖区的整治改建,这不但将黄州城区的居住环境进行了极大的改观,从经济效益来看,也给黄州地方政府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据资料介绍,遗爱湖:“在年,每天有立方米的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排入遗爱湖,使水质不断恶化。沿湖大小企业家,该湖每年除承接大量工业废水外,还接纳黄州城区23万人生活污水的直接排入,造成湖水富营养化严重,约有亩的水面严重污染。据了解,年4月,东湖渔场直接经济损失就达40万元。遗爱湖上空成群结队的水鸟飞走了,湖面上漂浮的都是鱼儿的尸体,散发出阵阵恶臭。遗爱湖一度成了城中的污水湖。”如果将今天的状况与这昔日的状况一比,可以看出,这完全是天壤之别。从过去的一潭死水和臭水,到现在成为黄州城内的一块瑰宝,这不得不说当初地方党政领导做出开发遗爱湖景区的决策行为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英明远见。一位颇懂经济学的当地朋友,曾经向我透露说,政府做出开发遗爱湖的决策,从经济效益来看,也是收获颇丰。当年投入了可能是几个亿人民币,但最后光周边土地出让收入可能就是几十亿元、上百亿元元人民币。现在黄州最高端的住房,几乎都在遗爱湖周边。可以说,开发遗爱湖,这是一举数得的事。老百姓对政府的开发决策完全是举双手赞成。中国在近二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各地的城市均有较大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市民的矛盾往往十分突出,有些地方甚至十分尖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让政府与市民作为利益共同体进行和谐发展,让政府主导,在发展过程中能让市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进而争取到市民全力支持,这样的发展才能形成良性互动,这样的发展模式更应当受到鼓励与提倡。我想,黄州遗爱湖的开发模式完全可以给许多城市提供发展的样板。

从遗爱湖开发后的效果来看,我们也完全可以说世间的许多美是需要通过科学文明的方式去创造,没有人类的创造,世间就会因此缺少许多美。

如此一处美丽的湖景,尤其对黄州这样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城来说,这让黄州的魅力一下子提升了许多。也正因为如此,今年夏天故乡文学爱好者采风团首站就定在了黄州。而且将遗爱湖作为黄州市内东坡赤壁之外的第二处游览的景点。

今年的夏天,全国的气温又创了新高,黄州也并没有例外。这种天气的热度,或多或少会影响到采风时的心情热度。

接待我们的是黄冈市文联工作人员,他们热情地将我们的住房安排在遗爱湖旁边的一处酒店。

推开酒店门,我顿时眼睛一亮,房间正对着湖区,阳台建筑在湖面上,站在房间中央,整个湖面一览无余,远处几只白鹭在悠闲的飞翔。其时,正在当午,阳光照在湖面上,波光粼粼的湖面,偶尔跳起一两只小鱼。看到如此的美景,我心情豁然开朗。这段时间由于工作忙,总想找一个舒适的地方呆一呆,以休整一下自己的劳累。我想过去海边,但海边的喧嚣又不是我所喜欢的宁静。我想过去大山里,但大山的与世隔绝也不是我这位或多或少喜欢热闹的人的最佳选择。我发现如今的这个场地,这恰是我要寻找的理想境地。这里有水,而且看起来并不缺少大海那种能让人一望无际从而能给人无限瑕想的水面。而且,比大海好的是,这里还具有大海不具有的那种宁静。远处也有山,尤其是湖面远处那些白鹭让人感觉这似乎是一处世外桃园。想热闹,出门走出酒店几百米也可以直达闹市。我放下行李,坐在阳台早已摆放好的椅子上,拿起茶杯,面对着一望无际的湖面,我尽量让自己脑海变得空白,让自己啥都不要想,只管对着这一片湖面发呆,我顿时感觉生活原来可以如此幸福。

到了下午,文联工作人员要求统一行动,带着我们游览遗爱湖。整个湖面面积还真不小,环湖周边景点内容完全是以纪念东坡先生为主题。如此好的一处湖景,对于黄州城来说,这绝对是上天所赐的一处宝物。然而,黄州人将这处宝物完全贡献给一千多年前在此地呆过不到五年时间的东坡先生,可见东坡先生一直以来在黄州人心目中的分量。遗爱湖整个湖区共分为遗爱清风、临皋春晓、东坡问稼、一蓑烟雨、琴岛望月、红梅傲雪、幽兰芳径、江柳摇村、大洲竹影、水韵荷香、霜叶松风、平湖归雁等十二个景区。每一个景区无不是与东坡有关。要么是以其诗,要么是以其辞,要么是以其在黄州的传说故事为主题。对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处景观。其一为一衰烟雨景区处寒食林景观,这处景观主要展现了苏东坡在黄州创作的有代表性的六十六首诗辞,而这些诗辞均出自当代著名的六十六位书法家手笔。而这一小景区的命名,又是以苏东坡最知名的书法作品命名,这样一举几得,不得不说设计者的思想独到。

其二,沿着遗爱湖周边,依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建造了许多亭台楼榭。这些古建风格与整个湖面的风格融为一体,也与黄州几千年历史文化形象相符。游览过程中,我十分羡慕这些房屋主人。在这么好的湖面旁边有一幢属于自己的房屋,劳累时再回到这里,让自己身心回归一下自然,这是多么美的事情啊!在我与别人聊着天时,一位同行的友人说他在开业时抢购了湖边一处房屋,顿时引来其他同行友人的无比艳羡。

一整个下午,我们都在遗爱湖周边游览,享受着湖面吹过来的凉爽的风。听导游讲解着苏东坡的诗和词,以及他在黄州的故事,让我又一次体会到苏东坡先生在黄州短短几年时间里给中国传统文化所作出的贡献之伟大。

晚上,我又在酒店房间的阳台上,享受着湖面带来的宁静和舒适。直到很晚才入睡。

第二天天刚亮,在我迷迷糊糊之中,我突然听到楼下同行的友人在喊着邻间房里的朋友,说日出太美丽,让其看日出。我迅速爬起床,跑到阳台边。看着朦朦胧胧的湖面,一丝丝水汽也在往上升起,远处的天空里,太阳已升到一尺之高了。红彤彤的,霞光映照在湖面上,将湖面映出一片红色。宁静的湖面,被这初升的太阳一印照,这又是一幅绝美的画面!

离开酒店出发去其他采风地点时,文联的朋友看到我们对遗爱湖如此钟情,补充说,我们现在所见的仅仅是遗爱湖在夏天的风景,其实遗爱湖一年四季,景色季季皆不同,每一季都值得大家回到故乡来欣赏一下他的美景的。

果真,既然找到一处与自己如此有缘分的地方,我想,我一定会在不同的季节来此享受一下这处人间美景的。

                    

7

这篇文章写到结尾处时,我感觉我还有许多感情并没有表达出来。

对于黄州这座年少时哭过、年青时忧郁过、中年回首又有许多新发现的城市,我的确有许多想表达而表达不出来的情感。比如说,文章中,我本来要提及一下,对“遗爱湖”这一名字我其实是有不同的看法,虽然这一名字据说是来源于东坡先生的那篇《遗爱亭记》,但这一名字的本义与想以此湖来纪念东坡先生之目的是具有明显的龃龉之处。加之民间一些传说,可能无形之中会引导一些热恋中的少男少女从事一些莽撞行为。这种在潜意识中对青少年行为具有导引作用的名字,于社会来说,多少是可以称其为不好的符号。因此,我本想建议将遗爱湖进行更名。但对于一个已形成一定影响度的地名更名,这无疑又是一大难事。因此,正文中,我并没有提及这一内容。但由于对黄州这座城市具有的天然情感,我又是十分期望着他千年、万年能无病无灾,故我只能在结尾处对这一建议点到即止。

作为黄冈人,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我们总是会以自己为黄冈人而自豪。对于他的历史,我们作为黄冈的游子,会自然而不自然的谈及。一个地级市,无论是从科技、教育还是从文化来看,国内的确少有城市能与之相比;而从近代革命来看,革命年代,黄冈所出的英雄人物更是比比皆是。黄州作为黄冈之首府,在我们这些黄冈游子们的心里,其分量均是十分之重的。近段时间,由于对黄冈过往历史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想起这片土地经受过的血与火,我的内心在一次次的滴血。在深入研究其历史前,我远没有想到我的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经受过如此苦难。写完本文后,我又发现,要想写出这些苦难,我的这些稚嫩的文字远远登不了大雅之堂,我只能以一位游子所具有的最大限度的能力,尽可能将我的这份感情慢慢剥离出来,哪怕对她仅能展示出一点点的爱意,也表示我聊以尽心了。

但愿其他有才华的黄冈儿女,用其才,用其情,能将这片土地上我们的父辈们曾经经历过的血与火一一展现出来,进而能将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传得更远,传得更久。

年9月9日初稿

往期回顾

重磅推荐

史诗般荡气回肠的《大别之歌》一一旅京诗人余尘写给故乡的诗写给母亲的诗

母亲啊,已经枯萎的南瓜藤,没有你,明年如何再能长出一个春

清明怀想

余尘:二姨

作者简介

余尘

作者简介:余尘,法学博士,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人。现任北京市合达律师事务所律师、北京市石景山区人大代表、石景山区律师协会会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律师协会商事犯罪预防与辩护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法学院商业犯罪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检察机关人民监督员、石景山区人民法院监督员、石景山区人民政府法律顾问、石景山区人大常委会法律顾问、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等职务。法律专著及论文:《企业刑事风险防范行为指引》(个人专著)、《商事犯罪及常见商事案件辩护要点》(个人专著)、《公司人格论—以公司担保制度为中心》(个人专著)以及数十篇专业论文。文学专著:《又到秋天》、《城里.城外》;合作校编作品:《潘焕龙文集》(与陈春生教授合编),以及上百篇各级各类公开刊物发表过的诗歌、散文。

图片提供:江耀龙

文字作者:余尘

编   辑:进士文旅传媒

编审:王雅萍

联系

联系-

投稿邮箱:

qq.







































北京出名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出名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piaop.com/yexs/4532.html